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2地质灾害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2地质灾害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9 11:18: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2地质灾害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震灾害往往会链发其他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可以通过防灾减灾手段减轻其影响。下图为地质灾害链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
A.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 B.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
C.泥石流、滑坡、地震、崩塌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2.下列关于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区的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多 B.地形平坦
C.地表基岩广布 D.全年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
3.在易发生上述灾害的地区修建道路时,设计者应注意( )
A.人工消雨,减少暴雨洪水的发生 B.大量开挖坡脚,增加道路宽度
C.发射卫星及时监测危害,进行卫星导航 D.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日本四岛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日本本州岛的震源主要集中在( )
A.莫霍面以上 B.古登堡面以下 C.上地幔 D.外地核
5.地震发生时,甲、乙两地的震感是( )
A.乙地先感知到左右摇晃,后感知到上下颠簸
B.甲地先感知到上下颠簸,后感知到左右摇晃
C.甲地只感知到上下颠簸
D.乙地只感知到左右摇晃
6.地震发生时( )
A.一次有多个震级 B.震级相同的点连接成等震线
C.震源越深,对地表的破坏越大 D.一次可以有多个烈度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降雨季节变化大,暴雨集中 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8.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易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涝 D.塌方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9.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若丙地发生泥石流,造成的危害最不可能是( )
A.冲毁铁路 B.阻塞河道 C.破坏农田 D.损坏林木
11.(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粮食、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地震属于
A.地质灾害 B.生物灾害 C.气象灾害 D.海洋灾害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4月17日7时58分在厄瓜多尔(0.35°N,79.95°W)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地震发生时,湖中泛舟的人们( )
A.先上下运动,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运动
C.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D.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14.此次地震发生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15.地震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不包括( )
A.瘟疫盛行 B.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增加
C.山区滑坡,泥石流风险增大 D.河流改道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发生频繁的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云南、四川等,基本遵循沿____分布的规律。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 )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水库地震
(3)为什么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4)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灾情,试分析原因。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2018年世界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世界七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_________(选择填空)。
A.板块内部B.亚欧大陆C.太平洋沿岸D.美洲内部
(2)世界每年因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最多的,从地震特点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3)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人为原因。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然灾害种类较多,许多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在下图中列出地震引发的多种自然灾害。
地震
(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完成下图中的灾害链条。
旱灾 淡水短缺 地面沉降 ①
地震 ② 堰塞湖 ③
(3)你所在的地区多发哪种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又会引起哪些自然灾害?请画出其中一条灾害链条。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表,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地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 地形状况 植被状况 人员财产损失
甲 8月6日16:30 6.5级 12 km 高山峡谷 稀疏 大
乙 10月17日21:49 6.6级 5 km 丘陵为主 茂密 小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8月20日0时至7时,四川省汶川县累计降雨量最大达到65mm,多处发生山洪、泥石流。截至8月23日18时,四川汶川“8.20”强降雨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已致12人遇难,26人失联。
材料二:中国气象学家在研究中国1979年至1991年的气象资料时发现,每年从6月份开始,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一个大气臭氧异常低值中心,臭氧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1)臭氧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的____层中,该层大气由于臭氧吸收太阳____增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2)拉萨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试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
(3)简述汶川“8.20”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汶川泥石流多发原因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2地质灾害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震灾害往往会链发其他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可以通过防灾减灾手段减轻其影响。下图为地质灾害链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
A.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 B.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
C.泥石流、滑坡、地震、崩塌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2.下列关于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区的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多 B.地形平坦
C.地表基岩广布 D.全年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
3.在易发生上述灾害的地区修建道路时,设计者应注意( )
A.人工消雨,减少暴雨洪水的发生 B.大量开挖坡脚,增加道路宽度
C.发射卫星及时监测危害,进行卫星导航 D.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
【答案】1.A 2.A 3.D
【分析】1.根据材料“地震灾害往往会链发其他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地震发生”结合图可知:甲引发其他灾害,而其他灾害不会影响甲,由此推断甲为地震,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灾害,地震时发生滑坡和崩塌的地点一般本来就具备产生滑坡的条件,强烈的地震动降低了滑动面的摩擦力,打破了原来的受力平衡状态,造成了崩塌或者滑坡体滑动下泻。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形成泥石流。而且暴雨加剧了崩塌、滑坡。崩塌、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因此乙、丁为崩塌、滑坡或者滑坡、崩塌,丙为泥石流,A对。故选A。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地震引发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多,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提供物质基础,A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在山区,B错;形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地区不一定地表基岩广布,因此地表基岩广布不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共性,C错;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多发不一定全年降水丰富,因冰雪融水也能触发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产生,D错。故选A。
3.人工消雨,减少暴雨洪水的发生,不现实,A错;大量开挖坡脚更容易引发地质灾害,B错;发射卫星及时监测危害,进行卫星导航,只能提供受灾情况,不能规避地质灾害,C错;修建道路时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D对。故选D。
【点睛】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日本四岛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日本本州岛的震源主要集中在( )
A.莫霍面以上 B.古登堡面以下 C.上地幔 D.外地核
5.地震发生时,甲、乙两地的震感是( )
A.乙地先感知到左右摇晃,后感知到上下颠簸
B.甲地先感知到上下颠簸,后感知到左右摇晃
C.甲地只感知到上下颠簸
D.乙地只感知到左右摇晃
6.地震发生时( )
A.一次有多个震级 B.震级相同的点连接成等震线
C.震源越深,对地表的破坏越大 D.一次可以有多个烈度
【答案】4.C 5.B 6.D
【分析】4.日本本州岛的震源主要是中源地震,地壳平均厚度是33干米,因此日本本州岛的震源主要集中在上地幔,C正确;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A错误,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干米,以下是外地核,BD错误,故选C。
5.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传到地面,横波后传到地面,震中区的人是先感到上下震荡,后感到左右摇晃,ACD错误,B正确,故选B。
6.由所学知识可知,一次有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A错误,D正确;地震后,将地面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叫等震线,B错误;震源越浅,对地表的破坏越大,C错误,故选D。
【点睛】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 P波)和横波( 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和液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横波到达时建筑物容易倒塌。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降雨季节变化大,暴雨集中 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8.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易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涝 D.塌方
【答案】7.D 8.B
【解析】7.图示区域是我国西南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A合理。位于阶梯交界处,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B合理。是季风气候区,暴雨集中在夏季,多滑坡、泥石流灾害,C合理。温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D不合理。故选D。
8.破坏植被,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流速加快,最可能诱发泥石流灾害,B对。地震是内力作用形成的,A错。洪涝是气象灾害,C错。塌方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直接引发,与植被破坏关系不大,D错。故选B。
【点睛】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该地区处在板块边界,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多地震,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分化严重,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条件;加之该地地形起伏大,坡度陡,降水量大且集中。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9.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若丙地发生泥石流,造成的危害最不可能是( )
A.冲毁铁路 B.阻塞河道 C.破坏农田 D.损坏林木
【答案】9.D 10.C
【解析】9.泥石流多发于山区,且一般分布于山谷地区,甲乙丙三地均为山谷,易发泥石流。丁地位于平原,地势低平,无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地形条件,因此其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丁正确。故选D。
10.丙地地处山谷,且有铁路经过,因此若发生泥石流,可能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AB错误。该地地处山区,植被覆盖率一般较高,因此泥石流有可能会损坏林木,D错误。由于该地坡度较大,因此不适宜农田分布,因而最不可能的为破坏农田,C正确。故选C。
11.(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粮食、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根据题目中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数据,说明是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该自然灾害导致减产或绝收。最可能是干旱或洪涝灾害,①②对。地震对农作物影响不大,③错。风暴潮主要影响沿海地区,不只是影响农作物,对交通、城市等都有影响,④错。故选A。
【点睛】
12.(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地震属于
A.地质灾害 B.生物灾害 C.气象灾害 D.海洋灾害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类。
A、地震是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现象。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地震属于地质灾害,A正确;
B、生物灾害是在自然界,人类与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的灾难,B错误;
C、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例如,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C错误;
D、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等,D错误。
故选A。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4月17日7时58分在厄瓜多尔(0.35°N,79.95°W)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地震发生时,湖中泛舟的人们( )
A.先上下运动,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运动
C.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D.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14.此次地震发生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15.地震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不包括( )
A.瘟疫盛行 B.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增加
C.山区滑坡,泥石流风险增大 D.河流改道
【答案】13.C 14.A 15.B
【分析】本题以厄瓜多尔地震考查学生对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震后重建相关问题的理解。
13.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湖面是液体介质,只能纵波经过,故湖中泛舟的人们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感受不到左右摇晃,C选项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C。
14.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3千米左右,厄瓜多尔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10千米,应位于地壳内部,A选项正确。地幔约位于深度为33千米-2900千米,地核位于深度2900千米以下,都远超过此次地震震源深度,B、C、D选项错误。故选A。
15.地震发生后,大量生物因地震中建筑倒塌而死亡,尸体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瘟疫,A属于。地震诱发地球以外行星撞地球概率增加无从考证,B不属于。山区震后易发生山体破碎,暴雨增加,引发滑坡、泥石流,C属于。山洪暴发,大量砂石汇入河道后,阻塞原有河道,可能引起河流改道,D属于。本题选择不属于地震诱发次生灾害的选项,故选B。
【点睛】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厚度是33千米左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发生频繁的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云南、四川等,基本遵循沿____分布的规律。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 )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水库地震
(3)为什么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4)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灾情,试分析原因。
【答案】(1) 台湾 西藏 新疆 青海 活动断裂带
(2)A
(3)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经济密度大,西部地区人烟稀少。
(4)自然原因:此次地震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断裂带,震中位于人口密集区; 人为原因:四川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建筑的抗震系数小;人们的防震意识差。
【分析】本题考查了地震灾害的分布、成因及危害,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我国地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故地震灾害多发,主要分布在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区,基本遵循沿活动断裂带分布的规律。
(2)
地震按成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水库地震等类型,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故选A。
(3)
地震灾情是指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城市较密集,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人烟稀少,经济比较落后,因此灾情东重西轻。
(4)
汶川大地震灾情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汶川地震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断裂带,震级高,震中位于人口密集区,震源比较浅;本次地震在山区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人为原因:四川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建筑物抗震系数低;人们的防震意识比较差;地震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不完备。
【点睛】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2018年世界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世界七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_________(选择填空)。
A.板块内部B.亚欧大陆C.太平洋沿岸D.美洲内部
(2)世界每年因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最多的,从地震特点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3)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人为原因。
【答案】(l)C
(2)地震发生突然、速度快,难监测,难防备,造成的损失大。
(3)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
【分析】本题以地震为载体,考查地震的分布、成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亚欧大陆、美洲内部大部分地区属于板块内部,ABD错误;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图示地震多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区,C正确。
(2)地震是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能量,所以发生突然、速度快,难监测,难防备,造成的损失大。
(3)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灾害本身的强度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人口密度变大、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成灾强度提高。
【点睛】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然灾害种类较多,许多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在下图中列出地震引发的多种自然灾害。
地震
(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完成下图中的灾害链条。
旱灾 淡水短缺 地面沉降 ①
地震 ② 堰塞湖 ③
(3)你所在的地区多发哪种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又会引起哪些自然灾害?请画出其中一条灾害链条。
【答案】(1)海啸;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水灾(或火山爆发等)
(2)①海水倒灌②滑坡(泥石流或崩塌)③洪涝灾害
(3)台风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风暴潮→破坏海水养殖业。
【分析】本题以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为背景,考查地震引发的灾害、灾害链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此题可从两大角度分析,一是基于地震的海陆位置展开思考,发生在陆地上的地震,可能直接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间接引发洪涝灾害、火灾等;发生在海底的地震,可能引发海啸等。二是基于地震的强度,强大的地震可能引发火山爆发。
(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形成灾害链条。干旱导致淡水短缺,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往低处流或汇集)。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或崩塌)会导致堰塞湖;堰塞湖不稳定,易决口而形成洪涝灾害(对堰塞湖下游地区)。
(3)关注家乡的自然灾害,并设计灾害链。如东部沿海地区,多发台风,台风会带来暴雨,暴雨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台风还会带来风暴潮,海水漫溢上陆,破坏海水养殖业等。
【点睛】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表,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地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 地形状况 植被状况 人员财产损失
甲 8月6日16:30 6.5级 12 km 高山峡谷 稀疏 大
乙 10月17日21:49 6.6级 5 km 丘陵为主 茂密 小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答案】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AB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据表分析,甲地地震震级小于乙地,震源深度大于乙地,而地震损失大于乙地,说明甲地地震引发了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甲地地形状况为高山峡谷,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植被稀疏破坏严重,植被稀疏,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甲地地震发生的时间是8月6日,正处于夏季,降水较多,因此地震容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点睛】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8月20日0时至7时,四川省汶川县累计降雨量最大达到65mm,多处发生山洪、泥石流。截至8月23日18时,四川汶川“8.20”强降雨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已致12人遇难,26人失联。
材料二:中国气象学家在研究中国1979年至1991年的气象资料时发现,每年从6月份开始,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一个大气臭氧异常低值中心,臭氧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1)臭氧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的____层中,该层大气由于臭氧吸收太阳____增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2)拉萨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试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
(3)简述汶川“8.20”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汶川泥石流多发原因____。
【答案】 平流平流 紫外线紫外线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 危害:冲毁交通线,阻断交通;毁坏村庄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原因:汶川多山地形,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明显);汶川地震多发,地表破碎,岩石松散;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多暴雨;危害:冲毁交通线,阻断交通;毁坏村庄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汶川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
【详解】(1) 臭氧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的平流层中,该层大气由于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上升,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
(2)拉萨日照时间长,素有“日光城”的美誉,可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方面分析。因为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泥石流产生的危害主要有摧毁房屋、毁坏土地,冲毁交通线,阻断交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汶川泥石流多发的原因可从地形、地质、气候等方面分析。汶川多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汶川地震多发,地质条件复杂,地表破碎,岩石松散;汶川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多大雨、暴雨,降水集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