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测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岳阳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测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28 23:4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岳阳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测试
生物学试题
一、单选题
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依据本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可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B. Ⅱ、Ⅲ、Ⅳ可分别表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C. 乙的pH是由其中的氢离子维持的,与其他物质无关
D. 喝水多则经Ⅳ排出的尿就多,以维持体液中水含量的稳定
2、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反应发生于内环境的是( )
A. 吞噬细胞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 B. 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多种酶降解
C. 胃里面的蛋白质被胃蛋白酶降解 D. 泪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
3、细胞和组织受损时会引发炎症,炎症发生的过程大致分为下列步骤:①各种损伤因子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②损伤周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识别损伤因子及组织坏死物,分泌炎症介质:③炎症介质激活血管反应及白细胞反应,白细胞及血浆蛋白渗出到损伤因子所在部位,稀释、中和、杀伤及清除有害物质;④炎症反应消退、终止,组织再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炎症反应是不利于组织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B. 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及炎症介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 血浆蛋白外渗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可导致炎症部位水肿
D. 炎症反应属于机体的防御反应,因此对身体总是有益处的
4、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颅腔内的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C. 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后导致高位截瘫,大小便失禁,说明大脑对脊髓的调节功能受损
D.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脑部结构是大脑皮层
5、下图为与排尿有关的反射弧示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图示反射弧中,背根是传入神经,腹根是传出神经
B. 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分别释放“兴奋”和“抑制”性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
C. 当尿液充盈使膀胱扩张时,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脊髓段产生“尿意”
D. 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是因为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6、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从反射弧结构分析可知完成膝跳反射的时间比完成缩手反射的时间短
B. 脑组织水肿后膝跳反射增强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C. 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 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7、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对正常人血糖浓度的调节表现为抗衡作用
B. 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后通过体液只运输到作用部位
C. 激素是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之后往往被灭活
8、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的直接支配。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如图为肾上腺素在不同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和图2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图2和图3结果不同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
B. 当人处于危险环境中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
C. 肾上腺素通过催化多种化学反应调节生命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9、失温,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失温的本质是人体产热小于散热所导致,体温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
B. 表层皮肤上存在冷觉感受器,低温下其能产生兴奋并形成冷觉
C. 寒颤的出现是人体为了增加产热,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的过程
D.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进而促进产热,该过程属于激素调节
10、下图是a 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
B. 再次受到α 银环蛇毒刺激,细胞④可增殖分化为细胞⑤
C. 物质B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D. 物质A为细胞因子
11、 IFN—I是机体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类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已被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人员对新冠患者的病情与IFN—I的相关性进行了3项独立的研究,结果如下。
研究①: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I,轻症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IFN—I。
研究②:10.2%危重症患者体内检测到抗IFN—I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轻症患者血清中未检测到该种抗体,血清中检测到1FN—I。
研究③;3.5%危重症患者存在IFN—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是( )
A. IFN—I属于细胞因子,能够增强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B. 研究②中10.2%的危重症患者可能还患有自身免疫病
C. 研究③中3.5%的危重症患者不能注射IFN—I进行治疗
D. 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I
12、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就会引发哮喘
B. 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C. 过敏原首次引起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
D.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释放来治疗哮喘
二、不定项选择题
13. 下图中 a、b、c 三个神经元构成了图示结构(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 三个神经元构成了两个突触结构
B. 1和2分别表示突触的前膜和突触的后膜
C. 根据结果最可能表明乙的刺激强度不够大
D. 丙表明b神经元能抑制 a 神经元的递质释放
14.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与人体肥胖有关的蛋白质类激素。下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已知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相关分析正确(  )
A.瘦素合成后,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体液运输至下丘脑
B.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③处的膜电位无变化
C.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A、B分别兴奋、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
D.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仍可能导致肥胖
15. 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其作用是促进 Na+在体内贮留,同时排出 K+。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生成,并受肾脏分泌的血管紧张肽原酶的调节。如图为其调节方式的一部分,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存在分级调节(类似甲状腺激素调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血浆中钠离子减少时会促进醛固酮分泌
B. 正常情况下肾素分泌增多可能会促进醛固酮分泌增加
C. 当醛固酮分泌增加时会促进肾脏对Na+的重吸收
D. 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会促进醛固酮分泌
16、在特殊情况下人体会产生针对自身细胞表面某些受体的抗体。如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产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该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如图1)。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图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抗体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图2中抗体是由垂体合成的
B.两图中的抗体均能阻碍相应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
C.与正常人相比,图2患者体内激素X含量增加,激素Y含量减少
D.上述两种疾病患者均可通过注射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来缓解病情
三、非选择题
17、(12分)用微电极记录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研究神经冲动产生、传导和突触传递原理的常用方法。根据以下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1)当图1中的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突触小泡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___;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兴奋型递质,突触后膜上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
(2)研究表明,在突触小体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微电极N上也会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几乎相等的微小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结合突触的结构和突触传递的过程,分析导致该电位变化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某些突触中,突触小体产生动作电位后,微电极N上记录到电位负值增大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如图3所示。已知K+和Cl 通道都参与了IPSP的形成,IPSP产生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4)已知从刺激开始到动作电位产生有一短暂的延迟,且与刺激强度有关。为了规避该延迟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可利用微电极记录技术设计实验,精确测量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度。请写出简要实验思路。(实验仪器:微电极记录设备、刺激器、计时器、刻度尺等。)________________。
18、(12分)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多数患者由于机体的胰岛素分泌量不足导致患病。下图表示胰岛素调节血糖的作用机理。
(1)依据图1可知,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_____结合后,除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与储存(如图中的①和②)外,还可经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最终使组织细胞膜上的_____增多,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2)胰岛素的分泌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口服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该现象与体内肠促胰素(GLP-1)的增加密切相关,肠道中的内分泌细胞可在碳水化合物的刺激下分泌GLP-1,该物质极易降解。研究者将一定量的GLP-1注射给糖尿病患者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见图2。
①通过分析可知,GLP-1可通过_____降低血糖。
②如果患者的血糖恢复至正常范围后,仍继续注射GLP-1,发现其胰岛素水平不再增加,说明_____,使用GLP-1治疗糖尿病可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③若要将GLP-1应用于临床,结合其作用及特点,药物开发的思路为_____。
19、(14分)临床上,发热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一种高水平体温调节活动。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温上升的主要调节机制示意图如图一所示,机体在较高的温度下维持产热和散热平衡的具体过程如图二所示。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侵入人体的病毒会引起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EP),EP刺激位于__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在体温上升期,图中运动神经元兴奋使得骨骼肌战栗,从而______;而交感神经则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从而______。
(2)图二中Ⅱ段人体产热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基本等于”)散热量。Ⅲ段是人体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途径增加散热实现的。
(3)当病人处于第Ⅲ阶段时,临床表现为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直接刺激______,进而引起______________分泌量增多,促进______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
(4)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能参与体温调节。为了验证5-HT具有降低体温的作用,用相关试剂对小鼠(体温为39℃)进行灌脑实验,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及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分)、5-羟色胺(5-HT)又叫血清素,在人体内可由色氨酸转化而成。 5-HT能参与血压 的调节、诱导血小板的聚集、刺激有丝分裂发生、活化T、B、NK和吞噬细胞,并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行为活动、情绪、食欲、体温等的调节,如图为5-HT的代谢通路。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从上图可以看出,基因可通过________的合成控制5-羟色氨酸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类癌瘤是一种少见的、生长缓慢的上皮细胞肿瘤。正常情况下,5-HT每天的生成量约为10 mg,不到人体摄取色氨酸量的2%,而类癌瘤患者饮食中60%的色氨酸转化为5-HT,由此推测该过程中5-HT的功能是___。
(3)5-HT作为一种神经速质,起作用后可以被突触前膜回收,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 (SSRD可使 ____中的5-HT增多,因此可用于治疗脑内5-HT减少所致的抑郁症。如果5-HT发挥作用后可在作用部位通过5-羟吲哚乙醛转变为5-羟吲哚乙酸或5-羟吲哚乙醇,请提出一种治疗因5-HT减少而引发抑郁症的新思路:_________。
治疗过程中,需要对药量全面控制和调整,否则可能影响到______调节方式,从而引发高血压、出汗、嗜睡、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21、(10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新冠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应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Ⅰ的作用是吞噬、处理和_____抗原,由此可体现细胞质膜具有的结构特点是_____。
(2)过程①~④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_____,属于细胞免疫的是_____。
(3)细胞毒性T细胞除了接受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_____的作用,还需要受到_____的刺激才能发生增殖分化。
(4)过程④形成的复合体需经细胞_____(填写图中细胞序号)进行彻底的清除;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填写图中细胞序号);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主要是细胞_____(填写图中细胞序号)发挥强烈的二次免疫。
(5)淋巴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或以上的信号刺激才能被活化,人体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这种活化机制的意义可能是_____。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分数:________
单选题(每题2分,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填空题
(共12分)
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
(2)
(共12分)
(1)________________
(2)①____________ __ 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③_________
19、(共14分)
(1)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___
(4)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共10分)
(1)
(2)
(3)
(4)
21、(共10分)
(1)
(2)
(3)
(4)
(5)
答案:
1-6 CACACC 7-12BCBCCC
13、AD 14、CD 15、ABC 16、BC
17、(1) ①. 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②.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动作电位
(2)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少量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
(3)K+通道开放导致K+外流,Cl 通道开放导致Cl 内流
(4)在神经轴突上选取两点,插入微电极记录设备,用刻度尺测量两微电极之间的距离,用刺激器刺激两微电极同一侧的轴突某点,分别计时微电极测得动作电位的时间,用微电极间的距离除以二者产生动作电位的时间差即为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
18、(1) ①. 胰岛素受体 ②. GLUT-4(葡萄糖转运蛋白)
(2) ①. 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②. GLP-1的降糖作用依赖于血糖浓度 ③. 开发GLP-1类似物,使其既保持功效,还不易降解(或开发抑制体内GLP-1降解的药物)
19、(1) 下丘脑 增加产热 减少散热
(2) 基本等于 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 增加排汗量(或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汗腺活动增强)
(3)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实验思路:分别用(39℃的)5-HT溶液和(39℃的)生理盐水对生理状况等相同的体温为39℃两组小鼠进行灌脑实验,其他条件保持适宜且相同,记录并比较灌脑前后两组小鼠体温的变化。实验结果:用(39℃的)5-HT溶液进行灌脑实验的小鼠体温下降
20、控制酶(色氨酸羟化酶和AADC) 刺激有丝分裂的发生 突触间隙 通过抑制 MAO的活性来减少5-HT的分解 神经、体液、免疫
21、(1) 提呈#呈递 一定的流动性##流动性
(2) ①②④##②④ ①②③##②③
(3) 白介素##细胞因子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4) Ⅰ Ⅴ Ⅲ、Ⅵ
(5)有利于机体防止免疫系统破坏自身的健康组织细胞(或避免引发自身免疫病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