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下册课件第三单元8《中国建筑的特征》(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下册课件第三单元8《中国建筑的特征》(共5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9 14:5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我
国建筑的特征。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3、通过中西建筑的比较,领略我国建
筑的独特之美。
教学目标
北京故宫
罗马斗兽场
天 安 门
悉尼歌剧院
王家大院
埃菲尔铁塔
苏州园林
梁思成
【梁思成简介】
家庭
著作
本人
课文内容
郎才女貌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公子,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色才女。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
林徽因还是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的女主角:林徽因出众的才貌令万种风情的徐志摩诗兴大作, 浪漫诗人徐志摩对她痴狂,并开中国现代离婚之先河;一个是和梁思成这个名字并置在一起的婚恋正剧,建筑学家丈夫视她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另外,还是一个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场,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返回
返回
《林徽因传》里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是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堂,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但因梁启超病重而于1928年回国。回国后,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72年因病逝世。
康乃尔大学
哈佛大学
清华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返回
解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一、字词积累
墁地
màn
额枋
fāng
檩条
l n
戗兽
qiàng
接榫
s n
穹窿
qióng lóng
水榭
xiè
坨墩
tuó
如翚斯飞
huī
切削(xiāo) 门槛(k n )
削减(xuē ) 栏槛(jiàn )
问题探讨:1.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特征的?
朗读全文 整体感知
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引论: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二、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14-19)
四、结语:建筑传统发扬光大(20)
九大特征
1 个别建筑物
2 平面布置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4 斗拱
5 举折、举架
6 屋顶
7 颜色
8 构件
9 建筑材料
风格、手法
总体
特征
3 结构方法
概述中国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的特征
(分布 历史)
台基 屋身 屋顶
左右均齐对称
木材
减少剪力
多层 上短下长 逐渐加高
瓦面弯曲 四角翘起
朱红
交接部分大半外露
有色琉璃瓦 雕刻
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
屋子一角
屋脊
筒瓦、戗兽、脊吻
脊吻和戗兽
屋角
彩绘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形象,让读者易于接受。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通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第15段中,用“大文章”“文章”“小品”分别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用“大文章”比喻宏达壮观的建筑,用“文章”比喻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文章19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
本标采用了三种说明方法:打比方,如“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举例说明和作比较说明,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样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就运用了这两种说明方法。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论文;作者梁思成是当代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文章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具体介绍了:
【总结回顾全文】
民族建筑之间“可译性”问题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体系的影响
作者在探讨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有何突破?
在这篇小论文中,作者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讨“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文化观。
返回
拓展延伸 中西建筑比较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和自然环境认识的差别,社会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精神层次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北京城宫殿
群体组合,严整规则的构图和皇权至上的主导思想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 ,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北京天坛
中国园林
所体现的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的观念。自然式建筑特点与“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境界。
颐和园(皇家园林)
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属于自然式,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苏州园林(私家园林)
江南民居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
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布达拉官
非对称自由聚合布局。建筑的整体统一感及与环境的谐调。对建筑高度的夸大与神秘、攫人的艺术感染力。
布达拉官
希腊帕特农神庙
埃及金字塔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特点及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精神
巴黎圣母院
罗马圣彼得教堂
集中式平面和穹窿屋顶。单纯、简明的造型逻辑和昂扬、健康、饱满的气质。文艺复兴兴盛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印度泰姬陵
中西建筑特征对比
对抗
明快
半圆半方 不固定数量
砖石结构
数量不定
圆或尖
倾向自由发展
西方建筑
和谐
凝重
长方形固定数量
木结构
数量固定
四面平稳
左右中轴对称
中国建筑
风格
色彩
门口
结构
柱子
屋顶
平面布置
特征
类别
你能不能举出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 抓住其建筑特征,写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