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活动二:科研之路
导入新课
屠呦呦出生时,父亲随口吟出诗经里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诗句预言一般,不仅吟出了女儿的名字,也为女儿一生的事业埋下了伏笔。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颁奖词
疟疾
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恶性疟死亡率极高。疟疾是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与艾滋病、结核病并列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
遇到的困难 解决办法
对2 000种中草药进行筛选,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试验后进展甚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文献,将提取方式改为低温提取,
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
新药临床试验很难开展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离提纯抗疟有效成分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四川找到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
压制药片效果不让人满意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蒿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
青蒿提取物的抗疟实验结果很
难重复,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实验人员做志愿者,以确认青蒿提取
物对人体安全,海南临床治疗结果有效
确立熔点,发现青蒿素
北方的青蒿,青蒿素含量低
改为胶囊的方式,保证了效果
作者的团队在发现青蒿素及到药物的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其中对科学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有哪些。请简要填写下面的表格。
青蒿素的发展历程
从分子到药物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性
超越青蒿素
普及和传播
理 由:数字背后反映出研究工作的繁复,揭示了青蒿素研究工作的艰难。
结合文本概括青蒿素的发展历程,并从文中找出每个阶段中你认为能够表现其艰难
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并加以说明。
关键词:2000种中草药、640种具有抗疟效应的成分、200种中药、380余种成分。
发现——提取——传播——超越
全文结构图:
在自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全文的基础上,请给青蒿素下一个定义。
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其分子式为C15H22O5。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1971年发现。
青蒿素是对于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青蒿素是一种 由我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在汲取中医智慧的基础上、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采用低温方式提取、熔点在156-157℃、分子式为C15H22O5、具有抗疟疾疗效的无色针状晶体。
我从1955年开始中草药的研究。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那些弥足珍贵的日子里,我对中草药的好奇心转换成强烈的动力,特别是在研究所安排我脱产全时学习中国传统医学那两年半的时间里。
充满对中医药领域的热爱
分析人物品质特征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
谦虚
永不止步
虚怀若谷
分析人物品质特征
1959年至1962年,我脱产参加中医培训,这些课程是专门为具有西医背景的专业人士所设计的。这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中国传统医学的丰富宝藏,并领悟关于人性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精妙思想。
对学习充满热情
分析人物品质特征
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我们调查了2000种中草药,确定了640个可能具有抗疟效应的成分。从200种中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成分用于老鼠模型测试其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周密严谨
一丝不苟
分析人物品质特征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很难对新药进行临床试验。为了帮助疟疾病人,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个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安全无毒。我们随后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
排除万难
勇于献身
分析人物品质特征
由于化学稳定性的考量,有机化学家们起初不认为双氢青蒿素,一类青蒿素的衍生物,是好的药物。然而,我们在评价青蒿素的时候,发现双氢青蒿素较青蒿素更加稳定,而且十倍有效。更重要的是,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重复犯病率小很多。
对自己医学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坚持
分析人物品质特征
青蒿素是中国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其他植物化学的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青蒿素的历程相对短暂。但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
对中医医学价值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分析人物品质特征
疟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非洲民众尊称其为“东方神药”。青蒿素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在没有特效药之前,疟疾几乎无法医治。屠呦呦可谓泽被后世、大爱无疆。
(1 )思想境界:世界胸怀、大爱无疆、勇于献身、
虚怀若谷
(2) 情感态度:热爱科学、酷爱钻研、兴趣浓厚、
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百折不挠
(3) 科学品质:想象丰富、天真好奇、勇于探索、
勤奋刻苦、周密严谨
为“科学家精神品质关键词”,拟写解说词。
世界胸怀——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肯携起手来,他们便可用其成果建造一座美丽的桥,那时科学家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
天真好奇——好奇心与生俱来,是科学研究的源动力,科学家只有像孩子一样向前走,天体宇宙、微观世界等才能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周密严谨——从“0”出发,走向正无穷,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往往不是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而是严谨、周到的“步步为营”。
撰写对联,弘扬屠呦呦的科研精神。
鸣鹿呦呦,春风又发青蒿叶;
啼莺恰恰,橘井常流泉水香。
为国人争气名传百代,
替中药扬威功在千秋。
慧女钻研中国素,
青蒿沐浴太阳红。
呦呦鹿鸣为萃青蒿素,
款款心动决胜疟原虫。
葛洪《神仙传·苏仙公传》记载:苏耽由于德行出众,在汉文帝的时受天命为天仙。苏耽在超脱凡俗时告知母亲:“明年天下将流行瘟疫,咱们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瘟疫。患瘟疫的人,给他井水一升,橘叶一枚,服下就能治愈。”后来果然瘟疫肆虐,前来求取井水、橘叶的人络绎不绝,都被治愈了。于是医学史上就有了“橘井泉香”的典故。)
橘
井
泉
香
三国时有位医生叫董奉,与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他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棵,轻病患者每人种一棵。几年后,杏树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被称为“董仙杏林”。每逢杏熟,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董奉又用换来的稻谷救济贫民百姓。因此,后世常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医德高尚。)
杏
林
春
暖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着一个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遂买了酒肉,恭敬地拜见老翁。后来,费长房随老翁进入葫芦十余日学得方术,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普济众生。
悬
壶
济
世
据史书记载,这句话是宋代名儒范仲淹所言。相传范仲淹去祠堂求签,当问签得知自己不可以做宰相时,便又求一签,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当人们问及缘由,他回答说既然当不成宰相普济万民,可以当良医为人民消除痛苦、利泽苍生。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这就是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
由来,范仲淹及当时的名儒
的选择使中医药的地位得以
提高,是因为中医药治病救人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相似性。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