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 《郑人买履》
韩非子《韩非子》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即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思想家荀卿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
积累词语
履:鞋子。 欲:想要。 置:放。 自度其足: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度: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至之市:等到赶到集市时。至:到,等到。之:到……去。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反:同“返”,返回。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讲述故事 1、这个郑国人为什么最后没能买上鞋子?他犯了什么错误? 明确: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 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思想僵化,不知道随机应变。
2、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合作交流 吕不韦:战国末年秦国宰相,他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了《吕氏春秋》这部著作。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这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 作者简介积累词语、句子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契:用刀子雕刻。 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坠:掉下去。 从:依照,按照。 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 是:指示代词,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特殊句式: 反问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省略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
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自主学习《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郑人买履》的寓意及现实意义 1、解释划线的字。
(1)置之其坐???????????????(2)?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 说出下列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而置于其坐。
(4)是吾剑之所从坠。
1.(1)量好的尺寸;到……去;履
(2)他的;那,那个,指示代词
2.(1)没有行走;不可以,不能
(2)相信自己的脚;相信自己
(3) 坐同“座”,座位,名词;动词,坐下。
(4)?这,这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动词。课堂检测说出两则寓言的寓意。
不顾实际,只信教条的人可笑。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办不成事的。 学了本课这两则寓言后,你认为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寓言故事大多简短,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寓言故事大多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