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9 08:2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程 标准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通过了解这一期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单元综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在此期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科技文化领域更是成就璀璨。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三国鼎立局面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实现了短暂统一。历时十几年的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随后,我国历史相继进入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自西晋末年到东晋后期,南迁的北方人口数量巨大,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承上启下,从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时空纵览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习 目标 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2.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前导学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末期,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2.交战双方:
(1)占据河南一带的 。
(2)占据黄河以北的 (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3.目的: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4.概况: 年,双方在 进行决战,曹操以少胜多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5.曹操取胜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2)经济上:采用 的措施,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3)军事上: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6.影响:为以后曹操 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交战双方:曹军与 、孙权联军。
3.兵力对比: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
4.概况:①交战初期,曹军失利,兵撤江北。②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烧毁了曹军船舰,并延及岸上营寨。③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5.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6.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背景:
(1)曹操:赤壁之战后,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 、云贵地区。
(3)孙权:把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汉(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今江苏南京)
3.三国的发展状况: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 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
到达 (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 关系,加速了 地区的开发。
课堂助学
甲同学说:“三国鼎立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现,毫无积极意义,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乙同学说:“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有积极意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观点:赞同乙同学的观点。理由: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败,地方军阀割据混乱;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众多势力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异同:
项目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不 同 点 时间 200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军与袁军 曹军与孙刘联军
结果 曹军大败袁军 孙刘联军战胜曹军
意义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同点 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等因素;都对政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当时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不成熟,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2)曹、刘、孙三方军事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吞并另两方以实现统一。
【例题】《三国志》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材料描述的战役( )
A.是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 B.最终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思路点拨】本题为文字推论类试题。解答本题,需要先阅读材料,抓住“周瑜”“水军”“赤壁”等关键词,再从关键词中得出材料描述的战役是赤壁之战,最后结合所学习的赤壁之战的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达标检测
1.(跨学科 语文)据《尚书》记载,舜说“诗言志(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曹操在《蒿里行》中写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歌所描写的场景发生的时期是(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 D.西汉
2.(2022 怀化)(跨学科 语文)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3.下图记录的是某次战争的信息。据此判断,这次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侧重时空观念)历史示意图能简洁明了地再现历史知识。下列示意图中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5.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重新归蜀汉控制。这一历史故事印证了诸葛亮重视( )
A.改善民族关系 B.农业的生产
C.兴修水利工程 D.发展造船业
素能提升
1.《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见下表)。这说明( )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奉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志 魏书 毛玠传》 “奉天子以令不臣”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令诸侯”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B.同一历史事件一定会有不同史实记载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D.历史具有模糊性,无法还原历史真实
2.东汉末期,曹操与袁绍之间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200年,双方进行了官渡之战,其性质是( )
A.军阀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3.(侧重历史解释)下表是部分史书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此可知( )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孙、刘联军)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B.疾疫影响赤壁之战战局
C.周瑜是赤壁之战的统帅 D.曹操借故推卸战败责任
4.《三国志 吴书 鲁肃传》中记载:“肃对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鲁肃劝其称帝的人物是( )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D.袁绍
5.张作耀先生曾说:“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形成割据一方的政权。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社会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据此可知张先生认为,三国时期( )
A.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 B.战争客观上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C.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D.局部统一利于社会稳定
6.(史料价值、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官渡之战 曹军与袁军 ② 曹军获胜
① 曹军与孙刘联军 曹军战败
材料二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 “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的表格补充完整。
①:赤壁之战;②:以少胜多。
(2)根据材料二,说说你如何看待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情节“不见于史书记载”这种情况。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进行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
(3)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哪位英雄?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