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语文园地四
交流探索
本组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哪篇课文让你印象最深,受益匪浅呢?下面请同学们以课文为例,畅谈自己的收获,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13
桥
本文描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最后献出了自己和儿子宝贵的生命的感人事迹,歌颂了以党支部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
英勇献身
14
穷人
本文主要讲渔夫夫妇,在邻居死后,不顾自己生活困难,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渔民的_________,赞美了渔夫夫妇宁可自己____也要________的美好品质。
悲惨生活
受苦
帮助别人
本文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
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的崇高品质
15
金色的鱼钩
回顾本单元课文,说一说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大公无私的共产党员
淳朴善良的老百姓
舍己为人的战士
老班长
老支书
桑娜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呢?
交流平台
我们以《穷人》为例来谈一谈。
读小说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
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善良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也有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表现
思想感情
性格特征
如《桥》《穷人》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
表现
人物鲜明的个性
人物活动的环境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物间的相互关系
背景
如《穷人》第1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发展或冲突中显现的。
抑扬
虚实
对比
衬托
如《桥》中村民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间的对比。《穷人》中西蒙的孩子睡得香甜与她死得凄惨的对比。
词句段运用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许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就是一个经典情节。朗读下面的片段,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讨论交流:选段是怎样表现出关羽的神勇的?
——(烘托)英勇无敌
——(衬托)本领高强
——干净利落、神勇无比
——斩钉截铁、自信满满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
练习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果敢豪迈
干脆利落
语气要重,节奏顿挫
略作停顿,读出敬佩
读语言
读动作
读环境
读结尾
读一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一处的心理描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她热爱丈夫、同情孤儿、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这段话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内心不安的?
桑娜从忐忑不安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
密集使用省略号、问号
责问自己
又害怕丈夫突然回来
作好决断
体恤丈夫
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方法:
相结合
人物内心独白
人物的神态
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这一处心理描写,写的是“我”看到邱少云在草丛中被烈火焚烧的极度痛苦的心情,从“我”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出邱少云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读文段,理一理“我”内心的思绪变化:
为战友心痛
担心暴露
不忍心看
忍不住不看
心如刀绞
盼望出现奇迹
仿写: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出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地低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袋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出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我还是让她失望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妈妈,你不要生气……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日积月累
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代表作有《咏柳》《回乡偶书》等。
作者简介
偶书:随便写的诗。 老大:年纪大了。
乡音:家乡的口音。 相见:即看见“我”。
无改:没什么变化。 笑问:笑着询问。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作者简介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呀?
诗歌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