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课文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刘和珍君的交往和对“三一八”惨案烈士遇难情形的描述,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卑劣无耻的流言,赞颂了烈士们的崇高精神,并以无比沉痛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和尊敬,严肃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义,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为了忘却的记念》 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生平及遇难情况的回忆,高度赞扬了烈士们善良、执着、坚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作者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无限尊敬之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表达了作者化悲痛为力量、与黑暗势力不懈斗争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包身工》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干的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工作。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他们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失去了人身自由。作者夏衍以纪实的文字预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意义。
《荷花淀》 小说写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全篇共描写了四个场面:“月夜织席”“夫妻话别”“中途遇险”“荷塘歼敌”。小说涉及战争,但只是把人民英勇抗击日寇的战争作为背景,而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小说表现了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
《小二黑结婚(节选)》 小说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在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得到民主政权的支持,斗败了封建势力,获得了胜利的故事。小说不仅热情讴歌了自由恋爱的胜利,更歌颂了农民进步的新思想战胜了愚昧、落后、迷信的封建旧思想,歌颂了农民反对封建势力的胜利,热情地赞颂了解放区新建立的民主政权。
《党费》 小说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北上抗日为背景,描写了处于白色恐怖下的闽粤赣边区女共产党员黄新为筹集党费和掩护联络员而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形象地表现了在革命危难时刻,苏区人民对党的热爱和忠诚,热情歌颂了共产党员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6
课程目标 学法指导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厘清全文思路。
记念刘和珍君
课前 自主学习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作品。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
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的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47人,伤199人,这次事件被称为“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当时鲁迅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黑暗的反动统治,他无比愤慨,对于爱国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知识链接
杂 文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它介于“论说”和“文学”之间,其特点是:现实性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语言犀利,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人们称它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又称其为“匕首”“投枪”。杂文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的杂感、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基础梳理]
字音识记
(1)追悼( ) (2)徘徊( )
(3)寥落( ) (4)菲薄( )
(5)洗涤( ) (6)踌躇( )
(7)黯然( ) (8)桀骜( )
(9)噩耗( ) (10)喋血( )
(11)尸骸( ) (12)屠戮( )
(13)浸渍( ) (14)绯红( )
(15)殒身不恤( )
dào
pái huái
liáo
fěi
dí
chóu chú
àn
jié ào
è
dié
hái
lù
zì
fēi
yǔn xù
蔼
霭
悼
淖
抵
诋
砥
词语积累
(1)有始无终: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2)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
(3)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4)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5)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词语辨析
(1)熟练 干练
①他的确是一个精明________的人才。
②经过几年的具体实践,他已经是个技术________的老工。
【答案】①干练 ②熟练
【解析】“干练”与“熟练”都是形容词,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干练:指又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才能”。熟练:指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得纯熟”。
(2)徘徊 徜徉
①我________在人间天堂香格里拉的红草地旁。
②我相信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有着不安的灵魂们在________,他们背负着自己的痛苦和悲伤。
【答案】①徜徉 ②徘徊
【解析】“徘徊”与“徜徉”都有“慢慢走”的意思。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徜徉没有“走来走去”的意思。
课堂 思考探究
[整体感知]
结构图解
主旨探微
本文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了走狗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行径,高度赞颂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
[任务探究]
任务一 理解
1.在第二部分,作者两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两个“必要”有何深意?
【答案】①第一个“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奉上作者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②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记住这笔血债,不要忘记。两次“必要”,突出了写作缘由。
2.文章追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答案】①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疾恶如仇、勇于斗争的青年。②坦然面对偏安——坚毅乐观的青年。③虑及母校前途——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事业心的青年。④欣然去请愿而被害——勇敢无畏的青年。
任务二 赏析
3.联系语境,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并写出句子的深层意蕴。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答案】“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愤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勇往直前、奋斗、献身。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案】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者对于将来的影响的角度来高度评价其牺牲的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满感奋之情。
任务三 探究
4.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因为请愿而被反动当局杀害,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是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做学问,还是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答案】观点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专心读书、埋头做学问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至于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这都不是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像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就不应该上街游行,而应该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做学问。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无谓的牺牲,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做贡献。
观点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光死读书是不够的,而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就是说,青年学生对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应该关心。为国家献一份微薄之力是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爱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