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3防灾减灾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抚、信、饶、修等支流的来水,经由湖口注入长江,湖面丰枯变化显著。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流域遭遇集中强降雨。下图为鄱阳湖星子站三次洪水过程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 )
A.起涨时间早 B.上涨速度缓慢 C.回落缓慢 D.持续时间短
2.面对洪水灾害时,不宜采取的个人避灾措施是( )
A.去往高处暂避,等待救援 B.穿好救生衣,随时准备逃生
C.被洪水包围时迅速游泳逃生 D.落入洪水时抓住固定或漂浮物体
【答案】1.D 2.C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1954年洪水在4月上旬便开始起涨,2020年其洪水大致是在6月初开始上涨,2020年洪水起涨时间晚,A选项错误。1954年洪水在4月上旬开始上涨,直至7月中旬涨至最高水位;2020年洪水从6月初开始上涨至7月中旬涨至最高水位,2020年其上涨时间更短,上涨速度更快,B选项错误。1954年洪水在7月中旬开始回落,至9月下旬才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2020年从7月中旬开始回落至8月中旬便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故2020年其洪水回落速度更快,C选项错误。1954年洪水自6月中旬进入警戒水位直至9月下旬结束,2020年洪水自7月上旬进入警戒水位到8月中旬结束,其持续时间更短,D选项正确。故选D。
2.当洪水来临时,因水向低处蔓延,故可向高处暂避, A选项排除。洪水威力巨大,来时迅猛,可提前穿好救生衣,随时准备逃生,B选项排除。被洪水包围时,要寻找更高的位置进行躲避,等待救援,切不可贸然进入洪水, 迅速游泳逃生其行为不可取, C选项正确。如果突然落入洪水时,要尽可能的抓住一些固定或漂浮的物体,以保证身体不被洪水所淹没,D选项排除。故选C。
【点睛】应急措施:留意天气预报,提高警惕,在洪水前撤离;若来不及撤离,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地暂避;如暂避地已不安全,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箱子、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在水上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或能漂浮的东西;逃生时要向行洪道两侧快速躲避。千万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离,防止触电;如果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用手电筒、哨子、旗帜、鲜艳的床单、衣服等工具发出求救信号。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形与河流分布”简图,图中河流均为外流河。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四个河段,多发凌汛的是( )
A.①河段 B.②河段 C.③河段 D.④河段
4.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A.加深河道 B.绿化河堤 C.加固堤坝 D.拓宽河道
【答案】3.C 4.D
【解析】3.凌汛发生的基本条件:河流存在结冰期,且从低纬流向高纬。图中①②③④河段都有结冰期,但只有③河段是从低纬流向高纬,多发凌汛,ABD错;故选C。
4.河流凌汛危害形成过程:浮冰不断累积,堵塞河道,抬高水位,最终漫滩或决堤,所以应对措施应降低水位或加高堤坝。由于冰是浮在水面上,所以加深河道并不能使浮冰下沉,对减少凌汛危害作用不大,A错;绿化河堤、加固堤坝不能减少凌汛危害,BC错;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以减少凌汛的发生,避免漫滩或决堤,D对;故选D。
【点睛】凌汛发生条件及防治措施:河流存在结冰期,从低纬流向高纬。防治措施:分段拦冰、加高堤坝、拓宽河道等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
5.图示中各种气象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
A.干旱 B.台风 C.暴雨 D.冻害
6.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但旱灾不重的根本原因是( )
A.降水较多 B.冰川融水充足 C.节水意识强 D.地广人稀
7.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台风的监测和预警尤为重要。台风预警主要关注( )
A.发源地 B.风的级别 C.降水量 D.移动路径
【答案】5.C 6.D 7.D
【解析】5.读图可知,我国的六大地区都有暴雨灾害,C正确,排除ABD。故选C。
6.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且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较小,因此干旱对于西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要小,D正确;西北地区降水稀少,A错误;冰川融水较少,B错误;节水意识强不是根本原因,且西北地区在节水意识方面不一定比其他地区更强,C错误。故选D。
7.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台风主要发源于西北太平洋,发源地是相对确定的,A错误;台风风级通常很高,台风通常会带来狂风天气,不需要特别关注,B错误;台风通常会带来强降水,不需要主要关注,C错误;影响我国的台风,移动路径有三条,具体走哪一条,需要及时预报预警;台风路径是台风天气分析和预报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不同的路径会对各地产生不同的影响。D正确。故选D。
【点睛】台风路径是台风天气分析和预报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不同的路径会对各地产生不同的影响。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6月19日安徽省发布灾害预警:6月21日20时~6月22日20时,宣城、金寨、安庆等地可能发生山洪灾害。下图示意安徽省地形与2020年6月21日~6月25日的降水量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宣城可能发生洪灾的原因有( )
①区域短时间内降水较多
②位于河流上游,落差大
③河流流经,河道易汇集洪水
④地形较平坦,水流速度慢,排水不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本次降水过程中金寨还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台风 C.风暴潮 D.泥石流
【答案】8.B 9.D
【分析】8.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安徽省南部和西南部地势较高,宣城地势低平,位于河流沿岸,属于长江支流的下游区域,水流速度较慢,容易成为汇水区域,故②错误,③和④正确;材料中显示6月21日20时~6月22日20时可能发生山洪灾害,6月21日~6月25日的降水量较大,时间短,因此易发生洪灾,故①正确。故①③④正确,答案选择B。
9.阅读图文材料,短期降水量较大,金寨位于西南山区边沿,容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D正确;该区域没有位于火山地震带上,且降雨不会发生地震,故A不选;台风和风暴潮一般位于海洋中或者沿海城市,故BC不选。答案选择D。
【点睛】洪灾的成因: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流水系特征、江河的流量季节变化、植被分布。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如何防灾减灾也成了人类需要掌握的技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读图判断下列防雷电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1.被巨大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杆 B.利用大树逃生 C.游泳上岸 D.躲在巨石之下
【答案】10.D 11.B
【解析】10.读图,雷电发生时,水是雷电的导体,躲在水面上的人会遭到雷击,A错误;产生雷电时不能躲避在树木下,树木中有水分,树木又比较高大,会成为很好的引雷针,引导雷电穿过树木时,会使树木中的水分迅速蒸发而产生树木爆炸或者树木着火,并且可以引导到人,等等 因素,都会很危险,B错误;雷电产生时不能距离窗户太近,雷电会使玻璃爆炸,会伤到人,所以坐在窗户边也很危险,C错误;雷电发生时应迅速拔掉各种电器的电源,以免发生导电爆炸等现象,D做法是正确,故选D。
11.当被巨大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大树的巨大浮力,爬到树木上,可以逃生,B正确;抱紧电杆会产生触电现象,很危险,A错误;在巨大洪水中游泳会消耗大量体力,可能会出现体力不支而游不上岸,C错误;巨石对洪水有阻挡作用,洪水遇到巨石会击起更大的浪高,躲在巨石下可能受到洪水漩涡的冲击以及巨浪的冲击,很危险,D错误。故选B。
【点睛】1、洪水来临时,青少年应听从成年人安排,有秩序转移和撤离,避免发生踩踏;如果时间充裕,就跟着成年人向高处转移;如果来不及转移,就立即爬上屋顶、大树等稍微高的地方;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援救。2、被洪水包围且水位不断上涨时,收集可以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像手电筒、哨子、鲜艳的衣服等;搜寻体积大、浮力强的容器作为临时救生品,如塑料桶、树木、桌椅板凳等;同时远离电线杆、高压线塔等危险地带,避免发生触电危及生命。3、掉进洪水中时,保持冷静,屏住呼吸,不要乱扑腾,尝试站起来;如果踩不到底,再踢掉鞋子,尽可能使头向后仰,用嘴吸气鼻子呼气;如果有机会,要高声呼救,然后以平静的心态等待救援;不会游泳的话,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关于两种地质灾害发生及其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形成的地面震动
②滑坡是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③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④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B.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C.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D.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答案】12.C 13.B
【解析】12.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内力作用下,能量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是泥石流,①正确,②错误。地震与气象灾害并无关联,③错误。地震可能导致山区的岩石破碎,故可能为滑坡提供物质基础,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以目前的技术,地震灾害无法准确预报,A错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B正确;滑坡的分布与地形关系很大,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大的地区,C错误;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D错误。故选D。
【点睛】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包括三个方面。①灾前准备,它的核心任务是储备救灾物资;②灾中应急,它的核心任务是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③灾后恢复,它的核心任务是减灾——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抗灾——增强未来灾害的抵抗能力。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西南地区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处西南地区的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是( )
A.武汉 B.长沙 C.成都 D.兰州
15.在受灾时,为保证救援区与灾区的交通畅通,应该( )
A.提高运速 B.实行交通管制、清理路障
C.恢复灾区的对外通讯 D.提倡用空运
【答案】14.C 15.B
【分析】14.灾情紧急,救灾应抢时间,在地处西南地区的成都设立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运出救灾物资。C正确,ABD离西南地区较远,不符合条件,C正确,故选C。
15.为保证完成灾中应急的核心任务,核心措施是保证交通畅通,所以在受灾时应实行交通管制、清理路障,以保证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尽快到达灾区,参加救援,将损失减少到最小。B正确;提高运速不安全,A错误;通讯不能代替运输,C错误;空运成本高,运输量小,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上自然灾害每天都在发生,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有遇到某种自然灾害的可能性。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
(1)判断下列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2)在地震发生后一周的时间内,减灾工作的重点是________。你认为灾后不久的救援工作还将面临哪些新问题________?
【答案】(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匍匐前进不易窒息。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
(2) 救人 疫情可能会发生;可能会诱发滑坡、泥石流;受灾人群会产生心理疾病等。
【分析】本题通过各种灾害发生时的示意图,考查学生在灾害发生时必要的自救和互救常识以及地震发生后的后续救援工作,意在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1)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中内容。①不正确,泥石流发生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高出爬,顺泥石流方向跑会被掩埋;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蜷曲身体,降低重心,保护头部以防被乱石击伤;③正确,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烟雾,而烟雾中含有许多颗粒物,一旦吸入会对呼吸道产生极大伤害,用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不会直接吸入了,不易窒息;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逃往高处;⑤地震发生时,抱头曲体躲在屋梁下,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不应躲避在屋梁下;⑥地震发生时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是正确的。由于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可以保护头部。
(2)
救人是在地震发生后一周的时间内,减灾工作的重点。灾后不久的救援工作将面临的新问题有:①疫情、病情的防控工作。由于地震,整个区域的供水系统、居住环境、卫生设施被破坏,社会群体免疫力下降,这给各种传染病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疫情发生。此外,震后房屋倒塌,粮食受潮霉变、腐烂变质,存在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②应对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强烈而频繁的地震会诱发滑坡,如果有暴雨,则又可引起泥石流的发生。③灾区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重大地震灾害会造成身边人员的大面积伤亡,会使经历者出现严重心理失衡,意志失控、情绪紊乱等心理疾病。
【点睛】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材料二:下图为滑坡与泥石流景观示意图。
(1)我国西南地区既是滑坡多发地区也是泥石流多发地区。结合所学读材料一,分析该地区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2)读材料二,对比山区中发生滑坡与泥石流的地形单元的差异。
(3)为减轻西南地区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3)。
(4)如果发生滑坡,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答案】(1)①地处地震带,地壳活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②岩层破碎,地表多松散物质;③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④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2)滑坡主要发生在山坡(陡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谷。
(3)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灾害发生监控能力,完善预警系统;加快减轻或防避泥石流的工程措施的建设;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4)D
【分析】本题以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为背景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考查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
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活动活跃,地质结构不稳定,断裂构造发育;我国西南地区地壳运动频发,岩层破碎,地表多松散物质,重力作用强烈;我国西南地区位于横断山区,落差大,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2)
滑坡主要发生在山坡(陡坡,重力作用明显),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谷(山谷发育河流,才可以诱发泥石流)。
(3)
防治地质灾害可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分析。非工程措施: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灾害发生监控能力,完善预警系统;做好疏散的模拟演练,提高应对效率;加快减轻或防避泥石流的工程措施的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建议防灾物质储备库;建立防灾救灾的力量。
(4)
读图甲、乙、丙村处等高线较为稀疏,处在缓坡处,而丁村临近陡崖易发生滑坡。故选D。
【点睛】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由于自然灾害导致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分析】本题以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为情境,考查地质灾害、火灾、水灾等灾害自救,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
【详解】①发生泥石流灾害时,顺泥石流方向跑,容易被泥石流淹没,不正确;②山崩时,碎石较多,藏在大石后,防止被砸伤,正确;③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正确;④水灾时,桥梁容易冲毁,应离开桥梁,正确;⑤地震时,抱头屈膝躲在屋梁下,屋梁易倒塌,不正确;⑥地震时,墙角较稳定,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避免头部受伤,正确。
【点睛】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校长叶志平,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而学生和老师无一伤亡。
(1)四川西部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2)汶川“5·12”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强烈。
(2)师生防震准备充分,正确的避震方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小,重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考查地震发生的原因,四川西部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强烈,因此地震灾害频发。
(2)结合材料“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可知该校师生防震演练充分,师生都具备了正确的避震方法。
【点睛】地震成因: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多地震。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虽然地震西多东少,但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建筑物、城市密集,灾害损失大于西部。地震措施:做好地震监测,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提高建筑物质量,加固房屋等;建立地震应急救灾体系;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民众的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2年1月,日本东京举行了一次7.2级地震的假想演习。设想发生地震的时间为晚上6时左右,风力6级,估计有7000人死亡,300平方千米的房屋倒塌,煤气、电力中断,演练在此情况下如何进行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
(1)从防灾减灾工作的角度看,地震演习属于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资料中预设的地震情况,任选其一列举救援与救助的主要措施。
(3)说明地震演习的重要性。
【答案】(1)灾害防御
(2)煤气、电力中断:抢修煤气、电力等相关工程,防止煤气泄漏产生次生灾害;尽快恢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等。风力6级:风力较大,个人自救时要远离高大的电线杆、广告牌、窗户下等危险区域;预防火灾等次生灾害。7000人死亡,300平方千米的房屋倒塌:调动地震专业救援队展开人员搜救,救治伤员。
(3)地震演习可以检查地震防灾计划的可操作性,或地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科学性等,进一步完善相关内容;同时能提升国民的防灾意识,掌握相关的防灾知识,并在演习中实践相关的自救与互救的方法和技巧,提升自救与互救能力。
【分析】本题以简洁的文字介绍了日本东京的一次地震演习情况,考查相关的地震防灾减灾的基本方法,提升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素养,开阔视野。
【详解】(1)从防灾减灾工作的角度,判断地震演习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属于灾害防御。
(2)煤气、电力中断需要进行及时的抢修,防止煤气泄漏产生的次生灾害,同时应尽快恢复水电气的供应,满足生活使用,在抢修过程中注意大风、余震等的威胁。风力6级需要远离高大的电线杆、广告牌、窗户下等危险区域,在开阔的安全地带。针对7000人死亡,300平方千米的房屋倒塌的应对措施:调动地震专业救援队展开人员搜救,救治伤员。
(3)设问地震演习的重要性,理解为何要开展地震演习。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说明,一是检查地震防灾计划的可操作性,或地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科学性等,进一步完善相关内容;二是通过地震演习,提升国民的防灾意识,掌握相关的防灾知识,并在演习中实践相关的自救与互救的方法和技巧,提升自救与互救能力。
【点睛】防灾减灾手段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3防灾减灾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抚、信、饶、修等支流的来水,经由湖口注入长江,湖面丰枯变化显著。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流域遭遇集中强降雨。下图为鄱阳湖星子站三次洪水过程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 )
A.起涨时间早 B.上涨速度缓慢 C.回落缓慢 D.持续时间短
2.面对洪水灾害时,不宜采取的个人避灾措施是( )
A.去往高处暂避,等待救援 B.穿好救生衣,随时准备逃生
C.被洪水包围时迅速游泳逃生 D.落入洪水时抓住固定或漂浮物体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形与河流分布”简图,图中河流均为外流河。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四个河段,多发凌汛的是( )
A.①河段 B.②河段 C.③河段 D.④河段
4.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A.加深河道 B.绿化河堤 C.加固堤坝 D.拓宽河道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
5.图示中各种气象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
A.干旱 B.台风 C.暴雨 D.冻害
6.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但旱灾不重的根本原因是( )
A.降水较多 B.冰川融水充足 C.节水意识强 D.地广人稀
7.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台风的监测和预警尤为重要。台风预警主要关注( )
A.发源地 B.风的级别 C.降水量 D.移动路径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0年6月19日安徽省发布灾害预警:6月21日20时~6月22日20时,宣城、金寨、安庆等地可能发生山洪灾害。下图示意安徽省地形与2020年6月21日~6月25日的降水量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宣城可能发生洪灾的原因有( )
①区域短时间内降水较多
②位于河流上游,落差大
③河流流经,河道易汇集洪水
④地形较平坦,水流速度慢,排水不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本次降水过程中金寨还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台风 C.风暴潮 D.泥石流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如何防灾减灾也成了人类需要掌握的技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读图判断下列防雷电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1.被巨大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杆 B.利用大树逃生 C.游泳上岸 D.躲在巨石之下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关于两种地质灾害发生及其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形成的地面震动
②滑坡是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③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④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B.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C.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D.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包括三个方面。①灾前准备,它的核心任务是储备救灾物资;②灾中应急,它的核心任务是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③灾后恢复,它的核心任务是减灾——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抗灾——增强未来灾害的抵抗能力。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西南地区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处西南地区的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是( )
A.武汉 B.长沙 C.成都 D.兰州
15.在受灾时,为保证救援区与灾区的交通畅通,应该( )
A.提高运速 B.实行交通管制、清理路障
C.恢复灾区的对外通讯 D.提倡用空运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上自然灾害每天都在发生,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有遇到某种自然灾害的可能性。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
(1)判断下列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2)在地震发生后一周的时间内,减灾工作的重点是________。你认为灾后不久的救援工作还将面临哪些新问题________?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材料二:下图为滑坡与泥石流景观示意图。
(1)我国西南地区既是滑坡多发地区也是泥石流多发地区。结合所学读材料一,分析该地区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2)读材料二,对比山区中发生滑坡与泥石流的地形单元的差异。
(3)为减轻西南地区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3)。
(4)如果发生滑坡,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由于自然灾害导致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校长叶志平,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而学生和老师无一伤亡。
(1)四川西部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2)汶川“5·12”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的原因是什么?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2年1月,日本东京举行了一次7.2级地震的假想演习。设想发生地震的时间为晚上6时左右,风力6级,估计有7000人死亡,300平方千米的房屋倒塌,煤气、电力中断,演练在此情况下如何进行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
(1)从防灾减灾工作的角度看,地震演习属于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资料中预设的地震情况,任选其一列举救援与救助的主要措施。
(3)说明地震演习的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