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9 10: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诗词曲鉴赏
暮江吟
[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在横线上写出该诗的作者。
2.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残阳:指被云遮住的太阳。
B.蓝慧: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C.可怜:可爱。
D.真珠:指珍珠。
3.这首诗描写的是( )
A.儿童在江边嬉戏的情景。
B.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
C.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D.诗人在江边观赏的日出的情景。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诗中的“铺”不能换成“照”,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贴着水面射过来。( )
(2)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夕照图,表现了色彩美。( )
(3)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月夜图。( )
二、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
[宋]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补全古诗内容。
6.诗中的“真面目”指___________。“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原句问答)。
7.诗人是从正面、___________ 、远处、_________ 、_________低处这几个角度观察庐山风景的。诗人观察得如此之细,依然没能认清庐山的真面目,这告诉我们:___________ (填序号)。
A.认识事物,仅仅从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C.对复杂事物,应从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三、课内阅读。
雪梅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8.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未肯降:_______________
(2)骚人:______________
(3)阁笔:____________
(4)评章:_______________
9.从“差、欠、逊、少”四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的空白处。
10.本诗后两句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写一段描述梅或雪的文字,把事物的特点描述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13.“________________”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14.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白居易 2.A 3.B 4. √ √ ×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诗句意思是的基础上理解字词。
这首诗的意思是: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A选项有误,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根据诗歌意思“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可知B选项正确。
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1)题目叙述正确。“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2)题目叙述正确。“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写出了色彩美。
(3)题目叙述错误。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的修辞手法,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儿”比作“弯弓”。九月初三,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月似弓”,进一步点出月初的秋夜。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5.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6. 庐山的全貌 只缘身在此山中 7. 侧面 近处 高处 B
【解析】5.本题考查诗词默写。
宋代苏轼《题西林壁》,全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
诗人站在不同角度,描绘了庐山千姿百态的景象。诗中的“真面目”指的是庐山的全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即诗中的“只缘身在此山中”。
7.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
结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知诗人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这几个角度观察庐山面貌得到了不同的观感。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故选B。
8. 不肯服输。 诗人。 放下笔。 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9.逊 10.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任何事物都不会存在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完”,无论多么十全十美的事物,都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11.冬天来了,下起了大雪。有一地像白云一样的雪铺在地上,白白的,漂亮极了!
【分析】8.本题考查的是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对于文言文诗词虚词,需要进行课内巩固,课外积累。
(1)梅雪争春未肯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未肯降: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骚人:诗人。
(3)骚人阁笔费评章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
(4)骚人阁笔费评章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9.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本句原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知填“逊”。
10.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把握。注意联系诗歌内容作答。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任何事物都不会存在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完”,无论多么十全十美的事物,都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1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题干要求写一段描述梅或雪的文字,还要把它们的特点写清楚,可从雪白的特点,梅花傲骨“凌寒独自开”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12.B 1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4.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5.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解析】12.《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13.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古诗的内容。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古诗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14.此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其中“畏”指畏惧,害怕。“缘”指因为。诗句解释为: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15.此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这首古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