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悲”“愁”交加欲断魂
——《登高》《声声慢》的比较阅读
课 题 课 型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登高》《声声慢》是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课文,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登高》是本单元第8课第二首唐诗诗,《声声慢》是本单元第9课的第三首宋词。这些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学情分析 高一上学期,此时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对高中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方式都还在适应过程,此时要做好初高中课程的衔接,多从初中教材中寻找拓展点,建立好初高中课文的链接。这样学生将会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知识的迁移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登高》《声声慢》,体会诗词的韵律节奏美,关注诗词中叠词的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涵泳《登高》《声声慢》,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涵,抓关键词体会诗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学会欣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凄凉、萧瑟、悲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体会诗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学会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资源 课前导学案,PPT,多媒体视频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 学生自主预习,阅读导学案资料(学案内容见表格后)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抓意象,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12分钟) 导入:回忆初中学过的杜甫、李清照的诗词,《望岳》《春望》《如梦令》《一剪梅》。 反复诵读诗歌。 景与情的关系: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分析景即可明晰情。 小组合作探究一二组赏析《登高》,三四组赏析《声声慢》中景与情关系。 学生诵读诗歌。男生读《登高》,女生读《声声慢》。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意境、情感的关系。 选出小组发言人,整理发言文本或画出思维导图。 1.初中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学会从景与情角度赏析诗歌,分析意象、意境、情感。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学习任务二: 小组成果分享、展示 (26分钟) 1.一二组分享《登高》中景与情关系。三四组分享《声声慢》中景与情的关系。 2.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分享。 3.学生可能生成思维导图一: 4.小组交流完后,教师点评总结(3分钟):杜甫笔下的景物描写,写出了夔州三峡秋季的典型景物,构成了一幅肃杀、雄浑、高远、凄凉的意境。全诗融视听结合与一体,写出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并以生命之短暂和长江之无穷来表达自己感伤时光易逝的忧伤。苏轼《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都与杜甫的忧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由意象到意境到情感,皆聚焦于一个“悲”字上。 5.学生可能生成思维导图二: 6.小组交流完后,教师点评总结(3分钟):李清照笔下聚焦于酒、秋风、秋雁、黄花等意象,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把她的情放在景物中,以哀景表达哀情,最后在“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结束词作。全词情感聚焦在一个“愁”字上,达到了景、情的完美融合。 小组发言人上讲台给大家分享合作探究成果。 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力,从一首诗歌的知识、能力,迁移到另一首诗歌。
教师总结 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较大比重,掌握好景与情的关系,是鉴赏这类诗歌的重要方法。学会从意象——意境——情感角度分析,把握好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两种抒情方式。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探究“悲”“愁”的具体内涵(12分钟) 1.导入:回忆上次课内容导入,总结《登高》一诗,哀景哀情,全诗情感聚焦一个“悲”字。《声声慢》一诗,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结合,全诗情感聚焦在一个“愁”字上。 2.设置情境探究: 如果时空转换,让此时的杜甫与此时的李清照相遇、相知,他们会有什么感慨?以及依据是什么?结合导学案和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课前导学案,分组合作探究,写下他们对话的大概内容,依据。选出小组发言人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这个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诗人他们有共同的情感体验,一个极度“悲”,一个极度的“愁”,这就需要知人论世,探究诗人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来诠释“悲”“愁”的具体内涵。
学习活动二:小组成果展示、分享(18分钟) 教师点评学生答案。 学生可能出现答案:两位诗人相遇、相知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恨晚”“噢,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感慨。(表达出产生情感的共鸣,或感同身受的句子都可以) 知人论世,从诗人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人情感。 学生展示合作成果。每小组派出指定发言人分享交流。 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
学习活动三: 反观当下 1.思考探究:从诗人身上看到什么品质?他们个人命运,让你想到什么? 2.教师点评总结: (1)杜甫的忧国忧民,(2)李清照的民族气节和政治坚定。 (3)有国才有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4)“孟晚舟女士回国事件”的思考。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升华部分,让学生体味古人情感思想,加深对当今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情怀。
作业设计 了解杜甫和李清照人物命运,结合“孟晚舟女士回国事件”以“国家与个人”为主题,写一篇课后感。 对课文中诗词、作家进行再次解读,学会知人论世分析诗词。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社会时事,学会发表个人看法。
板书设计 学生解读可能生成板书板书设计一: 学生解读可能生成板书设计二: 学生解读可能生成板书设计三: 从意象、意境到情感的分析法,让学生直观感受最后聚焦的“悲”和“愁”字,为下文分析“悲”“愁”的具体内涵作准备。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