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学习 目标 1.了解东汉建立的相关史实,知道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2.了解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形成过程,知道其带来的严重危害,认识其是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的突出表现。 3.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概况、特点和影响
课前导学
一、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1)背景: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 年, 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2)建立:西汉宗室 (即光武帝)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 ,史称 。
2.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 。
(2)合并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
3.治世局面出现(“光武中兴”的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 ,无法主政。
2.表现: 、 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
3.危害: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 。
三、黄巾起义
1.背景:
(1)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间反抗情绪蔓延。
(2)张角创立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发展力量。
2.爆发: 年, 等领导的起义军头裹 ,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
3.特点:一场有 、有 的 大起义。
4.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沉重地打击了 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课堂助学
材料 外戚、宦官干预选举和搜刮财富,严重破坏了东汉的吏治,使本来就很严峻的吏治危机雪上加霜,也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陈苏镇《论东汉外戚政治》
问题 结合本课内容,你认为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黄巾起义有什么联系?谈谈东汉兴衰带给你的启示。
联系: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人民,政治腐朽不堪,引发了黄巾起义。启示:统治者以民为本,勤勉治国,则国兴;若政治腐败,横征暴敛,不关心民生,则国衰而亡。(言之有理即可)
1.“光武中兴”的含义:一是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二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是天下出现兴盛局面。
2.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形成示意图:
【例题】东汉初期“益、凉二州奴婢,向所在官府自我申诉者免为庶人(成为平民)”。这一情形的出现最有利于东汉( )
A.减轻农民负担 B.恢复社会生产
C.完善地方法规 D.发展商业贸易
【思路点拨】从材料“益、凉二州奴婢……免为庶人(成为平民)”可以看出奴婢变为了平民,这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
达标检测
1.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休养生息”
2.“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是历史上出现的两个著名的治世局面,其共同之处有( )
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②合并郡县,加强吏治 ③减轻刑罚 ④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 一书中写道:“后汉即东汉,……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 这表明作者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 )
A.外族入侵 B.农民起义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4.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推恩令”的实施
C.民族政权并立 D.东汉走向衰亡
5.对比认识是历史学科的能力之一。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比,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的不同特征在于( )
A.提出了口号 B.反对暴政
C.打击了封建王朝 D.有组织、有准备
6.如图所示目录(部分)主要讲述的内容是( )
第八章 第4节 光武平群雄 第九章 第1节 “光武中兴” 第十章 第2节 外戚宦官之乱
A.秦朝灭亡
B.楚汉之争
C.西汉建立
D.东汉兴衰
素能提升
1.毛泽东在《后汉书 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废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减轻负担 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2.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3.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岁)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
A.爆发农民起义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东汉走向衰亡 D.诸侯势力割据一方
4.(侧重史料实证)东汉墓葬中出土的陶制楼阁、宅院模型,大多有围墙、角楼、望楼、飞桥等军事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豪强大族占有大量土地
B.豪强大族拥有私人武装
C.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引发社会动乱
D.豪强大族与朝廷的官员争权夺利
5.古籍记载,黄巾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下列选项中属于“天下响应”原因的有( )
①朝政腐败 ②自然灾害频发 ③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④封国势力强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奴婢问题是西汉中期以来的严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东汉初年,在经历了长期战乱之后,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刘秀在称帝后不久,下令解放奴婢,直到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一共下了六次解放奴婢的命令,三次下诏禁止虐杀奴隶。刘秀在禁止虐杀奴隶的诏书中规定:杀奴婢与杀普通人一样不得减罪,这就使奴婢的身份地位大大提高。刘秀还几次下令释放囚徒。在秦和西汉,囚徒与奴隶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东汉以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将罪犯罚作奴隶。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概括刘秀解放奴婢的背景。
长期战乱,人口锐减;生产破坏严重,社会经济凋敝;奴婢问题日益严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秀解放奴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