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2.古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了哪种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A.阳光 B.湿度 C.温度 D.水分
3.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
A.分组实验 B.重复实验 C.独立实验 D.对照实验
4.蜜蜂在找到食物后,会在空中跳“8”字摆尾舞招引同伴前去采蜜,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合作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5.日常生活中总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6.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特征。下列叙述中与干旱环境的植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叶面积较大
C.具有较厚的角质层 D.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7.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
A.缺氮时植株矮小 B.秋末有的树木纷纷落叶
C.蝗虫具有保护色 D.鹿、兔遇到敌害时快速奔跑
8.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湿度”的探究实验中,对每个实测地点要测量3个数据,但记录的是这3个数据中的( )
A.最大值 B.最小值 C.平均值 D.任意一个
9.“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 )[来源:学*科*网Z*X*X*K]
A.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都能适应环境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紧密不分
10.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 )[来源:学#科#网]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
能力提升
11.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又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这一事实说明的问题,下面描述最完整的是( )
A.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B.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来源:学。科。网]
12.(压轴题)某市盛产柑橘,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15 ℃以上,1月平均气温5 ℃以上;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至少答出三个)________________。
(2)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选择90株柑橘苗,将它们分成A、B、C三组。A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150米的朝南坡地;B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C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450米的朝南坡地。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溉、修剪等日常管理。几年后,柑橘开始结果。对收获的果实进行分析比较,统计结果如下。
总产量
果实大小
甜度分析[来源:Zxxk.Com]
A组
84千克
小
不甜,酸味重
B组
102千克
最大
甜
C组
91千克[来源:Zxxk.Com]
大
甜,略带酸味
①从对实验结果的初步分析得知,柑橘适宜种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方案中,有几处是不合理的,请至少找出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每种生物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生活得比较好。比如,鱼只能生活在水中,离开了水域环境,鱼就不能正常生长和繁殖。
2答案:C 解析:在同一季节山上气温相对较低,桃树生长迟缓。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桃花,四月就已经凋谢,而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放。因此这是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答案:D 解析:设计对照实验可以更好地探究某种因素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性。
4答案:A 解析:动物之间具有种内互助的现象。即同一种类的不同个体相互合作,以利于捕食、御敌、繁衍后代等。
5答案:B 解析:光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所以“春兰秋菊”是受光照的影响;温度能影响生物的分布,如“南橘北梨”。
6答案:B 解析:植物的叶片表面积越大,蒸腾作用越强,散失的水分越多。因此,叶面积较大的植物不能适应干旱的环境。
7答案:A 解析:植物缺氮时,植株不能正常生长,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8答案:C 解析: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防止偶然性造成实验结论的误差。
9答案:C 解析:大树枝繁叶茂,能增加周围空气的湿度,同时降低树下的温度。所以,“大树底下好乘凉”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0答案:B 解析: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使土壤发生了改变,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1答案:D 解析:陆生植物为了适应陆地环境,利用蒸腾作用降低植物叶片的表面温度,促进物质的运输,这是对环境的适应;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环境也产生了影响。因此,分析问题时,要认真看清题干中的内容。
12答案:(1)温度、阳光、水
(2)①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
②90株柑橘苗的大小和生活状态应基本一致;三组柑橘苗的数量应相同(各30株);产量统计中应以每株的平均产量为依据(答出一点即可)
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请仔细辨别下列哪些地方没有生物( )[来源:学科网]
A.地球岩石圈 B.地球大气圈
C.月球表面 D.地球海洋中
2.细菌、真菌生活在( )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包括以上三项
3.下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迄今为止,地球生物圈仍然是人类居住的唯一家园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C.生物圈的厚度约20千米,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
D.生物圈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人类的活动不会影响它
4.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5.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
A.狼 B.禾本科植物 C.羊 D.老鼠
6.下列不属于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的是( )
A.海带 B.浮游植物 C.芦苇 D.海藻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地球上层大气圈中分布有生物的范围
C.地球上生物生存的地点
D.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一薄层
8.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不稳定的成分是( )
A.高大乔木 B.低矮灌木 C.细菌、真菌 D.大型动物
9.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 )
A.人 B.绿色植物 C.高楼大厦 D.动物
能力提升
10.连线题
1.草原生态系统 A.干旱,缺乏高大的植物
2.农田生态系统 B.湿润,动植物种类繁多
3.海洋生态系统 C.由淡水与淡水生物组成
4.森林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系统,农作物为主
5.淡水生态系统 E.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
6.湿地生态系统 F.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
7.城市生态系统 G.多水,过湿,沼泽植物占优势
11.(学科综合题)多年前的黄土高原,曾经生态优越,气候宜人。草原上鼠欢兔跳、狐走蛇行、鹰击长空……一派盎然生机,但后来由于树木被砍伐、植被破坏,现在正成为一片秃山秃岭,不毛之地。每年雨季到来,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
请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外,还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了上述黄土高原遭到破坏的事实,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压轴题)河流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活在河里的龟等爬行动物,会爬到河岸上产卵。以水草为食的草鱼通常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鹭吃河里的鱼、虾等动物,但它却在河边的大树上筑巢。陆地上的动物有时要到河边喝水,死亡的水生生物需要细菌等的分解。
对于河流生态系统来说,阳光和空气并不是它所独有的。降雨会带来别处的水分,还会把陆地上的土壤冲入河流。风也可以把远处的植物种子吹到河流中。河水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在有些地方,人们的饮用水也取自河流。
(1)下面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表格,在空格内各填写出一种生物或非生物的名称(必须用资料中列举的生物或非生物)
河流生态系统[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生物部分[来源:学+科+网Z+X+X+K]
生产者: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消费者:________
分解者:________
非生物部分:________
(2)河流生态系统与许多生态系统(如________生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_,这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而月球上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生物的存在。
2答案:D 解析: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的各个环境中都有,但绝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生活在岩石圈中。
3答案:D 解析: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和环境的统一体,是所有生物生活的家园。但是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答案:A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地区,由于食物丰富、各种隐蔽环境较多,所以森林是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5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生产者,因为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所以,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禾本科植物。
6答案:C 解析:芦苇属于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植物。
7答案:D 解析:生物圈不仅是生物生存的场所,它还是生物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统一整体。
8答案:D 解析:大型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数量较少,最不稳定。
9答案:A 解析: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是主要的消费者。
10答案:答案:1—A,2—D,3—E,4—B,5—C,6—G,7—F
解析:各种生态系统具有各自的特点,要分别掌握,不能混淆。
11答案:(1)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分布在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
(3)应注意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处于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森林生态系统差,被破坏后很难恢复。
12答案:(1)水草 龟、鱼、虾 细菌 阳光、空气、水 (2)农田 生物圈
解析:解答本题时,需要认真阅读资料,再结合掌握的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座山上的树
B.一块农田里的所有小麦
C.一片公园里的草地
D.一个池塘里的鱼
2.“我为花草呵护,花草向我微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花草”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来源:学科网]
A.消费者 B.分解者 C.非生物部分 D.生产者
3.下列生物属于分解者的是( )
A.菟丝子和蚯蚓 B.蜣螂和蜈蚣
C.真菌和蝗虫 D.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来源:Zxxk.Com]
4.从“植物→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可以看出,猫头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
A.蛇 B.植物 C.昆虫 D.青蛙
5.在一个池塘里,鲫鱼能吃水草,又能吃螺蛳等小生物,草鱼吃水草,乌鱼会吃鲫鱼、草鱼苗。下面所写池塘中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水草→鲫鱼→乌鱼 B.水草←草鱼←乌鱼
C.螺蛳←鲫鱼←乌鱼 D.螺蛳→鲫鱼→乌鱼[来源:Z。xx。k.Com]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使落红化作春泥的生物是( )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部分
7.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能力提升
8.对生态系统的正确理解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恒定不变
B.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恒定不变
C.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因素不变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9.(学科综合题)下图是我国某地的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它利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水稻养猪、养鸭,水稻的秸秆可以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有________。
(2)图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__。
10.(压轴题)2013年5月,某省在水稻主产区推广稻田养蟹,面积达12万亩。插秧时,农民调整了水稻种植的行间距,留出较宽的养蟹通道,使得稻田有较长的透光时间。放养蟹苗后,稻田中的稻谷虫等多种害虫成为螃蟹丰富的食物,而螃蟹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肥料,实现了稻、蟹双丰收(如下图),农民既节省了农药、化肥又生产了有机食品。
(1)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成分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其会将螃蟹的粪便和动植物的残体分解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物质。
(2)农民放养螃蟹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与稳定,因为任何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的草属于________,蛇、鼠、猫头鹰等动物属于________。
(2)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蜘蛛→______→蛇→____。
(3)图中各条______相互交错构成食物网。
(4)如果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大量增加,则短时间内草会__________________(填“减少”或“增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所以,公园中的一片草地包括了草地上的生物和环境,属于生态系统。
2答案:D 解析:花草属于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3答案:D 解析:腐生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物质返回无机环境。[来源:学*科*网Z*X*X*K]
4答案:B 解析:在这条食物链中,只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通过食物链被各种动物利用。所以,猫头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自植物。
5答案:A 解析:食物链通常指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B、C两项中的箭头指向不正确,D项中缺少生产者。
6答案:A
7答案:D 解析:在草场中存在着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当实验区的草场被网罩上后,这一食物链被破坏,食草昆虫因不能被食虫鸟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终将草的叶子吃光。
8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各种生物及非生物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答案:(1)水稻、杂草 (2)害虫、鸭、猪
10答案:(1)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只答细菌、真菌或分解者亦可) (2)都有一定限度
解析:解答本题时,需要考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种成分的作用,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1答案:(1)生产者 消费者 (2)青蛙 猫头鹰 (3)食物链 (4)减少[来源:Z,xx,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