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2地质灾害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2地质灾害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9 11:22: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2地质灾害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启幕。小海坨山位于延庆县西北部,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赛区之一。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点中最容易出现泥石流灾害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图示区域最高处与C点最大海拔差可能为( )
A.1200m B.1500m C.1700m D.2000m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暴雨 C.地震 D.泥石流
4.遇到该桩林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待在原地拨打电话等待救援 B.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
C.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 D.沿沟谷延伸方向往高处跑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上升 D.水位稳定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6年9月28日,受17号台风“鲇鱼”影响,浙江丽水遂昌县北界镇苏村发生山体滑坡灾害。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此次台风和滑坡( )
A.属于气象灾害 B.属于地质灾害 C.都能引发病虫害 D.具有关联性
8.该处滑坡造成的危害有( )
①引发大地震②堵塞河道③冲毁村庄④火山喷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白格滑坡位于金沙江西岸(右岸),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滑坡区岩土体两次发生滑坡,形成的破碎岩体沿河谷西岸斜坡直冲而下,进入金沙江并继续向东岸运动,受到东岸(左岸)山体阻挡,最终依地势停积,堵塞金沙江并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下图为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的滑坡发生前的影像数据(左图)和两次滑坡发生后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得的影像数据(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滑坡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①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有裂隙发育 ②地势高差大的峡谷地形
③人类活动强度大 ④冻土深厚,冻融频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滑坡形成的堰塞体,应急处置时一般要在堰塞体上人工开挖导流槽(基本与原来河道方向一致),其目的是( )
A.防止滑坡的再次发生 B.降低堰塞湖溃堤风险
C.降低河流的含沙量 D.便于后期环境整治
11.(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2019年“十一”假期,平谷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谷“朱大路”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工程措施主要预防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洪涝灾害 C.滑坡灾害 D.泥石流灾害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不同的地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下图示意我国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位于流域内的M村多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村庄发展滞后。为实现彻底脱贫,该村整体搬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该流域7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春汛型洪涝 B.夏雨型滑坡 C.岩溶型坍塌 D.融水型泥石流
13.该流域M村可搬迁的合理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下图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泥石流是地区Ⅳ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其自然原因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较少,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干旱与洪涝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种自然灾害,下列措施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的是( )
①植树造林  ②修建水库  ③疏浚河道  ④打机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类型多样,不同地质灾害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下图示意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主要分布。
(1)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2)图中显示地震带与泥石流分布有明显的关联性,请说明原因。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地势特征。
(2)该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请简要分析成因。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泥石流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的灾害事件,其中,位于波密县境内的古乡沟,是发育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冰川边缘地区的一条大型冰川泥石流沟,自1953年以来,这里泥石流频繁暴发,古乡沟是帕隆藏布江的一条支流,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下图是古乡堰塞湖位置。
(1)推测古乡沟冰川泥石流多发的季节,并简述其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
(2)描述古乡沟堰塞湖形成过程。
(3)为减轻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类型多样,不同地质灾害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下图示意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主要分布。
(1)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2)图中显示地震带与泥石流分布有明显的关联性,请说明原因。
(3)我国地质灾害严重,除地震和泥石流外,请另外列举三种地质灾害。
20.(2013·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2005年11月8时49分38.6秒,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5.7级地震,截至26日11时55分,九江县死亡6人,伤247人,倒房8000余间,损房2.9万余间……瑞昌死亡6人,受伤130余人,倒房500余间……湖北有2人死亡……
材料二 江西九江地震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九江、南昌、长沙震感较轻的是______,主震震级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这次地震从成因上说属于______地震,从震级和破坏程度来说,属于______地震。
(3)在教室里当地震发生时,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
A.听说地震,夺路逃命 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
C.下楼不及,纵身跳楼 D.双手抱头,有序撤离
(4)下列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A.飓风 B.地震 C.火山活动 D.滑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6.2地质灾害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启幕。小海坨山位于延庆县西北部,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赛区之一。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点中最容易出现泥石流灾害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图示区域最高处与C点最大海拔差可能为( )
A.1200m B.1500m C.1700m D.2000m
【答案】1.B 2.C
【解析】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灾害发生在山谷或者河沟之中,不可能发生在山脊两侧。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①位于图中山脊线旁,不可能发生泥石流,②和④等高线向高值凸出,证明两地为山谷地形,因此易发生泥石流,故②④正确;③等高线向低值凸出,因此为山脊地形,不可能发生泥石流,故③错误。正确的是②和④,答案选择B。
2.根据题意,观察图中信息可知,最高处为小海坨山主峰海拔2241m,而C点位于500m-1000m之间,两地的海拔差为1241m—1741m,因此最大海拔最接近答案的是1700m,故C正确,排除ABD。答案选择C。
【点睛】泥石流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物质条件和触发条件。一、地形条件:泥石流的地形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地形应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中游流通区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二、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指泥石流发生所必需的松散碎屑物质、水分的储量和来源情况。地表岩石破碎、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三、触发条件:水流激发是泥石流灾害中最常见的触发因素。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泥石流中水的来源有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暴雨 C.地震 D.泥石流
4.遇到该桩林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待在原地拨打电话等待救援 B.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
C.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 D.沿沟谷延伸方向往高处跑
【答案】3.D 4.B
【分析】3.读材料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则可以分析出防御的主要自然灾害应该常出现在沟谷中。泥石流多发生于沟谷, 桩林坝可以拦截泥石流中大块岩石,D正确;桩林坝是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坝体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稳定性,难以防御洪涝,A错误;桩林坝不能防御暴雨和地震,BC错误。故选D。
4.泥石流发生时,在山区沟谷内带来大量的泥沙、石块,突发性强,速度快,破坏力大。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应向与沟谷垂直方向的高处跑,并尽快远离沟谷,不能顺着沟谷往上或往下跑,B正确,CD错误。泥石流突发性强,速度快,破坏力大,来不及待在原地拨打电话等待救援,A错误。故选B。
【点睛】我国的山地面积广,部分山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且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或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山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上升 D.水位稳定
【答案】5.B 6.C
【解析】5.由图可知,月均降水量与滑坡频率呈正相关,且滑坡发生最多的季节为夏季,而夏季降水明显较多,故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B正确;图中显示三峡库区年降水量较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AD错误;冬季降水少,滑坡频率较低,C错误。故选B。
6.一般情况下,水库蓄水后,随着水库水位的上升,坡面易松动,导致滑坡发生概率增加,C正确;水库蓄水后,导致水体流速减小,水体流速减小会使滑坡概率降低,AB错误;水位稳定,不易诱发滑坡,且水库发挥蓄洪防旱、发电等作用,水位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D错误。故选C。
【点睛】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三峡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含水量增加,岩层重力增加,更容易出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6年9月28日,受17号台风“鲇鱼”影响,浙江丽水遂昌县北界镇苏村发生山体滑坡灾害。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此次台风和滑坡( )
A.属于气象灾害 B.属于地质灾害 C.都能引发病虫害 D.具有关联性
8.该处滑坡造成的危害有( )
①引发大地震②堵塞河道③冲毁村庄④火山喷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7.D 8.C
【分析】7.由材料信息可知,台风过境,引发次生灾害滑坡,具有关联性,D正确。台风属于气象灾害,滑坡属于地质灾害,AB错误。干旱易引发病虫害,C错误。故选D。
8.由图可知,滑坡发生在村落的上方,紧靠河流,可能会冲毁村庄,堵塞河流,②③正确,C正确。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由内力作用引发的,滑坡不能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①④错误,ABD错误。故选C。
【点睛】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白格滑坡位于金沙江西岸(右岸),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滑坡区岩土体两次发生滑坡,形成的破碎岩体沿河谷西岸斜坡直冲而下,进入金沙江并继续向东岸运动,受到东岸(左岸)山体阻挡,最终依地势停积,堵塞金沙江并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下图为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的滑坡发生前的影像数据(左图)和两次滑坡发生后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得的影像数据(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滑坡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①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有裂隙发育 ②地势高差大的峡谷地形
③人类活动强度大 ④冻土深厚,冻融频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滑坡形成的堰塞体,应急处置时一般要在堰塞体上人工开挖导流槽(基本与原来河道方向一致),其目的是( )
A.防止滑坡的再次发生 B.降低堰塞湖溃堤风险
C.降低河流的含沙量 D.便于后期环境整治
【答案】9.A 10.B
【分析】9.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断裂带,其中的岩体破碎,有裂隙发育,有利于滑坡的形成,①符合题意;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地势高差大的峡谷地形,坡度陡,有利于滑坡的形成,②符合题意;人类活动不属于自然原因,③不符合题意;当地纬度较低,气候温暖,冻融作用并不频繁,不是形成当地滑坡的主要自然原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0.滑坡形成的堰塞体会堵塞河道,使河道中堰塞体上游积水成湖,水位不断上升,水体压力增大,上升的压力有可能导致堰塞体溃堤,形成短时洪水,危及下游河谷地区人类设施,因此一般要在堰塞体上人工开挖导流槽,让堰塞湖的水位不致过高,降低堰塞湖溃堤风险,B符合题意;在堰塞体上人工开挖导流槽并不能防止滑坡的再次发生、降低河流的含沙量,排除AC;在堰塞体上人工开挖导流槽,与后期环境整治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B。
【点睛】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多断裂构造,地形起伏大,多松散物质,降水集中,多暴雨或冰雪融水量大,破坏植被,不当的开挖、堆积等。
11.(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2019年“十一”假期,平谷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谷“朱大路”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工程措施主要预防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洪涝灾害 C.滑坡灾害 D.泥石流灾害
【答案】C
【详解】平谷地处华北,降水量较少,洪涝灾害少;地震并不多发,排除AB项。图中的护坡工程采用了生物措施与工程结合的方式,工程紧贴地表,使得土不离坡,这是护坡工程,主要作用是防止 滑坡,不是泥石流, 泥石流多发生在沟谷、河谷地区。据此分析本题选C。
【点睛】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不同的地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下图示意我国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位于流域内的M村多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村庄发展滞后。为实现彻底脱贫,该村整体搬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该流域7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春汛型洪涝 B.夏雨型滑坡 C.岩溶型坍塌 D.融水型泥石流
13.该流域M村可搬迁的合理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2.B 13.C
【分析】12.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土质疏松,坡度较大,夏季(7月份)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因此该流域7月可能会发生夏雨型滑坡,故B正确,7月不可能有春汛,该区域不是石灰岩,不可能是岩溶型坍塌,该区域没有冰川和常年积雪,所以7月不可能发生融水型泥石流,故ACD错。故选B。
13.读图可知,M村落位于该流域下游,因滑坡产生的泥石流堆积区,甲地地势较高,距离交通线较远,交通不便,乙地位于山脊,水源不足,不利于村落规划和建设,丙地海拔在1100米以上,地势较高,距离滑坡和泥石流区较远,距离交通线较近,适宜村落规划建设,丁地靠近滑坡频发区,对新建村落威胁大,故C正确,ABD错。
【点睛】冰雪融水是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地区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特别是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等地的冰川,活动性强,年积累量和消融量大,冰川前进速度快、下达海拔低,冰温接近融点,消融后为泥石流提供充足水源。当夏季冰川融水过多,涌入冰湖,造成冰湖溃决溢水而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更为常见。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下图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泥石流是地区Ⅳ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其自然原因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较少,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干旱与洪涝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种自然灾害,下列措施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的是( )
①植树造林  ②修建水库  ③疏浚河道  ④打机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4.C 15.A
【解析】14.西南地区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岩石破碎,且地形起伏大,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滑坡、泥石流多发。从图中看Ⅳ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是地形崎岖,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①④正确。Ⅳ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②错。地表基岩广布不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③错误。故选C。
15.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植树先造林既能防洪又能抗旱,①正确。修建水库可在丰水期存水,枯水期放水,既可防洪又能抗旱,②正确。疏浚河道有利于洪水下泄,可防洪,但不能抗旱,③错。打机井可抗旱,但不能防洪,④错。①②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基岩,是陆壳表层风化层下面的完整的新矿物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使得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在常温常压下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新矿物,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类型多样,不同地质灾害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下图示意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主要分布。
(1)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2)图中显示地震带与泥石流分布有明显的关联性,请说明原因。
【答案】(1)流域内破碎物质多;具备丰富的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具备比降较大的沟谷;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
(2)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岩石破碎,破碎物质多;地震引发岩体裂开,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稳定性降低。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主要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泥石流形成的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1)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可从水、植被、碎石、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由图可知,泥石流分布区与我国地震带分布区一致,受地震影响,岩石疏松,流域内破碎物质多;泥石流区多分布在高山或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均具备丰富的、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泥石流中发生地泥沙、碎石和水一起流动,比降较大的沟谷地区多泥沙、碎石和水,且地势崎岖,落差大,以产生泥石流;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在地表流水作用下一产生水土流失,产生泥石流。
(2)
根据图示可知,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岩石破碎和裸露,经风化作用形成的破碎物质多,成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地震引发岩体裂开,水体下渗浸透,导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含水量大,稳定性降低,以产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地势特征。
(2)该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请简要分析成因。
【答案】(1)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2)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起伏大,坡陡流急;地壳活动剧烈,岩层破碎。
【分析】本题主要涉及等高线判读、区域定位、地质灾害成因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的许可素养。
(1)
地形、地势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和地势两个角度分析。主要地形类型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中图例可以判断:西部地区海拔高,地势起伏大,地形以山地为主;东部地区海拔低,地势起伏小,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部高、东部低。
(2)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因此,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从降水特征、地势起伏、地质、植被等因素分析。结合经纬度及地形、河流等信息可判断,该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与川西高原之间,属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岩层破碎;地势起伏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因此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泥石流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的灾害事件,其中,位于波密县境内的古乡沟,是发育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冰川边缘地区的一条大型冰川泥石流沟,自1953年以来,这里泥石流频繁暴发,古乡沟是帕隆藏布江的一条支流,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下图是古乡堰塞湖位置。
(1)推测古乡沟冰川泥石流多发的季节,并简述其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
(2)描述古乡沟堰塞湖形成过程。
(3)为减轻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1)夏秋(夏)季节。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雨季,降水集中;地形陡峭,汇水速度快;地表物质疏松,堆积物丰富。
(2)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降水较多,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碎石沿河谷奔腾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冲出山口,流速减慢,在沟口形成堆积扇,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等。
【分析】本大题以古乡堰塞湖为材料,涉及泥石流形成条件、危害及防治措施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1)根据材料“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西南季风为夏季风,可推测出泥石流多发季节为夏季。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产生条件是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该地区为山区,地势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地表多疏松堆积物。
(2)结合材料“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可分析出,堰塞湖是泥石流阻断河流形成,先描述泥石流形成过程,再描述堰塞湖形成过程。结合图中古乡沟流域前的沟口堆积扇和古乡堰塞罕坝可推测出,该地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碎石形成泥石流,泥石冲出山口后在流速减慢,在沟口形成堆积扇,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堰塞湖一旦形成威胁,必须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以人工挖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或疏通河道,使其汇入主流流域或分散到水库,以免造成洪灾。
【点睛】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类型多样,不同地质灾害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下图示意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主要分布。
(1)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2)图中显示地震带与泥石流分布有明显的关联性,请说明原因。
(3)我国地质灾害严重,除地震和泥石流外,请另外列举三种地质灾害。
【答案】(1)流域内破碎物质多;具备丰富的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具备比降较大的沟谷;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
(2)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岩石破碎,破碎物质多;地震引发岩体裂开,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稳定性降低。
(3)火山喷发、滑坡、地陷、地面沉降。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成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多发区在长白山、黄土高原、秦巴山区、横断山区等。多位于山区,地震多发地区,流域内破碎物质多;读图可知,泥石流多发区降水比较丰富,具备丰富的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具备比降较大的沟谷;这些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较严重,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破碎物质多,为泥石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地震引发岩体裂开,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稳定性降低,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地质条件。
(3)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带较多,除地震和泥石流外,火山喷发、滑坡、地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也较多。
【点睛】
20.(2013·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2005年11月8时49分38.6秒,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5.7级地震,截至26日11时55分,九江县死亡6人,伤247人,倒房8000余间,损房2.9万余间……瑞昌死亡6人,受伤130余人,倒房500余间……湖北有2人死亡……
材料二 江西九江地震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九江、南昌、长沙震感较轻的是______,主震震级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这次地震从成因上说属于______地震,从震级和破坏程度来说,属于______地震。
(3)在教室里当地震发生时,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
A.听说地震,夺路逃命 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
C.下楼不及,纵身跳楼 D.双手抱头,有序撤离
(4)下列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A.飓风 B.地震 C.火山活动 D.滑坡
【答案】 长沙 相同 构造地震 破坏性地震 D A
【详解】(1)阅读图示可知,震中距九江较近,其次是南昌,再次是长沙。所以,地震发生时距震中最远的长沙震感最轻。一次地震的发生只有一个震级,无论远近均是如此。
(2)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由于地下岩层的快速破裂和错动所造成的地震为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九江地震就属于此。。按地震的破坏程度可分为以下类型: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结合材料可知该次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3)在教室里当地震发生时,遵守纪律,坚持上课会导致建筑物倒塌时人员大量伤亡,B项错误。听说地震,夺路逃命会导致逃生通道阻塞,出现踩踏事故,导致意外伤亡,A项错误。下楼不及,纵身跳楼人为增加人身伤亡几率,C项错误。双手抱头,可以防止坠落物击伤头部,同时有序撤离可以提高撤离速度和安全系数。故D为正确选项。
(4)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等。飓风属于气象灾害而不是地质灾害。故A为符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