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1.通过观察显微镜并结合教材插图,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练习使用显微镜,初步学会使用光学显微镜。
3.知道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学会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教学重点: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
教学难点: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课件、相关视频、光学显微镜、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擦镜纸、纱布等实验用品。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展示图片:显微镜下一滴水中的微小生物和生物细胞图片。
教师导入:一滴水中有什么呢?可能有植物、动物及各种微小的生物,我们如何才能看到它们的呢?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看清楚它们就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显微镜的发现和发展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为大家讲述显微镜的发展过程?(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展阶段)
教师过渡:显微镜如此让人神往,下面我们就开始对显微镜的学习吧!
探究二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显微镜的构造
多媒体展示显微镜的结构图。
教师:首先,我们要了解显微镜的构造,请大家阅读教材P37内容,结合图片共同学习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阅读教材,借助实物显微镜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教师:显微镜的构件这么多,哪些构件是重要的构件呢?目镜、物镜、遮光器和反光镜,它们与光密切相关,其中目镜和物镜能够放大物像,在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一面是平面镜,适合在光线较亮时使用,另一面是凹面镜,能够汇集光线,适合在光线较暗时使用,所以遮光器、反光镜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其中目镜与物镜更是重中之重。下面我们结合图片进行区分:目镜镜头的上端较平,物镜的上端具有螺旋,目镜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大而越短,物镜则相反,随着物镜倍数的增大而越长。
2.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7~38: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仪器的教育。
学生:阅读教材,动手取镜和安放。
(2)对光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使用显微镜中关键的一步——对光,注意看视频中的同学是如何操作的。(多媒体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强调注意事项,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对光时我们的顺序是从上向下进行对光,目的是为了使光线由下向上通过各部位进入我们的视野,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
学生:观看视频,学习注意事项,动手操作。
(3)观察
教师:接下来,我们进行观察这一步。(多媒体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强调注意事项,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及时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观察时,先让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要从侧面看着物镜,目的是防止物镜镜头压碎玻片标本。然后眼睛注视目镜,让镜筒缓缓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寻找物像。
教师:在显微镜中我们看到了放大的物像,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请动动我们载物台上的玻片标本,我们会发现,当玻片标本向左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向右移动,当玻片标本向下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向上移动,可见,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成倒像,上下倒转,左右倒转,相当于把物体直接旋转180°。(引导学生通过对写有“上”的玻片标本的观察结果,来总结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教师随机抽查学生操作过程是否有误,及时进行更正。
(4)清洁、收镜
教师:清洁时,我们要用纱布擦拭镜身,用擦镜纸擦拭目镜和物镜,按要求将显微镜放回原处。(师生共同操作)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显微镜使用中的四个先后:①“先低后高”:观察时,先使用低倍物镜,再使用高倍物镜;②“先大后小”: 对光时,先使用大光圈,再使用小光圈;③“先下后上”:观察时,先使镜筒缓缓下降,再缓缓上升;④“先粗后细”:观察时先使用粗准焦螺旋,再使用细准焦螺旋。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强调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就越小。
练习使用显微镜
见课件
七年级学生初次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常常很兴奋,上实验课的热情很高,对显微镜很好奇,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重中最重的任务。本节课我通过安排学生尝试性操作、自主观察、纠错性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保证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高涨的热情进行充分的实践,让学生在忙而不乱中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亲身实践,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