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长征胜利万岁》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长征胜利万岁》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9 09:4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付梓(xīn) 孱(càn) 头 庐冢(zhǒng) 命途多舛(chuǎi)
B.央浼(měi) 琴瑟(sè) 西畴(chóu) 茕(qióng)茕子立
C.恁(lèn)地 飞湍(tuān) 青荇(xìng) 苌(zhǎng)弘化碧
D.蹙(cù)缩 糍(zí)粑 敕(shù)造 前合后偃(yǎn)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A.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销,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
B.在形形色色的昆虫家族中,七星瓢虫算是比较高雅的,它飞翔的时候轻缓悠闲,就像撑着小洋伞散步的名媛淑女。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蜷伏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进入到这一大片原始胡杨林里——哪怕是仅只涉足于它的边缘,① 。它具有所有的原始事物共有的那种远避、拒绝的特性。它不想见谁,更不想被人探访和宣传。结果,这些特性反而加强了它的神秘感和诱惑力。
经过长距离奔波的四台汽车已经出现在它的一侧。那些汽车风尘仆仆,撒满了大戈壁的干燥的沙尘。车上的人已经看见了这一片胡杨林,而且感到很近。
终于,四辆汽车进入了胡杨林边缘。要想进入它的腹地似乎是不可能了,不过它的边缘已经足够让人领略。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各种形态,使无语的胡杨仿佛有形有灵,仿佛这些千年、百年的原始胡杨除了不能移动、不能开口说话之外,一切都了然于心。
千年的修炼果然能使树木成精怪么?不然为什么分明在树身之外已然具有了别的生灵的样子?像龙蛇盘踞的,似鹰鹤独立的;还有的像狗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的惊立,有的干脆就是一只恐龙、一只海龟、一只鳄鱼、一只巨蜥……当然,还像人,像僧侣入定,像剑客远行,像几个人在一处密谋。
它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给了我们相当广泛的猜测可能性,② ,只不过是“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胡杨。
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拟人 反问 反复 排比 B.比喻 反问 排比 反复
C.拟人 设问 比喻 排比 D.比喻 设问 反复 排比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存在两处语病,请进行针对性修改。
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9年6月11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长汀、宁化举行。500多名新闻工作者追循革命先辈的足迹,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重整行装再出发。近年来,多有记者、大学生、社会团体,发起再走长征路活动。根据你对长征的了解,说一说“再走长征路”有哪些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过了哈达铺,我们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力量,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尤其进入陕北后,更是如此。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
然而,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代价。除伤亡了一些同志外,原团参谋长现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同志也壮烈牺牲了。他是在哈达铺整编时由四团调到二大队去的,在此之前,一直在我们四团任参谋长,我们天天生活、战斗在一起。长征途中,他组织司令部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马骑兵的尾追和鲁大昌的妄图报复严重影响红军的修整,威胁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基于这些原因,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吴起镇歼灭战役。
B.敌人的骑兵一队接着一队,敌众我寡,中央军委制定了各部各自围歼的战略,我们一纵队四大队独立完成了消灭左侧敌人的任务。
C.这场战役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粉碎了蒋介石的“追剿”计划。
D.二马骑兵对红军围追堵截,其战略意图就是阻止红军进入陕北与刘志丹会合。
8.第一段中说“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为什么
9.吴起镇歼灭战场面精彩而又震撼,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阅读《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回答下面问题。
10.《长征胜利万岁》中是如何描写我军部队到吴起镇的欢乐热烈场面的?有什么作用?
11.请概括《长征胜利万岁》中下面文段写了几件事,有什么作用?
就在我们回击二马(指马鸿逵、马鸿宾)骑兵的同时,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也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原来那里有一股反动民团,经常下山来作恶,当地老百姓恨之人骨,这次把他们消灭了之后,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拍手称快,他们欢天喜地,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
12.《大战中的插曲》文章开头说“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句中的“很有意义”指什么?
13.在《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在统帅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战争的间隙,以送还日本小女孩为契机,向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那么你认为,在战争中,是军事上的对抗谋略更重要,还是对敌人开展政治宣传更重要?说说理由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拯( )救 井陉( ) 襁( )褓( ) 颠( )簸 惹( )怒
嗬( ) 嘶( ) 彝( ) 瑶( ) 寒噤( )
15.分析句子。
(1)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2)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
16.请简要赏析“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7.《长征胜利万岁》这一段对话,对表现文章内容和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
天虽奇冷,但我和黄开湘同志不知性急还是怎么的,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一头是汗。路上碰到了我们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我们赶紧勒马下来,向他敬了个礼。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儿多远?”我们一一作了回答。他又问道:
“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
“是的,上交了不少,还留了一点。”我说。
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
“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
小平同志高兴地笑了,又说:“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
我点着头说:“好,我回头派人给送去。”
我们牵着马跟着小平同志,边走边说,不一会儿,就到了会场。
18.《长征胜利万岁》中,此三段写了什么内容?战士们看到区苏维埃政府牌子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试分析。
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我们早就听说,吴起镇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而命名的小镇。可是走进镇子一看,除了一条小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之外,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啊,原来这里挂的是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如今,在陕北吴起镇的窑洞门口,终于又见到了这个名字!
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来了,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19.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代价。除伤亡了一些同志外,原团参谋长现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同志也壮烈牺牲了。他是在哈达铺整编时由四团调到二大队去的,在此之前,一直在我们四团任参谋长,我们天天生活、战斗在一起。长征途中,他组织司令部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这段话写了什么内容?
20.分析划线句段起什么作用。
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
自从送走了两个孩子之后,这些年来,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烽烟四起,兵荒马乱,不知两个小姑娘当时是否安全回国了。
21. 10月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长征胜利万岁》中的这段文字如何描写我军部队到吴起镇的欢乐热烈场面的?有什么作用?
22.阅读《长征胜利万岁》中的这段话,思考问题:为什么要强调“和整个红军一样”?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23.理解下面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吴起镇战斗之后,有一天,我和黄开湘同志由于事先接到通知,要去参加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而这个会为了防止敌机骚扰,确定天一亮就在吴起镇附近开,于是便从驻地骑着马直奔会场。
(《长征胜利万岁》)
24.请赏析《长征胜利万岁》中划横线的句子。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25.请赏析下面《长征胜利万岁》中的句子。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26.下面文字是《 长征胜利万岁》选段,选文第二段中的描写性文字有什么作用?选文第三段中毛主席的讲话的内涵是什么?
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
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也许是由于刚才骑马狂奔出了阵汗,衣服湿了,现在骤然一热,我身不由己地打了一个寒噤,但还继续听着毛主席的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
毛主席这会儿打着手势,说道:“同志们,长征我们胜利了,但是损失也是巨大的,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时有十万人,现在大约只剩下一万人了,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现在中央红军又与陕北红军、陕北人民--起,担负着更艰巨的任务,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团结--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
听完毛主席的讲话,大家异常兴奋,纷纷表示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办。最后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同志宣布大会休息一下,休息后全体进行盛大会餐。
27.《长征胜利万岁》这篇文章记述事件的线索是什么?好处是什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有很多事件可以回忆,作者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28.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请概括《大战中的插曲》中的这段话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9.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请赏析《长征胜利万岁》中的这段文字。
30.她还说,当年参加过正太路作战的日本旧军人再三向她表示,他们对不起中国人民,非常抱歉。我回答说,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吧,日本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
今天的美穗子,纯朴善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请赏析文段中聂荣臻的回答和美穗子的话。
31.在文章《长征胜利万岁》中,毛主席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评价是怎样的?
“长征万岁!”会场里刹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③扩红:扩大红军队伍)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来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32.举例说明本文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来表现红军指战员到达陕北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33.阅读《长征胜利万岁》,分析这三段内容的深层含义,并概括段落大意。
自从过了哈达铺,我们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力量,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尤其进入陕北后,更是如此。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
然而,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一辈子的“长征”
翟俊杰,这个名字总是与“八一”“军旅”紧密相连,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电影壮歌《血战台儿庄》,展现三大战役的系列史诗《大决战》,特别是那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长征》,均出自其手。
三十年来,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沿着百年中国的足迹步步探寻,也书写出属于他自己的“长征”诗篇。
1941年,翟俊杰出生在河南开封一户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翟俊杰幼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屋里浓郁的书香味。“我到现在依然清晰记得,祖父教我学《岳阳楼记》的情景,他念一句,我背一句,然后逐句讲解,直到如今我仍倒背如流。”
翟俊杰出生之际,父亲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遭遇严刑拷打。
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而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则为他日后毅然从军,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17岁时他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其间他先后经历了两场战争,即1959年的平叛战役和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每逢战事,文艺兵们必然挺身而出,赶赴前线,鼓舞士气。
亲历战争,让翟俊杰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从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电影《血战台儿庄》开始,先后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作品都深受好评,但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翟俊杰“三拍长征”。每一次拍摄,于他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1994年上映的《金沙水拍》,是翟俊杰的第一部长征之作。该片中翟俊杰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悬念片的元素融入其中,诸多细节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萦绕着传奇色彩和悲壮氛围。
同时他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创作核心。影片中毛泽东形象“有血有肉”。在爱人面前,他真情流露,不加遮掩;面对亲人的遭遇,他忧愁满怀,却顾全大局。不同于主流叙事中的器宇轩昂、指点江山,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尤其在红军陷入险境之际,其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在翟俊杰看来,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对长征时期毛泽东的形象把握,延续到了翟俊杰的第二部同题材影片《长征》之中。
“长征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它是异常悲壮的。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不被采纳,而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损失惨重、节节败退,这才有了长征。”
于是,在电影《长征》里,党的内部斗争之严苛,被他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
影片中,长期受到打压和被边缘化的毛泽东,形容憔悴,愤懑忧郁,烟一支接一支地抽,但始终不退让、不妥协,作为革命家的风范由此凸显。
此外,翟俊杰还对电影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比如在音乐运用上,便首次采用了“声画对立”的手法,以凄美的《十送红军》曲调反衬出惨烈的厮杀场面。
独具匠心的呈现,让“长征”二字的意蕴显得深沉、悲怆。
十年之后的2006年,翟俊杰第三次执导长征题材影片《我的长征》,却不再是以领袖人物为主角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位十几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来贯穿电影始终。透过王瑞的个人成长史,谱写了一曲普通战士温情与信念兼具的长征之歌。
作为“长征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的长征》成为凸显翟俊杰个人电影观的最鲜明一笔。
(摘编自《光明日报》)
3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翟俊杰回忆跟祖父学习《岳阳楼记》的内容,是为了表明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也正是因为此,为他日后毅然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B.电影《金沙水拍》中,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C.本文标题《一辈子的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翟俊杰三十年来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不断深入的征程,也概括了他导演生涯中不断以创新求突破的征程。
D.传记讲求真实性。然而撰写一位艺术家,文笔生动,如“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等语句,增加了文采,但不够平实,与传记写实性的要求不符。
35.翟俊杰在导演军旅题材影片方面情有独钟,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付梓”中“梓”读作“zǐ”;“命途多舛”中“舛”读作“chuǎn”;
C项,“恁地”中“恁”读作“nèn”;“苌弘化碧”中“苌”读作“cháng”;
D项,“糍粑”中“糍”读作“cí”;“敕造”中“敕”读作“chì”。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认真分析题目中每个句子的特点,然后确定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例句用“散布了许多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来写长征,使用的是拟物的手法。
A项,用“不慌不忙”“客客气气”“说”来写电车,把电车当成人来写,用的拟人的手法;
B项,“高雅”“悠闲”来写七星瓢虫,是拟人的手法;“它飞翔的时候轻缓悠闲,就像撑着小洋伞散步的名媛淑女”,把轻缓悠闲飞翔的七星瓢虫比成撑着小洋伞散步的名媛淑女,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C项,把“我们之间已经隔的距离”用“厚障壁”来作比,使用的比喻的手法;
D项,将楼房当做能“蜷伏”的物来写,用的是拟物的手法。
【点睛】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3.C
4.①语序不当。应改为“有四台经过长距离奔波的汽车已经出现在它的一侧”。②搭配不当。“撒满”改为“披满”“落满”。
5. ①也是相当费力的一件事 ②实际上它仍然是胡杨
【解析】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仗 (又名对偶、 排偶) 、反复、反问、借代、设问、排比等。“它不想见谁,更不想被人探访和宣传”“那些汽车风尘仆仆”是拟人;“千年的修炼果然能使树木成精怪么?不然为什么分明在树身之外已然具有了别的生灵的样子?”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前句问,后句答,是设问;第二个问句是反问;“还有的像狗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的惊立,有的干脆就是一只恐龙……”排比,比喻。文中没有“反复”。
故选C。
4.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经过长距离奔波的四台汽车”语序不当,应改为“有四台经过长距离奔波的汽车已经出现在它的一侧”;二是“撒满……的沙尘”搭配不当,应把“撒满”改为“披满”或“落满”。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第①空注意横线后的“不想见谁,更不想被人探访和宣传”,从胡杨树拒绝人进入的角度思考,可填入“也是相当费力的一件事”。第②空注意横线后的“只不过是……胡杨”这一提示,可知应该填入“实际上它仍然是胡杨”。
【点睛】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6.观点一:再走长征路。可真切感受长征路上的苦难与辉煌。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组组惊心动魄的数字: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数字充满张力,却显得“抽象”,真正走上长征路,走到那一个个浸透了奋斗泪泉、洒遍了牺牲血雨的地方,更能感受到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更能感受到先烈的如磐意志。
观点二:再走长征路、可真切体会军民鱼水情深、风雨同舟。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见证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当年,中央红军出发时,于都河水深浪急。为了架设浮桥,于都人民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床板,一位老大爷还把自己的寿材送到了架桥现场。再走长征路,能更好地了解、体会这些故事包含的情谊与内涵。
观点三:再走长征路可真切领悟长征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长征精神是凝练的,也是生动的,是高大上的,也是接地气的。再走长征路,追随革命前辈的足迹,更能感受到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深刻内涵,也更能把握住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从而汲取无穷的力量,化为工作中的动力,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焕发出全国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观点四:再走长征路,是为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从“再走长征路”,到“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具有逻辑上的内在关联。与长征时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相比,今天,我们无需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塵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但是,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懈怠,更不能骄傲。再走长征路,可以让我们真切体会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这一历史逻辑,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在新长征的路上勇于“爬雪山”“过草地”“渡险关”“战顽敌”,赢得新的胜利。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明确要求,要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谈谈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由表及里指的是一种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的逻辑思维方法。本题要求“根据你对长征的了解,说一说“再走长征路”有哪些意义。”这里,只要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列举出“再走长征路”的某一现象(事例),然后分析其现象出现的原因或最后可能导致的结果,并谈谈其意义即可。
解答时,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看看从《长征胜利万岁》这篇文章中能够挖掘出长征的意义,结合现实,挖掘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再走长征路,可以真切感受长征路上的苦难与辉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用长征精神指导现实工作。”也可以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民族自信”等等。有观点之后,注意要展开充分论述,做到有理有据。
【点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文本的某个人物、标题或者思想意蕴等角度,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表现为对传统观点或命题人假设观点的认知评价等,要求考生认识问题表达看法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考生的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不然,就成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解答这类题,首要要确立观点。“观点个性化”不是脱离作品实际的任意发挥,而是“结合作品实际”、依据“题干要求”发表意见。试题设定“若干观点”的,考生最好从“若干观点”中选择一个自己赞同的观点,结合文意进行探究;试题给出探究对象,如标题、人物、结尾段等,问考生这样安排是否合适的,考生最好依据提问,从“适合”或者“不合适”的角度,结合文意探究。观点确立之后,还要进一步的阐述,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充足的理由。阐述要结合文本文内容,还要学会多角度思考。就作品的本身提问的探究题,阐述观点时,侧重于从文本之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如探究一个标题优劣,就可以从结构(线索)、情节的构筑、人物形象、主旨表达等方面来阐述。就作品的社会价值提问的探究题,阐述观点时,侧重于联系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阐述理由。
7.B
8.①长征途中,红军为了突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牺牲巨大,为了保全和发展红军的力量,尽量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②日军侵略中国,抗日势在必行,红军为了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③长征中长途跋涉,战士们缺衣少食,异常疲惫,急需修整。
9.①运用细节描写。“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一“握”一“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战士们的斗志昂扬。②对比手法。我军“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军“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对比鲜明,场面壮观。③用词精当形象。“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七零八落”“人喊马嘶”等词语的运用,贴切生动。
【解析】7.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各部各自围歼的战略”有误,原文有语句“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另外,一纵队四大队“独立完成”的说法也有误。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答本题,需整体阅读文本,从中筛选概括答案。①依据蒋介石的密电的内容“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以及第一段所说的“我们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力量”,可知在长征途中,红军为了突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牺牲巨大,为了保全和发展红军的力量,尽量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②依据文中密电所说的“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以及第一段的“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尤其进入陕北后,更是如此”,可知当时日军侵略中国,抗日势在必行,红军为了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③依据第三段说的“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可知红军在长征中长途跋涉,战士们缺衣少食,异常疲惫,急需修整。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答本题,考生需指出文本中使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①运用细节描写。“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握”字写出战士们手握钢枪、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盯”则写出了战士们一丝不苟的认真状态;一“握”一“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战士们的斗志昂扬。②对比手法。我军“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军“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对比鲜明,场面壮观。我军武器“一齐吼叫”,表达出一种雄壮的气势,“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则写出红军战士骁勇善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敌军的战马“狂奔乱跳”,敌军的士兵“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通过对敌军战马和士兵的描写,写出了敌人惊慌失措如鸟兽散的溃逃场面,与红军战士的骁勇善战、奋勇杀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③用词精当形象。“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七零八落”“人喊马嘶”“狂奔乱跳”等词语的运用,不仅写出了战争的激烈,还增添了文采,使用贴切生动。
10.动词“欢叫”“冲”“跑”,形容词“沸腾”“欢乐”“热烈”,形象地描摹出指战员到达吴起镇后的激动场面,照应了标题,奠定全文情感基调。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兴高采烈的场面。
11.回击二马,消灭反动民团,稳定了局势,赢得了民心,提高了威信,都是红军长征胜利的组成部分。
12.①八路军在战斗中救治两个日本小女孩,拯救了两条鲜活的生命。②以送还日本小女孩为契机,向日本侵略军展示、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践行的革命的人道主义,针对日本军队开展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③拯救日本小女孩的事情,战争结束后在中日两国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日本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认识,也促进了日本旧军人对侵华战争的反省与认识,对中日友好产生了积极影响。
13.观点一:军事上的对抗谋略更重要。
没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就难以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战胜敌人。战争最直接地体现为军事上的对抗和冲突,因此,运用过人的军事智慧和军事谋略,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是战争的关键因素。比如,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百团大战,打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在军事谋略上处于优势,是开展对敌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军事上的胜利或局部胜利,就失去了话语权。因此,如果不能运用军事谋略在军事对抗中处于有利地位或相对稳固的地位,对敌开展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观点二: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更重要。
政治工作能使已方获得更多道义上的支持。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政治工作是争取更多道义支持的渠道,使战争向着有利于已方的目标发展。聂荣臻通过送还日本小女孩,对日军展开政治工作,触动了当时日军士兵的内心,使他们回信表示感谢;在战后又引发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这些作用都是军事谋略和军事手段难以产生的。
政治工作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要好于“百战百胜”,而这一目的的达成,更多的在于带有政治工作色彩的“伐谋”“伐交”,而不是在于体现军事谋略色彩的“伐兵”和“攻城”。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段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文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
鉴赏场面描写方式主要从个体群体、动作语言等描写角度分析即可。文段中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动词,“欢着冲着跑了下去”,“欢叫”“冲”“跑”,为动词,表现战士们知道到达吴起镇时激动急切的心情;“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同志们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形容词“沸腾”“欢乐”“热烈”,从整体上形象地描摹出指战员到达吴起镇后的激动场面,这是长征途中一个激动人心的节点,照应了标题“长征胜利万岁”,并为全文奠定豪迈、昂扬的情感基调。整体呈现了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兴高采烈的场面。
11.本题主要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分析其作用的能力。概括内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句段作用这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开头段的作用,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中间段的作用,一般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分析,结尾段主要考查与上文和标题的关联。结尾的作用,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
文段有两句话。第一句交代了两件事。第二句以“原来”交代前因后果,引出事件的作用。由“我们回击二马”“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可概括出“回击二马,消灭反动民团”的事件;由“乡邻全都拍手称快,他们欢天喜地,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可概括为“稳定了局势,赢得了民心,提高了威信。这部分内容,都是红军长征胜利的组成部分充实了文章的内容,照应了题目,呼应了主旨。
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具体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即可。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
“插曲”很有意义,即这篇文章的主体事件-----八路军在战斗中救治两个日本小女孩并送回国,是很有意义的。分析时要结合事件背景从现实性和长远性考虑。
“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署她们”,生命本身得到拯救,这就是最大的意义之一。
送还的的过程,书信“日阀横暴,侵我中华,……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深望君等翻然觉醒, 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向日本侵略军展示、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践行的革命的人道主义,针对日本军队开展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
“美穗子这件事,对中日友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他们说,八路军拯救日本小姑娘这件事,更使他们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表示要道歉,要感谢,赞扬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当年参加过正太路作战的日本旧军人再三向她表示,他们对不起中国人民,非常抱歉。我回答说,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吧,日本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由此可概括出“拯救日本小女孩的事情,战争结束后在中日两国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日本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认识,也促进了日本旧军人对侵华战争的反省与认识,对中日友好产生了积极影响”。
13.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确定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完全自己发挥。本题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选择哪个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若说军事上的对抗谋略更重要,可从军事谋略的重要性角度分析:是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保障,是开展对敌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若说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更重要,可从政治工作的长远意义去分析:获得更多道义上的支持;引发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这些作用都是军事谋略和军事手段难以产生的;谋略上“不战而屈人之兵”,都在于带有政治工作色彩的“伐谋”“伐交”。
14. zhěng xíng qiǎng bǎo diān rě hē sī yí yáo jìn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字音的能力。
拯(zhěng)救:指援助使其脱离危难,危险。
井陉(xíng):一般指井陉县。井陉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西部边陲,冀晋结合部,太行山东麓。
襁(qiǎng)褓:(bǎo):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指婴幼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颠(diān)簸:意思是上下震动;不平稳,山路不平,上下抖动,多指物体运动的上下抖动。
惹(rě)怒:指处于被激怒的忿恨状态;激怒人。
嗬(hē):表示惊讶。
嘶(sī):马叫;声音沙哑;鸟虫叫。
彝(yí):1.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古代宗庙祭器。2.法度;常规。 3.彝族。
瑶(yáo):其释义有两种,一种解释是美玉,比喻美好,珍贵,光明洁白,另外一种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瑶族。
寒噤(jì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15.(1)这里是用到移情和拟人的手法,写吴起镇欢迎我们,实际是在写战士们到达吴起镇的喜悦之情。
(2)本句重在炼字,“吼叫”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交战的激烈、场面的壮烈;两个“一齐”交代了战士们士气振奋、上下一心的战斗热情。
【详解】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1)本题句子,首先,“吴起镇……在欢迎我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吴起镇欢迎我们,实际是在写战士们到达吴起镇的喜悦之情。这样写运用了移情的表现手法,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
(2)本题句子“吼”“杀”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传神。同时“吼叫”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交战的激烈、场面的壮烈。“杀”字写出了两厢埋伏的士兵的战斗豪情。两个“一齐”写出了战士们训练有素,步调一致,士气振奋,上下一心的战斗热情。
16.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四个“长征是……”,连贯直下,气势磅礴,渲染了昂扬向上的气氛;将长征比作“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长征的重要意义,引领下文的具体阐释。
【详解】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本题语句连续使用了三个比喻句“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把长征这一革命行动比喻为“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形象生动,写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种子的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这几个比喻句又构成了排比句,与前面一句一起,通过四个“长征是……”,连贯直下,气势磅礴,渲染了昂扬向上的气氛。
17.①对话增强了回忆录内容的真实性。②表现了邓小平关心宣传队的红小鬼和机关工作的同志,有大局观;也表现了作者服从命令的军人品质。
赴会路上,邓小平指示为宣传队、机关同志做衣服,写出了红军当时在生活上的困难。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一方面对话增强了回忆录内容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可知表现了邓小平关心宣传队的红小鬼和机关工作的同志,有大局观;“好,照指示办”“好,我回头派人给送去”,可知表现了作者服从命令的军人品质。在赶赴开会的路上,邓小平根据实际情况指示为宣传队、机关同志做衣服,写出了红军当时在生活上确实存在着困难。
【点睛】长征精神: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18.以上三段,写吴起镇的名气大与并无古迹形成反差,凸显了区苏维埃政府牌子带给指战员的亲切感。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我们早就听说,吴起镇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而命名的小镇。可是走进镇子一看,除了一条小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之外,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可知写吴起镇的名气大与并无古迹形成反差;“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啊,原来这里挂的是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可知凸显了区苏维埃政府牌子带给指战员的亲切感。
【点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19.在胜利的喜悦中,作者并没有忘记在长征中付出的代价,以自己对战友李英华的怀念,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深挚情感和绵绵追思。
写长征中最后一仗的意义及代价,以及作者对牺牲战友的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抓住重要句子所写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然后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内容和情感。
“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这句话写出了长征即将取得胜利,表达了胜利的喜悦之情。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代价。除伤亡了一些同志外,原团参谋长现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同志也壮烈牺牲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写出了我们并没有忘记在长征中所付出的代价,很多同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自己对战友李英华的怀念,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深挚情感和绵绵追思。所以这一段写了长征中最后一役的意义和代价,以及作者对牺牲战友的缅怀之情。
20.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
分析本题划线句段的语境,上文主要交代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的事件,以及给日军写信的原因和他们回信的情况,对比分析日军的惨无人道和八路军革命的人道主义;下文主要写这一事件几十年后在中日两国引起很大反响,说明向善的人性在两国入民中间是广泛存在的,也充分证明了革命人道主义的力量。由此可见,划线句段内容上强调对送走的两个孩子的关心,在结构上主要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1.动词“欢叫”“冲”“跑”,形容词“沸腾”“欢乐”“热烈”,形象地描摹出指战员到达吴起镇后的激动场面,照应了标题,奠定全文情感基调。
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兴高采烈的场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属于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手法。属于场景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要先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然后再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现等角度考虑描写的作用。
首先看本段的环境描写的内容和特点,用“沸腾”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到吴起镇的激动欢乐场景。尤其是战士们的语言“吴起镇到了!”,大家的动作描写,用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照应了标题《长征胜利万岁》,从结构上说,奠定了全文在长征胜利时我军指战员自豪、自信、坚定、乐观的感情基调。
22.“和整个红军一样”表明红四团是红军的一个缩影,文章以点带面,以红四团指战员的感受表现所有红军指战员的感受。
简要回顾长征的艰难,交代指战员兴奋、激动的缘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及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可用以果溯因法,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结构上,是否铺垫或总结,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概括大意可分层次提取关键信息,最后整合为答案。
“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可见,作者是以自己亲身经历的长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呈现整个红军的的感受,“红四团”就是红军的缩影,“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所有红军的指战员一样,都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激动、兴奋;
“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段话浓缩了一年多来艰难的长征路,可见这次胜利是克服重重困难,付出了牺牲才得到的,因此作者说“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既交代了兴奋激动的缘由,又以反问句深化了情感,从而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红军战士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23.承上启下,引出对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的回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语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关键句子的作用,一方面要照应结构,一方面要照应内容(包含情感)。
这段文字,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从结构上讲,承接上文,红军到达吴起镇后经历的战斗,引出下文“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的回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如“为了防止敌机骚扰”“天一亮就在吴起镇附近开”等,突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对长征胜利自豪感。
24.写战士们的神情和心理,表现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还要结合具体文章看有无独特的效果。
此处语境主要写战斗之前的部署与准备。划线句是战斗前对战士们的描写,“眼睛紧盯着川里”运用神态描写,侧重写战士们的战斗前的严肃与凝重的神情;“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运用心理描写,表现战士们战斗打响前渴望打击敌人,赢得胜利的兴奋与激动心情。划线句表现战士们高昂的斗志。
25.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烘托人物心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精美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相关语句,需要从修辞、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把握。
从语境内容看,前文主要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兴高采烈的场面;从修辞角度,“披着”“欢迎”描写的对象是“吴起镇”,赋予“吴起镇”人的动作、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使描写的景物对象人格化,以活泼而让人感觉亲近的景物烘托指战员到达吴起镇后兴奋、激动的心情。
26.景物描写恰当地烘托了人物情感。“阳光灿烂”照应上文“太阳快要出来”“天刚蒙蒙亮”,体现出叙事的时间顺序;“衣服湿了”照应上文的“一头是汗”。这种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缜密。
毛主席客观地指出长征付出的代价,向指战员发出号召。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选文中第二段在内容上,景物描写“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阳光灿烂”照应上文“太阳快要出来”“天刚蒙蒙亮”, 体现出叙事的时间顺序;同时,“阳光灿烂”也烘托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在革命遭到巨大挫折的时候,终于看到胜利的曙光,此时作者的心情也是“阳光灿烂”的;在结构上,“衣服湿了”照应上文的“一头是汗”, 这种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缜密,让文章内容前后贯通,是文章内容真正成为一个整体。选文第三段内容主要写了毛主席的讲话包含了两层,一是“同志们,长征我们胜利了——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主要是客观地指出长征付出的代价。二是“现在中央红军又——共同完成中国革命”,主要是向指战员发出号召,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共同完成中国革命。
27.①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
从整体上说,文章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由先到后组织材料的: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作者交代了时间为“10月18日这一天”;写毛主席等到吴起镇用了“没隔多久”来表示时间的延续,在记述吴起镇战斗时分别以“10月的一天早晨”“8时整”来提示时间的变化;记述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又以“吴起镇战斗之后”交代了时间。
从局部来说,文章也多次点明时间的变化,比如写中央召开会议,分别以“太阳快要出来”“天刚蒙蒙亮”“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来交代时间的变化。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可使文章脉络清晰,符合回忆录文体的一般要求,也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有利于读者阅读。
②紧紧围绕标题选材详略得当。
作者紧紧围绕“长征胜利”选材。作者所选的三个主要事件: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总结长征并宣布长征胜利,都很好地体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红军击溃二马骑兵、取得长征中最后一场战斗的胜利,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不枝不蔓,突出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
详略得当。作者详写三个主要事件,而对毛泽东、周恩来到达吴起镇,红军消灭千佛山的反动民团,向陕北甘泉前进,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会师等内容略写,做到详略有致,主体突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阅读作品情节线索和作用以及选材特点的能力。
(1)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先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再写吴起镇战斗,然后写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宣布长征胜利。从整体上说,文章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由先到后组织材料的,具体思路是: 一,红四军到达吴起镇:指战员兴高采烈----回顾长征-----到达吴起镇;二,吴起镇战斗:背景------缘由------部署-----过程------意义------代价;三,中央全军干部会议,宣布长征胜利。并且在文中有明显前后的时间标志,比如:“10月18日这一天” “没隔多久”“10月的一天早晨”“8时整”“吴起镇战斗之后”等等。同时,从局部来说,文章也多次点明时间的变化,比如:“太阳快要出来”“天刚蒙蒙亮”“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等等,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非常明显。
作用:记叙一件事,最基本的线索是时间线索。因为时间要素与其他五个要素的关系最密切。事情因时间推移而发展;人物因时间推移而增减、进退;人物活动的地点因时间推移而转换。可使文章条理清晰,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符合回忆录文体的一般要求,使回忆者和阅读者思路清晰。
(2)本文在选材上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事件典型,都是紧紧围绕题目《长征胜利万岁》来展开的。先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再写吴起镇,斗,然后写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宣布长征胜利。所以作者能够捕捉到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按时间顺序展示给大家,充分表现了红军的艰苦卓绝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淋漓尽致的展现同志们和中央决策的风采。二是叙述详略得当,叙述之中有详略,是为了中心更加突出,而不是像流水账一样,啰里啰嗦,不能很好的表达主题。作者通过很集中的三件事,叙述详细,抒发了作者长征之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28.叙述关于救助、送还日本小女孩事件,言简意明,使日本军人知晓事件始末。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内容、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段落内容需要抓住中心句或者中心事件进行概括;段落作用要结合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
就内容来讲,“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交代小女孩的悲惨经历,“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交代对日本小女孩的救助,因此,这段话主要叙述了我军救助、送还日本小女孩事件。叙事特点:这段话带有文言色彩,如“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啰里啰嗦,非常直白的交代故事的始末,也能让听者容易明白。
【点睛】上课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识记;课后注意对课本重点篇目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要重点识记课文的结构、内容、手法、主旨等内容:比如开头、结尾、过渡段的作用,文中主要内容的含义、作用,主要人物的典型特征和意义,课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课文的主旨思想等。
29.“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三个暗喻构成排比。整个句子从四个方面概述,领起下文的具体阐述。
【详解】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本题中“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长征比喻成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形象地说明了长征的历史意义。同时“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三个句子句式整齐,构成排比。结构方面,“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四个方面概述,有领起下文具体阐述的作用。
30.聂荣臻的回答,体现了我方将领立足人民,放眼长远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这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美穗子到中国探望聂荣臻,代表日本人民表达美好祝愿和歉意。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段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是一个意义很宽泛的术语,内容表现的角度、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特色、语言表达的风格、修辞手法等均涵盖其中,解答时应学会结合具体的文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根据语段“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吧,日本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可知,体现了聂荣臻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代表的高瞻远瞩,立足中国人民的利体现了,更立足长远的国际利益,希望发展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的愿望。根据语段“当年参加过正太路作战的日本旧军人再三向她表示,他们对不起中国人民,非常抱歉”可知,美穗子作为一名日本的代表,表达了对日本侵华的真挚的道歉以及希望两国友好共处的美好愿望。
31.“空前伟大”“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是对长征高度而准确的评价。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文段解答问题的能力。对于此类问题,一般是抽取文中某个内容点出题,答案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主要是考查考生阅读的仔细程度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考生一定要仔细阅读文本,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文本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在毛主席的讲话中,前面讲了长征的经历和所取得的成绩,最后一句“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则是毛主席的评价,“空前伟大”“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是对长征高度而准确的评价。
32.(1)正面描写:
比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的欢乐、热烈的场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时指挥员早早到场“把一个晒麦的场子占得满满的”“熙熙攘攘”的场面。
比如“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等。
(2)侧面描写:
比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等。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描写手法的掌握情况。
本文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1)正面描写主要有:①场面描写。比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的欢乐、热烈的场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时指挥员早早到场“把一个晒麦的场子占得满满的”“熙熙攘攘”的场面,以及会上欢呼“长征万岁!”“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的场面等。
②人物动作行为描写。比如对指战员到达吴起镇时“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红四团的指战员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祝贺,互诉衷肠”的行为描写,“我”“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
③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
(2)侧面描写:
文中环境描写虽然不多,但有力地烘托出指战员长征胜利后的兴奋和激动心情。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就是在烘托和映射指战员的笑脸。
33.以上三段内容有三层意思:①交代了红军长征的目的——发展力量,北上抗日;②红军长征后亟需休整,与敌军作战面临不少困难;③为了保卫边区人民胜利果实,这一仗却不得不打。
以上四段,回忆了毛主席亲自指挥打这一仗的背景与缘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含义并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抓住关键语句,分层次概括分析语句含义,再进行整合,从而得出简洁扼要的结论。
第一段交代了长征的目的,“自从过了哈达铺,我们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力量,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是保全和发展力量,迅速北上抗日,指出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一般不愿与敌人硬打的情势;
第二段则写了对红军队伍紧追不舍的几路敌人,反映出危急的形势;
第三段分为前后两层,第一层,“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远来疲惫;“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力量削弱,后勤可能跟不上;“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对环境不熟,需要休整适应,简而言之,红军在此时想要打仗,面临着许多困难;第二层“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表达了捍卫胜利果实而最终决定,必须得打这一次仗,且“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几段交代了打仗的背景——敌人紧追不舍,缘由——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不得不进行一场战争;再结合这一大段落的第一段“没隔多久,毛主席、周副主席率领中央领导机关的同志也来到了吴起镇。我们红军刚想在吴起镇安营休息,怎知敌人又追上来了”,便可看出,这也是对毛主席亲自指挥打仗的背景与缘由的回忆,从而引出下文对这场精彩战斗的详细描写。
34.C
35.①外部因素:来自祖父和父亲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形成了他的英雄情结。②内在原因:17岁参军,先后经历两场战争,让翟俊杰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
【解析】34.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是为了表明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也正是因为此,为他日后毅然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应是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传统文化和纯朴民情为他日后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B项,“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在翟俊杰看来”一句,可见只是翟俊杰的理解。
D项,“与传记写实性的要求不符”这句话曲解了传记文学的写实性。传记的写实性,与语言表达具有文采二者不矛盾。
故选C。
3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①翟俊杰从小接受祖父的熏陶,从《岳阳楼记》中接受了家国情怀的教育。翟俊杰出生之际,父亲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遭遇严刑拷打。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而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则为他日后毅然从军,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这些是翟俊杰钟情军旅题材影片的外部原因。
②翟俊杰17岁时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其间他先后经历了两场战争,即1959年的平叛战役和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每逢战事,文艺兵们必然挺身而出,赶赴前线,鼓舞士气。亲历战争,让翟俊杰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这些是翟俊杰钟情军旅题材影片的内部原因。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