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2 拿来主义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2 拿来主义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9 10:1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拿来主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鲁迅先生以一篇《拿来主义》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指引。但是多年来,不少国人  ,他们拒绝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盲目自信。如果中国文化不能  ,与国际接轨,中国势必重演清朝灭亡的悲剧。我国文化部门应适当开展外来文化宣传活动,促进外来文化引进。
(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国人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  。长此以往,我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式微,民族自信心必将减弱,还何谈“输出”中国文化?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采取活动,针对这一问题,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浓郁起来,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文化的“拿来”与“输出”与文化进步、世界交融、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平衡二者的关系,我们无法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我们要以  的胸怀,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帮助世界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B.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置之不顾 虚怀若谷
C.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不屑一顾 虚怀若谷
D.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置之不顾 海纳百川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可见,“拿来”外来文化非常重要
B.外国重视将文化“输出”到中国
C.“输出”中国文化比“拿来”外来文化更重要
D.“输出”中国文化,需要建立民族自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针对这一问题,使社会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浓郁起来
B.针对这一问题,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
C.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开展活动,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浓郁起来
D.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
4.从下面六句话中选三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    。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    。他所指出的“中国病症”,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常常去翻翻看看,    。
①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②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③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④一面觉得毛骨悚然,一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⑤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 ⑥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 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阅读《拿来主义》,完成5~7题。
5.联系全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鲁迅先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为下文论述“拿来主义”作铺垫。
B.本文批评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文化遗产继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C.本文运用举例论证,以小见大,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一个抽象深刻的道理。
D.本文语言犀利幽默,多用反语。鲁迅有时贬词褒用,如“丰富”“大度”;有时褒词贬用,如“吝啬”;有时还会把两个语义、风格不同的词搭配在一起,如“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6.“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7.请指出第⑧段和第⑨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大宅子”“鱼翅”“鸦片”“姨太太”在文中的含义。
论证方法:
“大宅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鸦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姨太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是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吧,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
鲁迅先生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他有关形象时,会出现某些倾向。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些倾向,不超过5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应该退出教材,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虽然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①______。 何况早期白话文和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了解一些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②______。
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否改成“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是不会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的,不会去分析《变形计》的。”请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2 拿来主义
1.A 2.D 3.B 4.A 5.A
6. 阐明拿来主义的含义,即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需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主动选择。承上启下,由“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过渡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7.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8. 评价人物形象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附着到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所处时代及思想、情感等对形象进行个人加工。
9. ①但不至于读不懂(不理解) ②不如多思考一下鲁迅的用意
10. 不能。①原句采用反问句式,语气更为强烈,更能够突出话题主旨。②原句用词精准,表达严谨,“拿什么”一词,强调“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和分析《变形计》,是需要教师讲解和学生意识到揣摩隐喻的重要性”,而并非“不会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