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班级:
教师:
年 月 日
2022学年第一学期(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五年级 年级 上 册 科学 学科 2022年 8 月 29日
一、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 “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 “计量时间”单元,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问题。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级人体呼吸与消化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牢固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使其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本册内容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与变化。为了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四个单元均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或自然现象开展研究,最终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及现象,呈现事物结构与功能、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统一。揭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随着孩子的成长,也经过了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孩子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1.整体学习状况: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己有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语数教学。 3.儿童心理分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本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第一单元“光” 科学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认识到有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而有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从而知道光源和非光源。 ●通过光的传播实验现象,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从一些生活现象中,了解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知道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通过观察激光笔射出的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和铅笔垂直、倾斜放入水中的变化,知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了解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通过光的反射实验,认识到光遇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知道生活中很多器具是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的。 ●通过研究潜望镜结构,知道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作的。 科学思维 ●以观察“黑暗中的苹果”实验为证据,说明没有光进入眼睛,我们看不到任何物体。 ●能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光遇到不同物体时所产生的不同现象;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分析、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通过实验、分析等方法,能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初步建立光与颜色的关系。 ●观察日常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能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并动手实验。 ●通过对潜望镜的解剖,分析光的反射路线,推测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探究实践 ●通过实验交流、分析,概括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在光照射不同物体的实验中,能推测光传播路径的变化,能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能用对比的方式观察激光笔照射烟雾的不同现象。 ●在观察活动中,能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根据光的折射现象,推测白光通过棱镜后的变化,能如实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现象;通过设计、制作和旋转彩色轮,推测色光混合后的变化,能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不断重复光的反射实验,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 ●通过制作潜望镜,使用并改进自己制作的潜望镜,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拟制作潜望镜,进一步理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态度责任 ●感知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通过对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分析,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在火柴、激光笔的使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 ●在观察、研讨等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互相交流,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 2.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地形图,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认识到地球是有结构的,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知道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认识到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知道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模拟风卷起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及阅读图片、文字等资料,认识到风的作用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知道风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缓慢进行的。 ●通过模拟实验和资料阅读,认识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以及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知道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认识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科学思维 ●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不同地形的特征,并预测不同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观察、比较地球结构模型,能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 ●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模型分析的方法,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通过对比岩石打磨前后的现象,能推测解释风蚀拱门的形成过程。 ●通过比较的方法,判断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通过回顾前几课的模拟实验现象及结论,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探究实践 ●观察地形特征,尝试用超轻黏土制作各种地形的模型。 ●通过了解地球内部构造,能制作一个实物模型模拟地球的结构。 ●运用观察、模拟实验、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证据,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运用观察、模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取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模拟风卷起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中,能观察和记录岩石打磨前后的现象,会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模拟实验,结合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了多种地形地貌;并能尝试对实验方法改进优化。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态度责任 ●通过对地形的逐步了解,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具有珍爱生命的情感。 ●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模拟实验、图片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分析,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能尊重事实,积极交流,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3.第三单元“计量时间” 科学观念 ●通过阅读资料、观察燃香实验,知道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来计时,且在一定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认识到有规律变化的事物可以用来计时。 ●通过滴漏实验,知道水位高低、孔径大小等因素会影响水流速度,认识到“同一装置中,控制水位不变,水流速度不变”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设计与制作水钟时,应用控制水流速度的方法,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通过对钟摆以及自制单摆一分钟内摆动次数的重复观测,知道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认识到人们基于摆的等时性原理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通过实验研究,认识到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无关,与摆绳长短有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反之则越慢,并应用于摆钟快慢的调节。 ●通过回顾对摆的认识,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理解摆绳长度越长,摆动越慢,反之则越快。 ●在总结和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中,认识到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比较数据等方法,发现有规律变化的事物是计时的本质。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判断水流速度与水位高低的关系。 ●基于水流速度的规律设计方案,阐明自己的创意;通过有说服力的论证,认同或质疑设计方案,并初步判断可行性和合理性;在改进中,应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改进措施。 ●基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获取的数据,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阐明单摆的运动规律。 ●通过获得的数据,归纳概括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和摆绳长短的关系,依据证据推理,找出规律。 ●在调整摆绳长度时,用比较的方法能预测摆的摆动快慢。 ●运用总结、比较、分析等方法,归纳出计时工具的计时原理。 探究实践 ●在实验中,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并对“蜡烛可以计时吗”这一问题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实验过程中,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水流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实践中,有初步构思、设计、实施、验证与改进的能力;设计时,运用画图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设计方案,并据图制作水钟;在测试与评估中判断水钟的准确程度,根据实际反馈改进水钟的设计与制作,并展示。 ●通过了解钟摆的构造,能制作一个简易单摆并探究摆的运动特点;在实验中能准确地重复观测摆在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 ●针对问题,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讨论改进方案,并实施方案。 ●在真实测量情境中,研究摆绳长度如何影响摆动快慢,能较快制作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 ●能通过表格的方式调查和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能在调查和交流中,知道不精准计时会给人类生活造成麻烦。 态度责任 ●在研究中,产生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并对计时工具的迭代更替过程充满好奇。 ●在观察古代水钟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体会到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在制作水钟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体会分工合作与和谐地开展探究实践的重要性;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工程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在研究单摆运动规律的过程中,能保持严谨观测的态度;通过制作、观测单摆,发展对计时工具研究的兴趣。 ●在探究过程中,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践探究中,养成细心观察、准确测量的习惯,能对新问题的研究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 ●在调查中,认识到人类设计不同计时工具来满足不同的用途和需求,以及科技的进步能造福人类。 4.第四单元“健康生活” 科学观念 ●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 ●通过身体运动和建模活动知道身体的运动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心脏的跳动的初步观察和建模模拟实验,知道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认识到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通过与同学的比较,了解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人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控制着人体不同的生命活动。大脑具有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认识到充足的睡眠、轻松愉悦的心情等有益于脑的健康。 ●通过多次体验“扔接沙包”游戏,能分析其影响因素,知道人体感受外部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是神经系统协助完成的,知道有效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并能以此应用于实际,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与他人交流与分享,知道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冲突、体育锻炼有助于减缓精神压力,体会到大脑管理人的情绪、意志、行为等,意识到人的情绪、意志、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通过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认识到科学合理的计划有助于形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科学思维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健康数据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通过模型建构的方法,能阐明在运动过程中,骨、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及人体运动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通过构建模型和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推测出心脏的“工作”方式,以及其跳动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 ●基于已有认知和活动体验,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描述脑的结构与功能。 ●通过分析“缩手反应”和“扔接沙包”的反应过程,能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并构建“感受刺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表达模型。 ●能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对周围人和事的观察,用分析和推理的方法,形成长期精神压力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大脑可以控制情绪的认识。 ●通过制订健康生活计划,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深入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不健康行为,并根据健康生活计划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 探究实践 ●能运用适合的方式搜集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 ●通过感知人体运动时的工作原理,能制作一个实物模型呈现出人体运动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通过对心脏有限的观察,感知心脏的工作方式,能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呈现出心脏的工作方式和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 ●通过观察模型、查阅资料等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体验活动推测大脑具有记忆功能。 ●在“扔接沙包”的体验活动中,能根据首轮经验和训练,改进自己“投”或“接”的方法,尝试提高命中率。 ●能通过与他人交流与分享,获得面对压力、冲突等情况时,合理控制、管理自我的方法。 ●在“制订健康生活计划”的体验活动中,能正确认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不健康行为,并分析自己的健康状况,确定要实现的健康目标。 态度责任 ●在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对设计和制作模型的活动感兴趣,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结果,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改进意图和方法。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与人体有相似的运动结构,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学会保护心脏健康的方法;愿意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猜想,并能听取他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想法。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后形成集体的观点。能持续产生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的兴趣。 ●通过体验与交流,认同减缓精神压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这一理念。 ●在交流与分享中,能认识到科学管理自我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能勇于面对自己日常生活中不良的情绪表现,并愿意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通过交流与研讨,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能把自己制订的计划付诸行动,并坚持不懈。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五、教学安排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 学 内 容
1 9.1-9.7 始业教育课 1.1有关光的思考
2 9.8-9.14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 9.15-9.21 1.4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5认识棱镜
4 9.22-9.28 1. 6光的反射现象 1.7制作一个潜望镜
5 9.29-10.5 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测验
6 10.6-10.12 2.1地球的表面 2.2地球的结构
7 10.13-10.19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8 10.20-10.26 2.5风的作用 2.6水的作用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9 10.27-11.2 期中复习 期中测验
10 11.3-11.9 3.1时间的流逝 3.2用水测量时间
11 11.10-11.16 3.3我们的水钟 3.4机械摆钟
12 11.17-11.23 3.5摆的快慢 3.6制作钟摆 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3 11.24-11.30 第三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测验
14 12.1-12.7 4.1我们的身体 4.2身体的运动
15 12.8-12.14 4.3心脏和血液 4.4身体的“总指挥”
16 12.15-12.21 4.5身体的“联络员” 4.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17 12.22-12.28 4. 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8 12.29-1.4 第四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测验
19 1.5-1.11 期末复习
20 1.12-1.18 期末测验
第一单元 光
⒈有关光的思考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一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配以简单的文字,对光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本单元研究的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
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本课教材的前两页用多幅图片展示了不同的光源以及跟光相关的物品或景物,既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又将问题聚焦到光源上。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教材给出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并给出“黑暗中观察苹果”的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光的作用。最后的拓展部分,教材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光的应用。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
教师备课
课 题 1.1《有关光的思考》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认识到有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而有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从而知道光源和非光源。 科学思维:以观察“黑暗中的苹果”实验为证据,说明没有光进入眼睛,我们看不到任何物体。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交流、分析,概括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态度责任:感知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认识到没有光,就不能看到物体。
教 学 准 备 教师准备:黑色箱子、苹果、有窗帘的教室、PPT课件、 学生活动手册。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聚焦 1.出示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图片后能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阳光、清晨、树林、雾气、生机盎然…… 2.揭示单元主题: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地球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光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光的相关问题。 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关于光,你都知道什么? 4.聚焦本节课研究主题:光是从哪里来的? 二、探索 1.用PPT展示各种与光有关的物体的图片(太阳、月球、星空、点燃的蜡烛、夜晚的灯、霓虹灯、萤火虫、反光镜、亮着的电灯、发光鱼等),布置学习任务:小组讨论,图片中显示的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简单说明理由。 2.小组研讨并分类(给出约5分钟的时间)。 3.汇报交流研讨的结果,从确定的光源中归纳出光源的特点,即自身能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针对有争议的分类结果继续进行研讨,明确正确的分类结果。 三、研讨 1.光源自身发光,所以我们可以看得见。那么,不发光的物体,我们是怎么看见的呢?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再将这些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2.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还能看见物体吗? 3.出示黑色盒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入盒子中。提问:如果将窗帘全部遮上,并且将教室的灯全部关掉,然后你把眼睛贴在盒子的孔上,再用一块黑布盖住你和箱子,不让一点光进到箱子里,你觉得你会看到盒子里的苹果吗? 4.填写活动手册: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5.调查全班同学的选项,统计不同选项的人数。 6.找三名不同选项的同学到前面体验,并揭示结果:如果没有光,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 四、拓展 1.引出夜视仪:实践证明,没有光,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在黑夜里,由于光线的不足,也会导致视线的模糊。人们为了保证在黑暗环境的中能够顺利看清东西,就发明了夜视仪。 2.出示夜视仪相关的图片。 3.生活中,还有什么设计是跟光相关呢?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有关光的思考
教 学 反 思
2.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2课,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对于成人是基本常识,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径,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第二部分——探索,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并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观察,解释“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列举出光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哪些特点,并加以比较。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有了简单初步的了解。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不够严谨,考虑问题不周全,因此,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去寻找证明自己假设的依据是本课的一大难题。本节课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教师备课
课 题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科学观念:通过光的传播实验现象,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科学思维:能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探究实践: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4.态度责任: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能够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难点: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教 学 准 备 教师准备:黑色幕布1块(宽度>学生身高)、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4个能直立的夹子,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聚焦 情境设计: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隔着黑色幕布对全班同学说话:“你们能听见我说话的声音吗?你们能看到我吗?” 教师提问:我们能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索 (一)你认为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 教师板书,梳理学生的猜想。 学生寻找推测的依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自然光条件下及种种生活现象中寻找更多的证据,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现象,以及我们在之前研究的光源的特点,都可以作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依据。 (二)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提问:我们对光传播路线有了自己的猜想,用什么方法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1.我们想证明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就需要设计实验,帮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4张矩形卡纸、4个能直立的夹子、手电筒。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设计这个实验。 3.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6页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明确实验思路和实验任务。 教师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操作如下: (1)在3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1厘米; (2)用夹子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 (3)每张卡纸之间间隔约15厘米,并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4)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5)关闭所有灯光,并合上窗帘,保证手电筒的光是唯一光源。 (6)观察并记录: ①把手电筒放在离你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直接穿过这些小孔,观察纸屏,并在活动手册表格图中标出光行进路线。(实验3次) ②把中间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再观察纸屏,并在活动手册表格图中标出光行进路线。(实验3次) 5.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需做3次; (2)手电筒的光不能照射同学的眼睛; (3)小组合作完成。 三、研讨 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你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2.你能利用光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 沿直线传播的
教 学 反 思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3课。本课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光能以直线传播方式一直传下去吗,从而引出课题。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虽然光沿直线传播,但不能一直传播下去。第二部分——探索,通过光照射不同透光度的材料和光照射烟雾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有的会完全阻碍,有的部分阻碍,有的没有阻碍。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实验和归纳发现,光不能穿过任何物体,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时,会遇到阻碍,从而补充对光的概念的认识。日食和月食现象是本节课的应用,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释这两种现象,深化了学生对光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光会沿直线一直传播下去吗?它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吗?遇到阻碍后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样的问题多数学生可能还没有考虑到,我们以此为契机作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教师备课
课 题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从一些生活现象中,了解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知道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光遇到不同物体时所产生的不同现象;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分析、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探究实践:在光照射不同物体的实验中,能推测光传播路径的变化,能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能用对比的方式观察激光笔照射烟雾的不同现象。 态度责任:通过对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分析,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在火柴、激光笔的使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在空气中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难点: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日食和月食。
教 学 准 备 为学生准备:手电筒、薄纸片、塑料杯、玻璃、科学书。 教师准备:水槽、线香、火柴、激光笔。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聚焦 回顾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光的传播方式是沿直线传播。但是光会一直传播下去吗?课件出示4幅图片,学生观察会发现,光不会一直传播下去,光会遇到阻碍。(引出课题: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二、探索 (一)光照射玻璃、纸、书的探索 1.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玻璃、杯子、纸、书,如何进行实验探索呢? 2.提出实验要求: (1)关闭屋子电灯,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为唯一光源。 (2)在手电筒前放一个杯子,保证可以看清楚杯子上的图案,将玻璃、纸、书依次放在手电筒前,对比观察三次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讨论:光照射玻璃、纸、书三种物品,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能够说明什么? 5.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二)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1.出示激光笔和水槽,观察激光笔照射到水槽中的现象。提问:如果在水槽中放入烟雾会影响激光笔的光束吗? 2.实验要求: (1)将线香放在水槽中,用火柴点燃。等到烟雾充满整个水槽时,用激光笔向水槽的水平方向照射,观察现象。 (2)对比两次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激光笔的光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建议此实验由老师演示。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看。 5.小组讨论,看到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6.学生汇报,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进行板书。 研讨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光不能穿过任何物体,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物体时,光会遇到阻碍,传不过去;当光照射到一个透明物体时,光会传过去;当光照射到一个半透明物体时,会有一部分光传过去。 2.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因为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板书设计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玻璃 通过 纸 部分通过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 书 不通过 光穿过烟雾 一条清晰的光柱
教 学 反 思
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4课。本课延续上一节课的内容,研究光的传播特点。本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者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这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材中,用一张图片引出本课的主题——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提出学习的核心问题——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第二部分:探索,前面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光的传播会改变方向,当光垂直地从空气照射进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第三个实验是在学生理解了光的折射原理的基础上,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三部分:研讨,把教材中三个实验需要解释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交流,获得结论。
【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学生经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知道了光能透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继续传播。而本课的内容是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这对学生来说,之前了解得不多。
在生活中,很多学生见过光的折射现象,例如,筷子放在水中“折”了。由于解释这一现象需要用到的专业词汇较多,因此有很多学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备课
课 题 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激光笔射出的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和铅笔垂直、倾斜放入水中的变化,知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科学思维: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探究实践:在观察活动中,能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态度责任:在观察、研讨等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互相交流,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难点: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规律。
教 学 准 备 为学生准备:实验盘、玻璃杯、激光笔、铅笔、鱼缸、金鱼、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装满水的玻璃杯、硬币、激光笔。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并聚焦核心探究主题 PPT出示图片,复习旧知识并引出新内容。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如果光遇到的物体是一个透明的物体,光能穿过物体继续传播。 教师:那么,这时光的传播路线是会发生改变吗?(板书课题) 学生基于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进行猜想。 二、探索 (一)激光笔射出的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 1.实验 教师:为了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让一束光射进水里,观察实验现象。 PPT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激光笔不要照到同学的皮肤及眼睛,防止出现伤害。 (2)实验完毕及时关掉激光笔,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2.提出问题: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了? 学生观察并回答:射入水中的光线看起来好像折了。 3.提出学习要求:同学们,把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用光的路线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绘制光的路线图。(教师板书光的路线图并指导学生) 4.学生汇报交流。 5.小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在接触面时发生了弯折。 (二)分组实验:观察铅笔放入水中的现象 1.教师:同学们猜一下,如果让光线垂直照射进水里,还会发生弯折了。如果我们用铅笔模拟光线,将铅笔垂直放入水里和倾斜放入水里,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出示实验要求: (1)将铅笔分别按照垂直放入水中和倾斜放入水中。 (2)每种情况做三次实验并进行观察。 (3)记录实验现象(用光的路线图记录)。 3.再次提醒:激光笔不能照射同学。 4.学生分组实验,组内交流并记录。 (三)实验:鱼缸中多出来一条鱼 教师PPT出示图片,在鱼缸中多出来一条鱼。 教师:在养鱼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鱼缸里放进一条鱼,有时候却能看到两条鱼。怎样才能看到两条鱼呢?请同学们自己变换角度尝试一下,并把看到了现象画下来。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三、研讨 1.问题: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引发全班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射入水中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是光在空气和水的接触面上发生了折射。空气和水是两种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2.问题:放入水中的铅笔有哪些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学生充分交流,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得出结论:如果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比如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光在两种介质的接触面上是要发生折射的,此时光传播的方向偏离了。如果是垂直入射,光线不会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光继续沿直线传播。 3.问题:怎样能看到两条鱼? 学生汇报:学生交流如何调整角度,使鱼缸里的鱼看起来是两条。 让学生自己尝试用解释光的折射原理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PPT出示光路图。 教师总结: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四、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渔民在水面上看到了水里的鱼,捞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到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实例,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能够发现更多关于光的折射的有趣现象。
板书设计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不会发生折射
教 学 反 思
5.认识棱镜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5课。教材在上一节课认识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现象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探索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是否也能发生折射。进一步对折射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借助三棱镜帮助学生认识太阳光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是否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认识三棱镜的特点,观察“白光”由空气射入三棱镜发生折射后出现不同颜色的光,初步认识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然后借助彩色轮实验装置把不同的“色光”混合成“白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第三部分研讨,组织学生基于实验现象提出自己对光的理解,指导学生由认识棱镜到思考白光的组成,经历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本课的学习为学生以后认识与理解更多光的现象,揭示光的折射、色散等奥秘提供了很好的“脚手架”。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雨后出现彩虹的现象并不陌生,对产生的原因非常好奇,但真正理解或是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却比较困难。通过上节课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学生已经知道光在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推测出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可能也会发生方向的改变。
对学生而言,光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他们可以借助三棱镜发现白光的色散现象,但仍然会对光的色彩之谜有很多困惑。
教师备课
课 题 1.5《认识棱镜》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了解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初步建立光与颜色的关系。 探究实践:针对问题,能设计白光通过棱镜的实验方案,如实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现象;通过设计、制作和旋转彩色轮,推测并描述色光混合后的变化。 态度责任: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白光可以折射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 难点:理解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
教 学 准 备 每个实验小组:三棱镜实验盒(包括三棱镜和支架)、白卡纸两张、圆规、剪刀、彩笔或蜡笔一盒、火柴一盒、细线一捆。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聚焦 出示彩虹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彩虹的样子和颜色,回忆一下经常在什么时候出现彩虹。今天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彩虹的奥秘,认识这个自然界最美丽而神奇的光的现象。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光在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偏折,光的路线发生了变化,这个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聚焦:光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里时,也会发生折射吗?请说出你的猜想。下面让我们借助玻璃三棱镜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探索 (一)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的变化 第一部分,认识三棱镜结构。 出示三棱镜,学生观察三棱镜的结构特点。三棱镜的结构特点:具有三条棱,截面是三角形,透明的玻璃体。 讲解:光学上把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透明物体叫做三棱镜。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现象。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营造一个较暗的实验环境。 2.教师指导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 (1)手拿三棱镜两端的三角形截面,或是带有支架的三棱镜实验套装,把三棱镜及支架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三棱镜。 (2)用手电筒的白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节三棱镜的角度让白光通过三棱镜。 (3)在另一侧竖立一张白纸作为屏幕,调整“纸屏”位置,收集三棱镜折射出的光,观察白纸上的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提示操作要领。 4.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结。 教师讲解或是学生阅读书中资料:白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棱镜后,发生了折射,并在“纸屏”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各种不同颜色的光。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 教师借助科普视频讲解彩虹形成的奥秘,雨后空气中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相当于我们实验中的三棱镜,当太阳光照到小水珠时发生了折射,就分散出不同颜色的光,于是便形成了美丽、奇特的彩虹。可见,雨后出现彩虹,与太阳光的组成以及空气中的小水珠有关,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出现不同颜色的光是一样的道理。 (二)制作一个彩色轮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与思考。 我们通过三棱镜对白光的折射,发现了白光可以分散出不同颜色的色光,那么色光是不是可以混合成白光呢? 通过制作一个彩色轮研究色光混合成白光的现象。 1.教师介绍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 陀螺法: (1)在硬的白纸板上画出一个直径约为5cm的圆,并剪下来; (2)在圆纸片上画出三个相同大小的扇形,夹角均为120度; (3)利用彩笔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 (4)圆纸片中间扎孔,穿入火柴棍固定,作为陀螺的中间轴。 旋转轮法: 1-3步骤与陀螺法相同,然后在圆心两侧分别扎两个小孔,穿入线绳。 2.学生制作并测试,让彩色轮快速旋转,观察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的变化。 3.教师提示,扎孔或用剪刀时要注意操作安全。 4.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结。 教师小结:当陀螺或旋转轮快速旋转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接近白色,这说明不同颜色的色光混合在一起后会变成白色光,但必须是等量的红、蓝、绿三色光才能混合成白光。 三、研讨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变成有规律的、不同颜色的色光组合——红、橙、黄、绿、蓝、靛、紫,所以三棱镜对光的作用是,让光发生折射,而且可以把白光分散出不同的色光。 2.彩色轮或是彩色陀螺,在快速旋转时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接近白色的颜色,这说明不同的颜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也证明了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定是等量的三原色光,即红、蓝、绿三种光才能混合成白光。
板书设计 认识棱镜
教 学 反 思
6.光的反射现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6课。本课内容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探究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会有怎样的变化,主要探讨光的反射现象。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观察光的镜面反射现象,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并通过光的反射实验,对反射光的位置做出预设,初步认识入射光与反射光的关系。教材重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进行归纳概括。通过重复实验,发现反射规律,让学生在不断挑战中产生兴趣。
【学生分析】
对于光的反射概念,学生不一定理解,但对于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是熟悉的,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是学生们经常玩的游戏。
教师备课
课 题 1.6《光的反射现象》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光的反射实验,认识到光遇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知道生活中很多器具是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的。 科学思维:观察日常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能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并动手实验。 探究实践:通过不断重复光的反射实验,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 态度责任: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光的反射实验,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 难点:归纳总结光的反射现象规律。
教 学 准 备 教师:课件、镜子、激光笔(光束手电筒)、屛等 小组:镜子、激光笔(光束手电筒)、屛、记录单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光有反射现象(预设4分钟) 1.演示:课件出示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的图片。 2.思考: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3.讨论:学生集体交流汇报。 3.小结:我们发现了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了回去,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反射。(板书课题) 二、探索和研讨:光的反射规律(预设30分钟) (一)光的反射规律 1.演示:出示实验材料,在不移动手电筒的情况下,你能使光源发出的光反射到屏上的吗? 2.尝试:学生表达想法并尝试活动。(提醒:不要用激光笔等强光源照射眼睛,也不要用眼睛不要直视激光笔及镜子中的强光) 3.思考:光是从哪里射进来,又从哪里反射出去?你能画出光的平面路线图吗? 4.示范:师生合作画出光的平面路线图(示范画平面镜符号,提醒光线是直线传播的,所以画光线要用直尺等)。 5.挑战:在不移动手电筒的情况下,你能利用镜子使光源发出的光反射到纸屏上的标记处吗?(屏上有多个标记处) 6.提示:教师课件演示介绍方法及注意事项。 (1)实验方法 ①调节平面镜,使激光笔发出的光线照光射到平面镜后反射到屏上的第一个标记处,做好记录。 ②再次调节平面镜,使光线反射到屏上的第二个标记处,以此类推。 ③反复实验,对比多组光的反射线路图,寻找发现。 (2)实验注意点 ①注意安全,不能用激光笔照射眼睛。 ②调整激光笔与屏的距离,以确保能在屏上清楚地看到一道光斑。 ③实验中要保持激光笔和屏的位置稳定。 7.探究:小组活动探究。 8.讨论: (1)入射光是直线传播吗?反射光是直线传播吗? (2)对比多组光的反射线路图,我们有什么发现? (3)在光线与镜面的交点处,画一条垂直镜面的虚线。我们有什么发现? (4)我们发现的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吗? 9.小结:光遇见镜子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入射光在镜面发生反射;入射光是直线传播,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光在反射过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照镜子 1.思考:我们照镜子时,能够用镜子能看见自己,这是什么原因? 2.讨论:学生发言,集体交流 3.小结:我们的身体和镜子等很多物体都能反射光。照在我们身体上一部分光线会被反射到镜子里,再通过镜子反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就看见了镜子中的自己了。 4.思考:我们是如何看见黑板上的字的? 5.小结: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三、拓展:更多的光的反射现象(4分钟) 1.思考:出示活动手册中医生额镜,车子后视镜等图片,画一画光在镜面上的反射路线。 2.研讨:学生展示,集体交流 3.拓展:生活中有其他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例子吗? 4.讨论:师生举例交流。 5.事例:月球离我们有多远,这是一个无法用尺子测量的难题。当美国宇航员于1969年和1971年登上月球时,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反射器)。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发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路线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现象 入射光是直线传播,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
教 学 反 思
7.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7课。潜望镜的制作,需要综合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用来考查学生对光的理解程度,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在学习上一节课《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研究潜望镜的基本工作原理。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游戏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潜望镜工作原理的兴趣。第二部分——探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潜望镜的内部构造。第三部分——制作,学生通过亲手设计制作,发现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第四部分——拓展,学会利用网络查找更多制作潜望镜的方法,并尝试制作一个能看到的潜望镜。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发现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还不多。本课以军事上常用的潜望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表达与交流,使学生了解潜望镜内部构造及作用,进一步认识到潜望镜在军事及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教师备课
课 题 1.7《制作一个潜望镜》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科学观念:通过研究潜望镜结构,知道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作的。 科学思维:通过画光的反射路线,知道光通过平面镜,通过设定的角度,反射到眼睛里,从而看到物体。 探究实践:通过制作潜望镜,使用并改进自己制作的潜望镜,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拟制作潜望镜,进一步理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态度责任: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理解光的反射原理。 难点:正确摆放平面镜,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 学 准 备 为学生准备:纸盒、平面镜、三角板、直尺、铅笔、剪刀、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制作好的简易潜望镜、课件、图片、班级记录表。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聚焦 教师可以从做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让学生藏在桌子下面,尝试通过平面镜看到黑板上面的字。 注意:每组两个平面镜,小组一人操作,其他人观察,说出两个平面镜镜面的关系和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用到了光的反射原理?然后出示潜水艇的图片。 潜水艇中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能通过潜望镜观察到潜水艇周围的环境呢?潜望镜有什么神奇的功能呢?它的内部构造又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潜望镜的奥秘,并亲自设计一个潜望镜。(引出课题:制作一个潜望镜) 二、探索 老师可将事先做好的潜望镜发给同学,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利用上节课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潜望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让学生操作潜望镜,通过潜望镜观察周围环境,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同学慢慢打开简易潜望镜,观察内部构造,并在纸上绘制简图。潜望镜的核心部件是潜望镜里有两块镜片,教师需要提示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块镜片是怎样放置的。 学生观察交流后总结得出:潜望镜有两片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度角放置。 教师总结: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度角的平面镜。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光照射下的物体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的光的传播路线。 潜望镜的应用有很多,被广泛用于军事上作为侦察仪器。它不光应用在水下,科学家们还发明了在陆地上应用的潜望镜,有战壕潜望镜、坦克潜望镜等。当然,还发明了应用于空中的飞机潜望镜。 三、制作 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纸盒、平面镜、三角板、直尺、铅笔、剪刀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望镜。 制作步骤如下: (1)在纸盒两个长边距离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 (2)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离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 (3)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 (4)用剪刀将4条斜线剪开。 (5)像图中那样,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6)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潜望镜的制作方法很多,用塑料管或空牛奶盒都能做。 四、拓展 课后可以继续完善制作的潜望镜,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还可以进行创新,制作功能更多的潜望镜。 课后研究专题: (1)利用网络查找更多的潜望镜制作方法,了解更多光学知识。 (2)设计一个能够看到多个方向的潜望镜。
板书设计 制作一个潜望镜 制作要点:1.两个平面镜 2.45度倾角 3.两个平面镜平行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