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2地质灾害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下图为此次地震部分地区烈度分布图。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烈度越高,破坏越强。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2.图中四地( )
A.甲震级最高 B.乙烈度最高 C.丙破坏最强 D.丁震中距最大
【答案】1.A 2.C
【解析】1.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青海当地的地壳厚度应更厚,震源深度17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而非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或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选A。
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四地震级相同,A错。四地中丙处烈度最高,破坏最强,B错,C正确。四地位于以震中为圆心的圆上,震中距相同,D错。故选C。
【点睛】理论上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时候不同地方测量存在误差,可能出现多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图中示意泥石流的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春季大于秋季 C.东部多于西部 D.北部多于南部
【答案】3.B 4.A
【分析】3.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根据四幅图的具体情况,②满足以上基本条件,①③④不满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松散物质、水源。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因此夏季泥石流发生频率大于冬季,秋季发生频率大于春季,A正确、B错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整体看东部少,西部多,C错误;我国降水南部多于北部,且南部多山地,因此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北部少于南部,D错误。故选A。
【点睛】 泥石流是松散堆积物与水混合后沿沟谷等发生流动的一种地质现象,当它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时,泥石流就成为一种地质灾害。泥石流的危害主要有运动时的冲刷、撞击、改道、堵塞河道,淤埋等形式。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地点 X Y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0 500
震中距(千米) 5.8 2.5
地震发生时间(地方时) 10:25 4:00
震级 7.4 7.1
死亡人数 8 1820
5.从表中资料看出,下列判断不可靠的是(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释放的能量大于Y地
C.X、Y两地距震中远近 D.X、Y两地的地震是否属于破坏性地震
6.Y地较X地因地震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
A.Y地人口密度较大 B.Y地距离震中较近
C.Y地的地震发生在夜间 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答案】5.A 6.D
【分析】5.由表格可知,X地震级高,地震释放的能量大,B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资料信息能看出X、Y与震中的距离,C正确,不符合题意;两地地震均造成人员伤亡,5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根据资料可以判断X、Y两地的地震是否属于破坏性地震,D正确,不符合题意;资料信息未表明震源深度,不能判断X、Y的震源深度,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6.由表格资料可知,Y地人口密度较大,距离震中较近,发生在夜间4:00,ABC可能,不符合题意;Y地位于印度中部,位于印度洋板块的内部,D不可能,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地震产生的危害与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离震中的距离、地震发生的时间、抗震救灾的能力等有关。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11月25日,广西百色靖西市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读某同学绘制的等震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7.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
8.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7.B 8.D
【分析】7.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b、c震级应该一致,A错误;等震线是烈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高区,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B正确;①处距离震中更近,比②先感受到地震,C错误;地表破坏程度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不能断定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D错误。故选B。
8.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BC错误;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D正确。故选D。
【点睛】防御地震的措施:做好地震监测,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提高建筑物质量,加固房屋等;建立地震应急救灾体系;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民众的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同日,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无人员伤亡情况报告。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软流层 C.上地幔 D.下地幔
10.此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地广人稀 B.震源深度较深 C.震级小 D.烈度小
11.地震发生后,被困在废墟下的人员不正确的做法是( )
A.大声喊叫提醒搜救人员自己的位置 B.挪开面前的杂物,消除口、鼻中的灰尘
C.小心翼翼地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 D.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能被救援人员发现
【答案】9.A 10.C 11.A
【分析】9.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因此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软流层、上地幔、下地幔均在地壳之下,BCD错误。故选A。
10.影响灾情的因素主要包括:震级、震源深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此次地震位于唐山,人口较密集,A错误;震源深度10千米,属于浅源地震,B错误;震级为5.1级,震级较小,C正确;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不同,D错误。故选C。
11.大声喊叫的做法是错误的,应保存体力,耐心等待救援人员施救,A符合题意;挪开面前的杂物,消除口、鼻中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能被救援人员发现,均能减少地震的再次伤害,顺利被救出,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地震自救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和发生以后的自救行为。在震中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坚固的墙体,塌下来可以形成空间的地方。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较小,而5月21日在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地震已造成3死28伤,损坏房是13090间,完成下面小题。
12.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13.与云南大理州相比,青海果洛州地震损失较小的原因是( )
A.震中附近人口少 B.当地经济发达
C.科学的预警机制 D.地震烈度较小
【答案】12.A 13.A
【分析】12.从材料信息可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的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依据相关地理知识,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并且地壳的厚度与地势成正相关,青海果洛州玛多县位于青藏高原,所以地壳厚度远远大于17千米,故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中,A项正确。地壳以下依次为地幔、外核、内核,地幔、外核、内核深度远高于17千米,BCD错误。故选A。
13.青藏高原属于高寒气候区,生态脆弱,地广人稀,所以与云南大理州相比,青海果洛州地震损失较小的原因是震中附近人口少,A项正确;与云南大理州相比,青海果洛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项错;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对地震进行准确预报,C项错误;与云南大理州相比,青海果洛州地震等级更高,烈度更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是莫霍面,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增加;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地震波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1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答案】C
【详解】地震对一个地区的破坏程度主要用烈度来衡量,因而制定建筑防震标准要依据地震烈度,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又称地震烈度。
15.(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受台风影响大②河流众多,流速快
③降水集中多暴雨④地形多山,相对高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西南地区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度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质条件复杂,地形破碎,所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③④正确;西南地区受台风影响小,①错误;河流众多,流速快不是西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②错误。故选D。
【点睛】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天山被称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湿岛”,自然灾害易发。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山山脉近东西走向,山高坡陡,地表岩石破碎。受地形条件限制,山区公路盘山而建或沿河谷分布。
材料二 天山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小于600毫米,多集中在春夏季。其北坡受地形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海拔1600-3500米,一次暴雨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 25-40%。
分析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夏季的原因。
【答案】一方面,在夏季持续高温的作用下,天山北坡的冰川和积雪处于强烈消融状态,会产生大量的冰川融水;另一方面,天山北坡的暴雨多集中在夏季,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水流这种因冰雪消融或暴雪产生的大量水流,顺着坡面汇入沟谷及两侧丰富的松散碎石堆积物中,在重力作用下沿陡峭的沟谷快速下泄,导致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夏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泥石流灾害原因的能力,需要学生能从气候、地形、水文等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分析成因,并能说明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详解】泥石流发生过程中,水的作用是其重要的致灾因子。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少,因此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夏季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水量大易导致泥石流暴发。此外结合材料“天山降水多集中于春夏季,而北坡受地形影响降水量较丰富”,可知该地受地形的影响,迎风坡地区会出现强降水现象,大量水流进入沟谷推动碎石、泥沙引发泥石流。
17.(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一 “蓉欧快铁”货运直达列车于2013年4月26日开始运行。“快铁”线路西端的欧洲中部地区有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钢铁、汽车制造工业历史悠久;东端的成都平原地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工业、汽车产业发展较快。两端广阔的货物集散区域经济互补性强。
材料二 “蓉欧快铁”运行线路图(图Ⅰ);甲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Ⅱ)。
据图示信息,分析“蓉欧快铁”运行沿线可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
【答案】较高纬度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多暴风雪;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季风气候的山区,夏、秋季节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等知识点。
【详解】从图中可知,该铁路线穿行在30°N—60°N,自东向西大致经过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其中在季风区穿行于高大山地之间;再结合沿线的自然灾害类型分析即可。较高纬度地区,40°N以北,冬季气候寒冷,多暴风雪;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多风沙;季风气候的山区,夏、秋季节多暴雨,地形起伏大,靠近地震带,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点睛】一般来说,形成泥石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集中的不稳定的松散土石物质;二是有突发而急骤的水流;三是有宜于汇水和较陡的地形。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18.(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答案】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分析】本题以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考查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成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作答时,首先考虑地震可引发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再从甲地的地形和由图表中提取的时间、震源深度、植被状况以及人员财产损失信息去分析。据表分析,甲地地震震级小于乙地,震源深度大于乙地,而地震损失大于乙地,说明甲地地震引发了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读图,甲地等高线密集,结合表格信息,甲地位于高山峡谷地区,与乙地相比,甲地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甲地植被稀疏,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正值雨季,降水多。山体表层松散物质受雨水浸泡,重力增大,易发生滑坡灾害。
【点睛】滑坡、崩塌的发生不一定要有水的参与,而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表格中的地震时间可用于判断降水状况。滑坡发生的机制是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泥石流发生机制是充足的水、足够多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崩塌发生则要求有一定坡度和凌空面的存在。
19.(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最大的是_________;它在我国多发的原因是_________。其分布特点是_________,灾情分布特点是_________。
(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_________;它在我国分布广的原因是_________。
(3)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与泥石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试分析其原因。
(4)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1)地震 我国处在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且处在两大地震带的交会处 西多东少 东重西轻
(2)泥石流 山地面积广,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夏季多暴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地表结构破坏严重,上层岩石岩性相对松软
(3)地震频发使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突发。
(4)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其成因等知识点。
【详解】(1)我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灾害频发,地震造成的危害最大,其分布是西部大于东部,但灾情却是东重西轻。我国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且处在两大地震带的交会处。
(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泥石流。它在我国分布广的原因是我国山地面积广,地势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植被,使地表结构破坏严重,上层岩性较软易被侵蚀。
(3)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与泥石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地震多发区,往往引起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为泥石流发生提供物源;若暴雨集中,流水侵蚀力强,则很容易引发泥石流。
(4)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
20.(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文字并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受6月10日强降雨的影响,湖南岳阳市发生山洪泥石流,截至2011年6月11日17时,共造成29人死亡,20人失踪。
(1)据图分析发生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湖南省岳阳市发生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
(3)湖南岳阳市泥石流在________ (季节)最容易发生,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地形 物源 水源
(2)突降特大暴雨、山区地形、山区植被覆盖率低。
(3)夏季 夏季雨水多
【详解】(1)主要考虑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泥石流的爆发一般具备以下条件: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②岩石(物源):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③气候(水源):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④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前三者为必要条件。
(2)湖南省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较大;位于长江中下游,雨季长,夏季多暴雨;人口多,人类活动密集,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大,山体松散碎屑物质多。
(3)夏季降水多,雨季长(梅雨季节),且多突发性暴雨,增大了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2地质灾害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下图为此次地震部分地区烈度分布图。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烈度越高,破坏越强。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2.图中四地( )
A.甲震级最高 B.乙烈度最高 C.丙破坏最强 D.丁震中距最大
【答案】1.A 2.C
【解析】1.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青海当地的地壳厚度应更厚,震源深度17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而非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或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选A。
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四地震级相同,A错。四地中丙处烈度最高,破坏最强,B错,C正确。四地位于以震中为圆心的圆上,震中距相同,D错。故选C。
【点睛】理论上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时候不同地方测量存在误差,可能出现多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图中示意泥石流的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春季大于秋季 C.东部多于西部 D.北部多于南部
【答案】3.B 4.A
【分析】3.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根据四幅图的具体情况,②满足以上基本条件,①③④不满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松散物质、水源。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因此夏季泥石流发生频率大于冬季,秋季发生频率大于春季,A正确、B错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整体看东部少,西部多,C错误;我国降水南部多于北部,且南部多山地,因此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北部少于南部,D错误。故选A。
【点睛】 泥石流是松散堆积物与水混合后沿沟谷等发生流动的一种地质现象,当它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时,泥石流就成为一种地质灾害。泥石流的危害主要有运动时的冲刷、撞击、改道、堵塞河道,淤埋等形式。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地点 X Y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0 500
震中距(千米) 5.8 2.5
地震发生时间(地方时) 10:25 4:00
震级 7.4 7.1
死亡人数 8 1820
5.从表中资料看出,下列判断不可靠的是(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释放的能量大于Y地
C.X、Y两地距震中远近 D.X、Y两地的地震是否属于破坏性地震
6.Y地较X地因地震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
A.Y地人口密度较大 B.Y地距离震中较近
C.Y地的地震发生在夜间 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答案】5.A 6.D
【分析】5.由表格可知,X地震级高,地震释放的能量大,B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资料信息能看出X、Y与震中的距离,C正确,不符合题意;两地地震均造成人员伤亡,5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根据资料可以判断X、Y两地的地震是否属于破坏性地震,D正确,不符合题意;资料信息未表明震源深度,不能判断X、Y的震源深度,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6.由表格资料可知,Y地人口密度较大,距离震中较近,发生在夜间4:00,ABC可能,不符合题意;Y地位于印度中部,位于印度洋板块的内部,D不可能,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地震产生的危害与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离震中的距离、地震发生的时间、抗震救灾的能力等有关。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11月25日,广西百色靖西市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读某同学绘制的等震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7.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
8.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7.B 8.D
【分析】7.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b、c震级应该一致,A错误;等震线是烈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高区,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B正确;①处距离震中更近,比②先感受到地震,C错误;地表破坏程度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不能断定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D错误。故选B。
8.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BC错误;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D正确。故选D。
【点睛】防御地震的措施:做好地震监测,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提高建筑物质量,加固房屋等;建立地震应急救灾体系;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民众的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同日,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无人员伤亡情况报告。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软流层 C.上地幔 D.下地幔
10.此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地广人稀 B.震源深度较深 C.震级小 D.烈度小
11.地震发生后,被困在废墟下的人员不正确的做法是( )
A.大声喊叫提醒搜救人员自己的位置 B.挪开面前的杂物,消除口、鼻中的灰尘
C.小心翼翼地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 D.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能被救援人员发现
【答案】9.A 10.C 11.A
【分析】9.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因此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软流层、上地幔、下地幔均在地壳之下,BCD错误。故选A。
10.影响灾情的因素主要包括:震级、震源深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此次地震位于唐山,人口较密集,A错误;震源深度10千米,属于浅源地震,B错误;震级为5.1级,震级较小,C正确;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不同,D错误。故选C。
11.大声喊叫的做法是错误的,应保存体力,耐心等待救援人员施救,A符合题意;挪开面前的杂物,消除口、鼻中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能被救援人员发现,均能减少地震的再次伤害,顺利被救出,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地震自救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和发生以后的自救行为。在震中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坚固的墙体,塌下来可以形成空间的地方。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较小,而5月21日在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地震已造成3死28伤,损坏房是13090间,完成下面小题。
12.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13.与云南大理州相比,青海果洛州地震损失较小的原因是( )
A.震中附近人口少 B.当地经济发达
C.科学的预警机制 D.地震烈度较小
【答案】12.A 13.A
【分析】12.从材料信息可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的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依据相关地理知识,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并且地壳的厚度与地势成正相关,青海果洛州玛多县位于青藏高原,所以地壳厚度远远大于17千米,故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中,A项正确。地壳以下依次为地幔、外核、内核,地幔、外核、内核深度远高于17千米,BCD错误。故选A。
13.青藏高原属于高寒气候区,生态脆弱,地广人稀,所以与云南大理州相比,青海果洛州地震损失较小的原因是震中附近人口少,A项正确;与云南大理州相比,青海果洛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项错;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对地震进行准确预报,C项错误;与云南大理州相比,青海果洛州地震等级更高,烈度更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是莫霍面,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增加;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地震波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1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答案】C
【详解】地震对一个地区的破坏程度主要用烈度来衡量,因而制定建筑防震标准要依据地震烈度,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又称地震烈度。
15.(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受台风影响大②河流众多,流速快
③降水集中多暴雨④地形多山,相对高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西南地区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度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质条件复杂,地形破碎,所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③④正确;西南地区受台风影响小,①错误;河流众多,流速快不是西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②错误。故选D。
【点睛】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天山被称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湿岛”,自然灾害易发。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山山脉近东西走向,山高坡陡,地表岩石破碎。受地形条件限制,山区公路盘山而建或沿河谷分布。
材料二 天山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小于600毫米,多集中在春夏季。其北坡受地形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海拔1600-3500米,一次暴雨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 25-40%。
分析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夏季的原因。
【答案】一方面,在夏季持续高温的作用下,天山北坡的冰川和积雪处于强烈消融状态,会产生大量的冰川融水;另一方面,天山北坡的暴雨多集中在夏季,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水流这种因冰雪消融或暴雪产生的大量水流,顺着坡面汇入沟谷及两侧丰富的松散碎石堆积物中,在重力作用下沿陡峭的沟谷快速下泄,导致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夏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泥石流灾害原因的能力,需要学生能从气候、地形、水文等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分析成因,并能说明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详解】泥石流发生过程中,水的作用是其重要的致灾因子。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少,因此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夏季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水量大易导致泥石流暴发。此外结合材料“天山降水多集中于春夏季,而北坡受地形影响降水量较丰富”,可知该地受地形的影响,迎风坡地区会出现强降水现象,大量水流进入沟谷推动碎石、泥沙引发泥石流。
17.(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一 “蓉欧快铁”货运直达列车于2013年4月26日开始运行。“快铁”线路西端的欧洲中部地区有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钢铁、汽车制造工业历史悠久;东端的成都平原地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工业、汽车产业发展较快。两端广阔的货物集散区域经济互补性强。
材料二 “蓉欧快铁”运行线路图(图Ⅰ);甲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Ⅱ)。
据图示信息,分析“蓉欧快铁”运行沿线可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
【答案】较高纬度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多暴风雪;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季风气候的山区,夏、秋季节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等知识点。
【详解】从图中可知,该铁路线穿行在30°N—60°N,自东向西大致经过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其中在季风区穿行于高大山地之间;再结合沿线的自然灾害类型分析即可。较高纬度地区,40°N以北,冬季气候寒冷,多暴风雪;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多风沙;季风气候的山区,夏、秋季节多暴雨,地形起伏大,靠近地震带,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点睛】一般来说,形成泥石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集中的不稳定的松散土石物质;二是有突发而急骤的水流;三是有宜于汇水和较陡的地形。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18.(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答案】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分析】本题以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考查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成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作答时,首先考虑地震可引发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再从甲地的地形和由图表中提取的时间、震源深度、植被状况以及人员财产损失信息去分析。据表分析,甲地地震震级小于乙地,震源深度大于乙地,而地震损失大于乙地,说明甲地地震引发了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读图,甲地等高线密集,结合表格信息,甲地位于高山峡谷地区,与乙地相比,甲地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甲地植被稀疏,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正值雨季,降水多。山体表层松散物质受雨水浸泡,重力增大,易发生滑坡灾害。
【点睛】滑坡、崩塌的发生不一定要有水的参与,而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表格中的地震时间可用于判断降水状况。滑坡发生的机制是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泥石流发生机制是充足的水、足够多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崩塌发生则要求有一定坡度和凌空面的存在。
19.(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最大的是_________;它在我国多发的原因是_________。其分布特点是_________,灾情分布特点是_________。
(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_________;它在我国分布广的原因是_________。
(3)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与泥石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试分析其原因。
(4)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1)地震 我国处在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且处在两大地震带的交会处 西多东少 东重西轻
(2)泥石流 山地面积广,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夏季多暴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地表结构破坏严重,上层岩石岩性相对松软
(3)地震频发使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突发。
(4)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其成因等知识点。
【详解】(1)我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灾害频发,地震造成的危害最大,其分布是西部大于东部,但灾情却是东重西轻。我国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且处在两大地震带的交会处。
(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泥石流。它在我国分布广的原因是我国山地面积广,地势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植被,使地表结构破坏严重,上层岩性较软易被侵蚀。
(3)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与泥石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地震多发区,往往引起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为泥石流发生提供物源;若暴雨集中,流水侵蚀力强,则很容易引发泥石流。
(4)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
20.(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文字并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受6月10日强降雨的影响,湖南岳阳市发生山洪泥石流,截至2011年6月11日17时,共造成29人死亡,20人失踪。
(1)据图分析发生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湖南省岳阳市发生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
(3)湖南岳阳市泥石流在________ (季节)最容易发生,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地形 物源 水源
(2)突降特大暴雨、山区地形、山区植被覆盖率低。
(3)夏季 夏季雨水多
【详解】(1)主要考虑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泥石流的爆发一般具备以下条件: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②岩石(物源):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③气候(水源):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④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前三者为必要条件。
(2)湖南省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较大;位于长江中下游,雨季长,夏季多暴雨;人口多,人类活动密集,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大,山体松散碎屑物质多。
(3)夏季降水多,雨季长(梅雨季节),且多突发性暴雨,增大了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