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桂花雨
桂花雨,飘洒在故乡的小院里,也飘洒在作者的记忆里。“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乡情的浓缩,思乡的慨叹。以桂花雨为窗口,让我们徜徉在课文中感悟乡情、感悟灵性的桂花雨吧。
【知识与技能】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激发对自己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体悟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思乡,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吟咏不衰的主题,有谁知道古人有哪些关于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古人抒发思乡之情,总有一个情感的触发点,总有一个情感的寄托物象。那今人又是怎样抒发思乡之情的呢?
3.让我们走进琦君的《桂花雨》,来体会一番吧。(板书: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朗读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检查字词识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速读、分组朗读等方式,纠正易错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的10个生字:懂、兰、箩、婆、糕、饼、浸、缠、茶、捡。
(2)让学生齐读,并适当练习组词。
(3)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以及笔画间的连带呼应。
婆:上下结构,上边是“波”,这个字注意不能写得太长,下方“女”的一横要平正舒展;糕、浸、缠: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缠”右边不是“厘”。
(4)指名学生板书,交流笔顺和字形记忆方法。
(5)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6)组织学生进行书写评价。(如果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多写几遍以加深印象。)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导读第1~2自然段。
作者是如何来写对桂花的喜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自己对桂花的喜爱。“我”对别的花“都不懂得欣赏”,却唯独喜欢桂花。这种态度的反差更加突出了桂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同时也造成了一种悬念,自然地吸引读者去阅读下文。
2.导读第3~6自然段。
(1)阅读第4自然段第1句话,说说这句话中哪个字突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
“浸”字突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中,人就像浸泡在桂花的香气中一样。
(2)朗读第5自然段,说说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第4自然段中的“浸”字和第6自然段中的“浸”字在含义上有什么不同?
第4自然段中的“浸”字只是说桂花的香气浓郁,而第6自然段中的“浸”字则是说明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桂花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3.导读第7~8自然段。
(1)体会母亲说的话,想想她为什么会这样说,其中蕴含了什么感情。
母亲这样说是因为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它。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家乡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思念。
(2)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又”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这次母亲的话又一次引发了“我”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与作者童年的快乐相连,“摇花乐”和“桂花雨”是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作者先写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课堂小结
乡愁早已成为人类心底永恒的情结,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写不尽的主题。即使我们没有见过“桂花雨”,但从作者的笔端我们也嗅到了桂花浓郁的香气,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让我们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摇桂花”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再从动词“浸”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浓郁香气;最后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回忆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流露,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并进行情感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