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9 14:5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2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
阶段特征:
政治: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战火连绵,政局动荡
经济: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
文化: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民族关系: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概况
特征: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分裂、战局动荡
一、三国与西晋
1、东汉灭亡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2、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卷入西晋内战
魏:220年,曹丕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蜀:刘备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主要的少数民族:匈奴、羯、羌、氐、鲜卑即五胡
二、东晋与南朝
1、政权更替
(1)东晋时期: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4、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东晋王朝在立国的过程中,琅琊王氏贡献最大。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2)南朝时期: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
(1)原因: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战乱较少,政局相对稳定;晋室南移,东晋南朝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表现
农业: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
江南的开发
(2)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2、前秦: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于淝水
十六国
北魏统一北方
北朝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
大一统
3、北魏
(1)建立: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措施: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④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4.北朝
(1)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2)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3)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十六国
北魏统一北方
北朝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
大一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内涵: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
总结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卷入西晋内战,匈奴灭西晋,晋室南迁;推动北方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和民族交融的表现
推动因素:民族迁徙;长期的战乱与冲突;统治者的汉化改革(如孝文帝改革等);民间的友好交往等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
北方局部统一;民族交融;江南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表现:东汉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江南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制度,各族频繁接触;北魏的统一和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阅读右边《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该图反映出
A.士族势力膨胀直接导致西晋灭亡
B.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开始向内地迁徙
C.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趋势增强
D.拉开了边疆少数民族武装割据的序幕
2、观察下图数据的变化,对这一变化起直接推动作用的是
A.北民大量南迁
B.江南士族专权
C.民族交往交融
D.政权更迭频繁
C
A
3、金兆梓《新编高中本国史》载:五胡入主中原后,“逐渐濡染华之文化”“直至鲜卑拓跋魏之孝文帝起,以华夏之礼教,改革其国俗,于是北方各族始在鲜卑统一局面之下而彻底汉化”。作者意在说明:
A.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B.政权更迭激化了阶级矛盾
C.不同民族间文化优势互补
D.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4、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玉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
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
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
C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