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配套练习(现代文部分)
(一)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自己说是中山人。一说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家庭世代因儒学而出名。刘禹锡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登第,得中博学宏辞科,他善于写古文章。后入朝为监察御史。一向和韦执谊友善。
贞元末年,当时王叔文被太子宠幸,很多年轻人努力跟进,大多依附他。
王叔文本是唐顺宗李诵做太子时的侍读,由于口才了得,在一群陪太子读书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李诵也就是顺宗,即位后,王叔文很快就被任命为宰相,他锐意改革,并援引了一批年轻才俊作为羽翼。
刘禹锡本来是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僚,这个杜佑就是后来大诗人杜牧的祖父,编写过皇皇巨著《通典》。杜佑学富五车,为帝国元老,却对刘禹锡十分看重,由于他的推重引荐,刘禹锡很快当上了专门用来培养年轻干部的监察御史,由此认识了王叔文。
刘禹锡特别受到王叔文的赏识和奖励,把他当成能当宰相的人物来看待。太子继承皇位,因久病不能处理政事,朝廷中的大事和秘策多由王叔文提出。延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到宫中商议,刘禹锡所提出的观点多被采纳。刘禹锡被授为屯田员外郎,掌管度支、盐铁案的收入支出,兼任崇陵使判官。
刘禹锡因为很有些依仗威权行事,因此多有官员被伤害。柳宗元平时不喜欢武元衡,当时武元衡是御史中丞,从御史中丞下又做太子右庶子;侍御史窦群弹劾刘禹锡挟邪乱政,窦群当天就被罢官;韩皋凭着自己出身显贵,不肯亲近王叔文等,被排斥做湖南观察使。凡是官职有所进退,都看爱怒的轻重来决定,京城的人们不敢指他的名,路上都不敢用眼睛看他们,称他们“二王、刘柳”。
宪宗皇帝即位,王叔文等人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未到连州,又被排斥做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宰相想任用他为南方的郎官。刘禹锡自朗州被召到京,游玄都观看花,当时刘禹锡写了《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中有讥讽忿恨之意,执政的人不喜欢,又被贬出为播州刺史。
诏书已下,御史中丞裴度替他奏请说:“播州地方极远,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刘禹锡有母亲八十多岁,不能前去,那么母亲将和儿子成为永诀,我担心这伤害陛下提倡的孝理之风,请求屈法,把他稍稍内调。”宪宗说:“做为儿子,每事都应该谨慎,不给父母留下忧愁。象刘禹锡所犯的罪,更应该比他人重,你怎敢可以为他来说话呢?”裴度不敢回答。
过了一会儿,宪宗皇帝改变脸色说:“我所说的,是指责那做儿子的事,然而终不想伤害他的母亲的心。”于是改调为连州刺史,又量移夔州做刺史。
刘禹锡感慨天下的学校荒废,曾经向宰相上书说:“议者说天下读书人缺少,却不知道培养人材的道理,不是天不生人材,而是被湮没不张扬的缘故呀!这就如不耕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可以吗?
可是当时没有人用刘禹锡的主张。 太和二年,刘禹锡由和州刺史征召入朝做主客郎,他再次游游玄都观,想起往事,感慨不已,作了一首《游玄都》诗,诗如下:“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人们对刘禹锡的这两首诗赞赏他的才能,而轻薄他的行为。
太和中,裴度在中书省,想让他知制诰,执政闻他的《诗序》,很是不高兴,裴度举荐他做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裴度罢去宰相,刘禹锡任分司东都闲职。最后因恃才偏心,不能够久在朝中。六月,被贬出为苏州刺史。因治政最好,被赐金紫服。后移调汝州、同州,升为太子宾客,又分司东都。
刘禹锡才高却屡遭废除,加上年龄越来越老,又孤独卧病,常用诗文自乐自安。刘禹锡一向擅长做诗,晚年尤精。和白居易友好,常常相互和诗酬答。白居易尝云:“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若妙与神,则吾岂敢?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直谓神妙矣。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持,岂止两家子弟秘藏而已!”
会昌年间,刘禹锡为加检校礼部尚书。死时,年龄七十二岁,赠封户部尚书。
刘禹锡,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和白居易和诗酬唱也很多,被并称为“刘白”。他的诗沉着稳练,格律精当,通俗自然,诗风清新;他的讽谕诗寄寓深刻、辛辣有力。有作品集《刘梦得文集》
问题:
刘禹锡参加的是由_______、_________主导的“永贞改革”。
游玄都观的两首诗
(1)第一首主要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首主要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评价: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5.白居易称刘禹锡“诗豪”,请你简要分析一下原因。
(二)读懂苏刘
苏刘,苏东坡和刘禹锡是也
有人说,读懂了苏东坡和刘禹锡,才能笑看人生的诸多失意与苦难。
苏东坡一生遭遇的劫太多,半生颠沛流离,尝遍人间疾苦。他却始终微笑向前,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刘禹锡曾是少年才子,位极人臣,却一朝被贬,整整23年,都辗转在贬谪的路上。可当你翻开他的诗文,去细看他的一生,就会发现他的笔下,字字句句流露的只有乐观与开朗。
一个是唐朝“诗豪”,一个是北宋“词圣”。
在满目疮痍的日子里,他们总能从中挑出快乐,在心中保持一份淡然。
这样的风姿,正如王安石所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关于心境
苏东坡说: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受牵连者达数十人。其中,有一个人叫王巩,是苏轼的好友,被流放到偏僻荒芜的宾州。他的歌伎寓娘毅然随行,始终对王巩不离不弃。后来,王巩北归,苏轼为他接风洗尘,席间问寓娘:“岭南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寓娘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深受触动,挥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而这句流传千年的词,也成为苏轼一生心境的写照。
同样遭逢逆境的还有刘禹锡,他几番被贬。52岁,垂垂老矣时,还被贬到了和州。正所谓,拔毛的凤凰不如鸡。刘禹锡一到任,就被下属几次三番刁难,削减用度。生活条件很艰苦,刘禹锡却满不在乎,自我宽慰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人生路上,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我们没有选择,亦无从躲避。
但至少,我们可以调整心态,以强者的姿态去修补生命的裂缝。若跌落谷底,就擦干眼泪,挣扎向上;若不被命运垂青,就善待自己。把每次逆境当作一场修行,在人生的风雨中,一边磨砺,一边成长。
关于聚散
苏东坡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刘禹锡说: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人世间的聚散,向来如此。乐观如苏轼,在一个中秋月圆之夜,也只能望月兴叹。本来苏轼被调任密州,虽说是贬职,但能离弟弟苏辙更近,心里也算稍稍有些安慰。可由于种种原因,两兄弟还是没能团聚。期盼已久的相聚,又成了心底的一个梦。于是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将这份遗憾化为祝愿,留给了后世的每一个人。
关于思念的味道,刘禹锡也深有体会。公元805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和“二王八司马事件”获罪,一同被贬。十年后,两人应召回京。好不容易相聚了几天,等来的又是被贬的旨意。
分别之时,两人都红了眼眶,刘禹锡勉励柳宗元说:你我一在柳州,一在连州,虽然有些距离,但这几座山,又怎能阻挡住我们的思念之情。却没想到,此一别,竟成了两人的永诀。
从此,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作家黄于洋在《路过》中写道:“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留人。”
我们这一生,会和无数人相遇,也会和无数人错过。但这过程中,失去谁,留下谁,不到最后时刻,谁也无从知晓。人来人往,人聚人散,皆是缘分使然。
我们能做的,便是聚散随缘,坦然地去面对世间的离别。相守时多珍惜,离别后常惦记,就是对感情最好的致敬。
关于苦难
苏东坡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刘禹锡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迟子建说:“生活不是上帝的诗篇,而是凡人的欢笑和眼泪。”
苏轼初到黄州的时候,由于被贬官,没有俸禄,只能靠耕种黄州东郊的荒地自给。自此,苏轼就有了另一个名字:东坡。第二年,有朋友来东郊看望苏轼,说沙湖的土壤肥沃,邀请苏轼一同去看看。
然而天公不作美,去的途中就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唯独苏轼在那里闲庭信步,不以为意,高呼:“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公元826年,刘禹锡也终于结束了自己的贬谪生涯,被调回洛阳。途经扬州时,他遇到了白居易。白居易看到好友从以前的意气风发,变成了如今的满脸沧桑,便深知他的外放生活是何等艰辛,不禁为他抱不平。刘禹锡却相当达观,历经几十载浮沉,反倒越活越精神。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里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够苦。”
不同的是,有的人一经历风霜,便如同风中的麦子,一吹就倒;
有的人历经一世凄苦,却总能乐天安命,活得平静从容。
这其中的差别,便在于你是否懂得用一颗豁达的心,去慢慢填平生活的苦难与疮痍。正如有句话所说:“黑夜前行,不妨抬头看满天繁星;风雨如晦,那就享受一蓑烟雨任平生。”
关于衰老
苏东坡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刘禹锡说: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
衰老,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话题。
作家刘白羽曾说:一个人可以衰老,可以病死,那是自然法则,人们并不畏惧,但人绝不能在肉体还活着的时候而灵魂却已经枯死。
苏轼近40岁的时候,由于政治上不得意,自请外任密州知州。那个时候的他,早已过了热血的年纪,再加上生活的连番打击,众人都以为他会就此沉沦。但他却没有一丝衰颓之气,即使两鬓已经微微斑白,仍旧豪迈地表示自己想要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而在刘禹锡的一生里,仅被贬谪的时间,就长达二十三年之久。
二十三年,足够一个稚子长大成人,也足够一个人在最美好的年华老去。对于刘禹锡来说,生命里最好的时光早已过去。面对未来,他却 固执且乐观地认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志。
塞缪尔·厄尔曼说:“岁月让人衰老,但如果失去激情,灵魂也会苍老。”
有的人在20岁就老了,有的人80岁还依然年轻。苏东坡和刘禹锡就是后者,到了白发横生的年纪,依然鲜活如初,不改少年心性。
所以,不要被年龄吓倒,不要被迟暮禁锢。只要心不老,你就永远年轻。
关于人生
苏东坡说: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其一》
苏轼这一生,大起大落,飘零半生,饱受折磨。年少扬名,春风得意,却一朝跌落谷底,长久地被打压。从此,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流放的路上。然而,他却把苦难炼作“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从容,把挫折化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潇洒旷达。
他用一生的时间,让忧患的生活在凡尘开出了花。
无独有偶,刘禹锡的前半生也是风光无限,33岁那年却急转直下。不仅丢了官,一家老小也要跟着他四处辗转。就在大家以为他会一蹶不振的时候,他却站在瑟瑟秋风里,放声高歌,大赞秋日的祥和。此时,在他眼里,什么人生失意,什么顺流逆流,统统不复存在。
人生一世,我们活得就是一份豁达,一种姿态。这份恣意,才真正叫人痛快淋漓。
有人曾问:何为人生?经历必须经历的,烦恼必须烦恼的,走过必须走过的,体验必须体验的,就是一生。
生活本就是万般滋味,难与易都得走,冷与暖都得受。一个在岁月中活得通达的人,自然懂得平衡个中酸甜和苦楚。
以更从容豁达的心态,过好每一个当下,不负每一寸时光。
苏轼去世前一个月,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他的心中,那几段被贬谪的时光,竟成了他晚年最美好的回忆。而刘禹锡,虽命途多舛,却乐观得不可救药,从未屈服于命运。
都说苦难把岁月拉长,然而在苏轼和刘禹锡充满不幸与坎坷的一生里,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却是一个人骨子里的乐观与坚强。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人生为何不如意,只因不懂刘禹锡。
愿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向上的精神力量,不惧苦难,不失快乐,度过一段无悔的人生。 (来自网络,有删改)
问题:
解释文中词语的意思:
满目疮痍:
闲庭信步: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尽量用文中词语):
(1)对待心境, 苏轼是____________刘禹锡是___________;
(2)对待聚散,苏轼是__________刘禹锡是_______________;
(3)对待苦难,苏轼是__________刘禹锡是______________;
(4)对待衰老,苏轼是__________刘禹锡是______________;
(5)对待衰老,苏轼是__________刘禹锡是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4.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主要采用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请你举例说明运用这种方法论证的好处。
6.相比起来,你更喜欢苏轼还是刘禹锡?
参考答案(一)
1.刘禹锡 柳宗元 2.(1)对当时的朝廷新贵(“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2) 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3.直谓神妙矣。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持,岂止两家子弟秘藏而已!4.插叙(叙述方式有:顺叙 倒叙 插叙 分叙)作用:内容上,交代王叔文的来历和“永贞革新”的背景,以及刘禹锡受重用的原因;结构上,由于使用插叙,使文章既能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又能缩减篇幅,结构紧凑。5.一是诗才出众,而是诗风清新,气势雄浑,意境开阔,令人读来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二个方面大意对即可)(参看欧阳修“文忠”的解释:勤于为文,文章盖世;忠于朝廷勤于政事,因此有此谥号。)
(二)
1(1)满目疮痍:比喻他们多次被谪贬的人生
(2)闲庭信步:空闲时在庭院里悠闲随意散步,文中比喻苏轼用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风雨”(人生的苦难)
2.(1)心安 / 满不在乎、自我宽慰
(2)将这份遗憾化为祝愿 / 勉励、思念
(3) 闲庭信步,不以为意 / 相当达观,越活越精
(4) 没有一丝衰颓之气、依旧豪迈 / 固执且乐观
(5)从容、潇洒旷达 / 豁达、痛快淋漓。
3.从五个方面将苏刘两人的心态对比,更好突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情怀,珍惜人生豁达积极乐观,启示我们要像他们一样不惧苦难,不失快乐,度过一段无悔的人生。
4.读懂了苏东坡和刘禹锡,才能笑看人生的诸多失意与苦难。
5.如最后部分引用苏轼去世前一个月写诗《自题金山画像》,好处是再次用苏轼自己的诗来证明苏轼和刘禹锡都是一样的从容豁达,使论证具体用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文章中心更为突出;(结构上)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6.(这是主观题,能结合两人的特点,自圆其说即可)
如苏轼:才华横溢,众多诗文令人赏心悦目;豁达乐观,令人叹服。
如刘禹锡:豪气干云,历经磨难而不减雄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