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两宋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一轮复习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两宋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一轮复习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9 15:0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北宋后期,内忧外患,国力日衰。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南渡,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四、偏安半壁、日暮途穷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南宋与金
战争 起因
过程
结果
女真南下
靖康之变
赵构称帝
金兵变弱
宋军转强
岳飞抗金
绍兴和议
淮水、散关划界
对金称臣“岁贡”
后“世为侄国”
1.偏安媾和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继续南北对峙局面
2.宋金对峙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绍兴和议
(北宋——辽)
“岁币”
(北宋——西夏)
(南宋——金)
“岁赐”
“岁贡”
钱物:
银10万两,绢20万匹
银7万两,绢15万匹
,茶叶3万斤
银25万两,绢25万匹
称呼:
“兄弟”
“君臣”
“臣君”→“侄叔”
【课堂总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先内后外
加强集权
加强地方控制
行政、财政、军政
四司互监、州官相制
分散机构事权: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崇文抑武方针:文治科举、以文驭武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边防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财政——三冗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内容:富国强兵、国家管制(财、民、军)
得失:得-增加收入;失-扰民、党争
偏安半壁
赵构称帝
宋金和战
守内虚外、崇文抑武君臣昏暗、穷途末路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赵普
赵光义
赵匡胤
两宋时期,蹴鞠作为市民娱乐的“百戏之首”风靡一时,辽夏金元亦有传播。
宋朝的新的娱乐场所——瓦子(瓦肆)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
项目 成就 意义
耕作制度
农作物
边疆地区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
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促进人口增长。
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户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棉花在内地种植开始于宋朝,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
辽宋夏金元时期,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概况 对中国的影响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2.宋元手工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②元朝烧出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北宋时煤的开采和使用日益普遍。
燃料的改进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毕昇活字印刷术发明。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钧窑 月白釉碗
官窑 穿戴瓶
汝窑 天蓝釉长颈镶金瓶
定窑 孩儿枕
 哥窑海棠式花盆
宋朝五大名窑
乾隆 “瓷母”
各种釉彩大瓶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宋与辽夏金政权间,官方榷场和民间贸易贸易活跃。
2.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进一步推动了商业发展
北宋的交子与南宋的会子
元代中统元宝交钞
宋、元海上交通示意图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3.外贸税收成宋元的重要财源,海外贸易繁荣,以纺织品、瓷器为主。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商业活动繁荣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北宋娱乐场所——瓦子
◎元大都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西市
东市
坊:居民居住区
对比唐宋两朝的都城结构分析区别,理解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业打破时空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材料2:《东京梦华录》记载,
宋代“瓦舍勾栏”十分之多,
仅汴京就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有的甚至“可容数千人”。
材料1: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
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剑桥插图中国史》
城市商业
功能增强
市的经营时间
不受限制
打破市坊制度
商业娱乐活动丰富
史料研读
阅读材料,思考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周至唐代城市中的市 宋代城市中的市
时间
地点
管理
城市职能
有时间的控制
凡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设市;在城中有特定位置
分散于街巷
市令或市长管理
官府监控减弱
主要是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经济职能加强
宋代前后城市商业的变化
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草市)
市场扩大
贸易增长
城市发展
边境市场(榷场、与少数民族贸易)
基层市场:市坊制度被打破,早市、夜市繁荣
海外市场:非常繁荣(外贸港口P62)
货币发行量增多,出现纸币(交子)
商业税、海外贸易税成为重要财源
东京、临安、大都等商业兴盛,城市的
商业功能增强
城市的商业娱乐活动丰富
知识归纳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问题: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出现的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1:不同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情况
长安
变化: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三、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
中又为东南根抵(根基、基础)。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宋史》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表现和规律
朝代 表现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江南地区初步得到开发 ①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②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元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①重开大运河:截弯取直,缩短航程 ②开辟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三、经济重心南移
【课堂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哪些影响?
南北文化差距扩大,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1.对城市发展: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 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游牧民族南迁, 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中原人口南下,和南方少数民族不断交融,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1:宋代科举更为完善。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基本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材料2:“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
四、社会的变化
取士不问家世、更加强调公平
婚姻不问阀阅、门第观念淡化
变化领域 宋朝以前 宋朝以后
门第观念 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流行,婚姻讲究“门当户对”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人身关系 人身束缚较强 契约关系,人身束缚减少;编户齐民,社会趋于平等
土地买卖 买卖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 土地买卖官府干预减少,国家控制相对松弛
四、社会的变化
4.经济发展推动宋朝社会变化
变化一:科举考试南北分卷
宋朝实行科举考试,总共录取了进士9630人,其中北方诸路录取了466人,占比4.8%南方诸路共录取9164人,占比95.2%,其中两浙等东南诸路有7358人录取为进士,占比73%。数字的悬殊对比可看出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的优势(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地区),针对这种情况,宋哲中之后,科举考试便开始南北分卷了。
变化二:门第观念淡化——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变化三: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趋向自由
变化四:国家对社会管控相对松弛——“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变化五: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城市中娱乐活动众多
变化六:民族融合趋势更加明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