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大羽羊齿化石
三叶虫化石
地层: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意义:地层中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化石类型: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如贝壳、骨骼等;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粪便等。
规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意义: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地层和化石
古生物化石的形成条件
阅读
READING
为什么要研究化石?
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重建地史时期古地理、古气候的重要依据;
推断生物的生活环境;
推断该时期的海陆分布、海岸线位置和湖泊、河流、沼泽的范围;
为古生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基础。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活动
AETINITY
材料:植物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期间撤出的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当孢粉离开母体撒落在地面,就会被一层层地掩埋在土层或泥炭层中。孢粉数量巨大(例如,一棵山毛榉树一年可撒出4亿粒花粉),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一部分孢粉可长期存留下来。因而,可根据孢粉的形态来判别母体植物的种属,这成为推测地质时期植被及其相应气候的依据。
.在我国辽宁南部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桦属花粉占优势,而现在桦木林已退缩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据此分析我国辽宁南部近8000~10000年来气候的大致变化情况。
01
.为什么说,孢粉化石对于恢复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孢粉化石,人们能判断出地质年代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数量的多少,从而分析出当时的气候特征和古地理环境。
02
辽宁南部近10000~8000年来,气候由冷变暖,由干变湿。
【典例1】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有侵入地层的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据此判断下图中岩层A、B、C、D的新老关系。
答案:按照岩层从老到新的顺序依次为B→A→C→D。
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并将同时代的地层在图上用虚线连起来。
(2)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B地缺少化石4所在地层的可能原因。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而不同时期地壳运动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抬升或下沉,地壳抬升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侵蚀作用,地壳下沉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沉积作用。读“A、B两地地层对比图”,思考以下问题。
答案:(1)具有。
(2)可能一: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时期,B地为山地,地势高,未发生沉积。可能二: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之后,B地地壳抬升,化石4所在地层被侵蚀掉。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显 生 宙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震旦纪 (埃迪卡拉纪)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距今46亿年
距今5.41亿年
距今2.52亿年
距今6600万年
距今40亿年
距今25亿年
距今4.85亿年
距今4.43亿年
距今4.19亿年
距今3.58亿年
距今2.98亿年
距今2.01亿年
距今1.45亿年
距今2300万年
距今258万年
生命现象
开始出现
藻菌时代
蕨类植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无脊椎
动物时代
鱼形动物时代
两栖
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时代
哺乳
动物时代
人类
时代
2.地球演化史
(1)前寒武纪
②演化史
冥古宙
太古宙
太古宙中期
元古宙
阶段 演 化 特 点
冥古宙 初生地球阶段,地球发育与变化。
太 古 宙 环境 1、广阔海洋,没有宽广大陆
2、火山喷发频繁;烟雾满天
3、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生物 演化 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元 古 宙 环境 变迁 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
生命 发展 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增强;
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二)显生宙
显生宙依次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寒武纪以来的时期。
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
宙 代 纪 海陆变迁 生物演化 地质矿产
动物 植物 灭绝
显生宙 古生代 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亚欧北美大陆基本形成 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珊瑚); 中期,脊椎动物(鱼类); 后期,两栖类 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 末期灭绝事件,60%以上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古老两栖类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古生代后期,造煤
早期
中期
后期
裸子植物
始祖鸟
宙 代 纪 海陆变迁 生物演化 地质矿产
动物 植物 灭绝
显生宙 中生代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区形成高大山系 爬行动物(恐龙); 鸟类(始祖鸟); 裸子植物(银杏、松杉、苏铁) 末期,恐龙灭绝,海洋中50%以上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中生代也是一个造煤的重要时期;金属矿产
造山运动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第四纪大冰期
宙 代 纪 海陆变迁 生物演化 地质矿产
动物 植物 灭绝
显生宙 新生代 大规模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哺乳动物(灵长类) 被子植物
活动
1.在图中标出几次大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持续时间。
2.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据图推测,当时的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
距今6亿年
距今2-3亿年
距今200万年
古生代末期气候寒冷湿润;
中生代末期气候温暖干燥。
3.据图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冥 古 宙 太古宙 元古宙 显生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震 旦 纪 寒 武 纪 奥 陶 纪 志 留 纪 泥 盆 纪 石 炭 纪 二 叠 纪 三 叠 纪 侏 罗 纪 白 垩 纪 古 近 纪 新 近 纪 第
四
纪
4600
4000
2500
541.0
252.17
66.0
2.58
距今年龄/百万年
冷
暖
干
湿
现
代
现
代
全球
平均
温度
全球
平均
降水
2.地球的演化是一个系统有序的过程,全球环境演变、自然灾害发生、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臭氧空洞扩大等,与地球内部的各种过程密切相关。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关心,迫使科学家不得不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可能的致变因素。议一议,科学家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的担忧是杞人忧天吗?
地球的演化及未来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科学界必须关心和重视的科学命题。只有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地球演化的规律,以便人类更科学地应对各种地理环境的变化。
宙 代 纪 海陆变迁 生物演化 地质矿产
动物 植物 灭绝
显生宙 新生代 大规模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哺乳动物(灵长类) 被子植物
中生代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区形成高大山系 爬行动物(恐龙); 鸟类(始祖鸟); 裸子植物(银杏、松杉、苏铁) 末期,恐龙灭绝,海洋中50%以上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中生代也是一个造煤的重要时期;金属矿产
古生代 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亚欧北美大陆基本形成 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珊瑚); 中期,脊椎动物(鱼类); 后期,两栖类 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 末期灭绝事件,60%以上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古老两栖类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古生代后期,造煤
元古宙 晚期出现大陆 低等单细胞、多细胞生物 单细胞、多细胞生物等,如藻类、海绵
太古宙 广阔海洋无大陆,岩浆活动剧烈 原始生物 原始生物 铁矿
冥古宙
地球演化史
地球演化史
古细菌
蓝绿藻
多细胞生物
海生藻类
鱼类
陆生蕨类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人类
地球生物演化过程略图
从过程看:从无到有,从低级到 ,从简单到 ,生物进化不可逆转、复制。
从分布空间看:从 向 扩展;
生物演化过程中经常出现此消彼长。
高级
复杂
陆地
海洋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________代,该时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时期被称为“________的时代”。(2)简要说明恐龙生活的时期生物进化的表现。(3)在白垩纪,发生了____________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____________的标志。(4)恐龙曾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有的恐龙为草食动物,有的恐龙为肉食动物。在65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答案:(1)中生;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爬行动物
(2)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爬行动物大量繁殖;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3)物种大灭绝;中生代结束
(4)陨星撞击说:陨星是来自于地球以外的小行星,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在地球表面会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地震,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
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破坏了地球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亡。
气候变化说:受板块运动等的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环境逐渐演变为寒冷干燥的环境,导致恐龙灭绝。(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