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9 08:3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我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识读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我传承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沙画视频,说说视频中提到了什么路线?与哪位人物的探险有关呢?
2、师:今天我们走进第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去了解张骞与丝绸之路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学习新课(一)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1、西域的地理范围
2.张骞第一次、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意义。
3、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开通的历史意义。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片土:西域】
环节一:西域的地理范围
1、展示西汉疆域图,学生根据地图上找一找西域在哪里?汉代人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展示玉门关和阳关遗址图片,并引导学生从古人诗中“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得出西域和内地之间少有联系。
【一片人:张骞】
环节二:张骞通西域
1、展示汉武帝招募令,设问:根据招募令,分析西汉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社会环境:民殷国富、并强力壮;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师:最后是谁应征了这个职位呢?(张骞)
3、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让学生找一找哪个是张骞,哪个是汉武帝。
4、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并结合导学案材料,说说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材料一
这也是一条最艰苦卓绝的道路。一路上穿越十余个沙漠,攀登平均海拔超过 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在超过 40摄氏度的戈壁中穿行,在冰天雪地中露宿,还要面临雪崩、雪灾、沙尘暴的灾害,提防缺水、迷路、强盗的威胁。至今,很多区域仍是人类无法涉足的生命禁区。在这条道路通行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交通工具与出行方式没有任何改变,仍旧依靠骆驼、马车和自己的双脚。上世纪初的旅行者和公元前 1世纪的张骞一样艰苦,甚至还会面临更多的危险。
因为中亚的持续干旱化,导致许多水源干涸。
----李伟《中国发现世界》
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
精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报效祖国等。
5、学生根据课本对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做简单了解。
6、展示课本 p69材料,学生根据材料
分析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汉书 张骞传》:“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点并做笔记。
过渡: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下面我们重走一下古代丝绸之路。
【一条路:丝绸之路】
环节一:丝绸之路名称由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导言部分说说为什么取名“丝绸之路”?
2、教师展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与丝绸之路名称的关系。
环节二:梦回丝绸之路,让学生当导游介绍路线
1、学生介绍之后,展示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在课本地图上标出“丝绸之路”主要经过的地方。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和欧洲
2、师:丝绸之路贯通中西,沿途风光秀美。
3、师:刚刚我们领略的是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还大力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4、学生介绍之后,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学生在课本上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主要航线。
航线一: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航线二: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和锡兰
环节三: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1、设问并出示图片,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物品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吗?
(胡桃、胡萝卜、胡椒、胡瓜、石榴、胡琴、音乐、骏马、舞蹈等)
2、设问并出示图片,你知道我们中原地区又有哪些物品或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吗?
3、学生根据西域与汉朝的物品交换及下面的材料,说说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材料五: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如毛织品、胡桃(核桃)、石榴、胡萝卜、胡豆(蚕豆)、大蒜、苜蓿等陆续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2)对于中国同其他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点并做笔记。过渡: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是如何管理西域的呢?
【对西域的管理】
1、展示西汉疆域图,演示西汉疆域的变化:公元前 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今新疆境内)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展示班超画像,补充讲解:西汉末年,匈奴控制西域,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期间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开辟西亚路线。
3、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点并做笔记。
三、课堂小结
利用思维导图小结全课。
四、拓展延伸
师: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2013年 9月和 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并始终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你们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和见证者。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2.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 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4.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二.非选择题
5.请指出上图开通的这条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的名称。为开通这条通道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是哪位?你能写出这条路线的起止点吗?汉朝历史上对中西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还有哪些,请举一例。(5分)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强劲的动力。《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我采用了白板来制作课件,授课中加入了视频、动画等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小组竞争来检测学生落实情况,效果良好。
2、通过比较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从历史事件中寻求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比如联系当今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丝绸之路对于我们今天中国对外交流的意义。
4、存在的不足:在授课过程中虽注重了问题的引领,但组织学生讨论环节处理欠恰当,应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并在学生讨论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增加课堂的实效性。评价语言缺乏激励性。虽然自己努力的给每位同学不同的评价,但评价语言还是很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不断提升自己的评价能力。
一节好课,应该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进行,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艺术水平,灵活多变的教育机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自己在课改的征途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