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鸿门宴
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文学作品。它不朽的艺术魅力,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而且也得力于他运用了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多种表现手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鸿门宴》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它不仅写了楚汉战争的历史事实,而且还采用了大量的文学表现手法,塑造出刘邦、项羽、张良、樊哙、范增等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是一道典型题目。我们要通过课内复习总结方法,再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具体做题时,必须在反复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句子的揣摩探究,这样,就可以提高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节选自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有删改)
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D
解析:①是说自己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是属于自己平素的行为。③是说自己遇上董卓叛乱时不扩充军队的原因。⑤是说自己不称雄的后果。②和④均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⑥虽然是讲作者自己读乐毅、蒙恬书后的感受,但是同样也从侧面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怀。故正确答案为D项。
15 陈情表
巧断介词结构后置句
现代汉语句式中,介词结构一般是在谓语之前的,但在文言文中,由于某种需要,比如为了突出主谓间紧凑关系,而把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即为介词结构后置。
如何依据规律,快速判断翻译,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找出句子中的谓语动词。
这是因为介词结构一般是专门修饰谓语动词的,谓语动词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的位置在谓语动词后。
如:“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很明显,以上的例句中谓语动词分别是“重、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惑、欺”。动词后面的内容,从作用上来看是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的一种情况。
依据介词结构后置的规律来判断。
如果是介词结构后置情况,句子符合这种结构:“谓+宾+介+名(代)”。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为后置的“状语”了,成为这种情况:谓+宾+[介+名(代)]。
如:“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是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由此推知,这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介词结构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以使语序正常。将“于潭上”放到“得双石”之前,译为“在潭上得到两块石头”。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介词多为“于”“以”等来担当,“于”“以”也就可以看成是判断介词结构后置的一种依据。如:“具告以事。”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郭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后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左原者,为郡学生,犯法见斥。林宗尝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原纳其言而去。或有讥林宗不绝恶人者。对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其日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
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疏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云。
庚乘少给事县廷为门士,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官,遂为诸生傭①。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雠问②,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征君”。
黄允以?才知名。林宗见而谓曰:“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后司徒袁隗欲为从女求姻,允闻而黜遣其妻夏侯氏。妇大集宾客三百余人,攘袂数允隐匿秽恶十五事,允以此废于时。
注解:①傭:受雇为人劳动,此处指受雇为人劳动的人。②雠问:辩驳问难。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原者,为郡学生,犯法见斥。林宗尝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
(2)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
答案:(1)左原是郡学的学生,犯法被斥退。林宗曾经在路上遇到他,为他摆酒菜来安慰他。
(2)茅容四十多岁,在田地耕种,当时和他一同耕田的人在树下避雨,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
解析:(2)句中的“耕于野”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注意。
16 段太尉逸事状
巧辨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天子以生人付公理”中的“生人”,古义是“生民,即老百姓”,后来演变为“不熟悉的人”。还有一些字的意义不一定都是古今异义:“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1.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
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节词常在一起使用,现代汉语则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节词。如《季氏将伐颛臾》中“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一句中的“以为”是两个词,“以”是介词“把”,“为”是动词“当作”,现在是动词“认为”的意思。又如《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学者”,古义是两个词,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判断此类古今异义词,可用“代入分析法”。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对双音节词中的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把两个词语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意要求。符合要求的情况,说明两个词语的意义都存在,一般来说应当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先把“指示”分开翻译:“指”为“用手指”,“示”为“给……看”,合起来的意思是“用手指给……看”,把这个解释代入语句验证,是符合语意表达要求的,说明这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的“指示”是一个固定词语,多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2.“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
例如:“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中的“除”字,在句中当“整理”讲,在现代汉语中是“除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差比较大。再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的“去”字,在句中是“离开”,现代汉语中是“到……去”,古今词义相反。
3.“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字,在句中是“吝惜”的意思,与“爱护”、“爱惜”意思相近,但又有根本区别。再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在句中指“父母兄弟等”,现代汉语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语及之,即危言 危言:危险的言论
B.晏子出,遭之涂 涂:道路
C.其后夫自抑损 抑损:谦卑,不自满
D.晏子荐以为大夫 荐:推荐
答案:A
解析:“危言”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正直的言论”,今义是“危险的言论”。此题混淆了古义和今义,故错误。
17 游褒禅山记
虚词“于”的用法规律探究
“于”是介词,一般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4.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向)
5.而徒感慨于其遗事。(《<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对)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1.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对应。例如:
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被)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是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这一点同现代汉语类似。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始服其长者 其皆出于此乎
B.以太子少师致仕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当置于坐右 师不必贤于弟子
D.举而弃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D
解析:A.代词,他/语气副词,大概;B.介词,凭借/目的连词,来;C.介词,在/介词,比;D.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