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习题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习题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9 20:1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目录
01
能力提升
02
难题突破
03
史料研读
能力提升
1. 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不用说是世界经济的萧条……打开这种困境的基本政策不外乎是向海外发展。”材料中的“向海外发展”是指( )
A. 对外扩张 B. 经济侵略
C. 技术输出 D. 海外移民
A
2. 题2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九一八事变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 伪满洲国建立 表明了日本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C 一二·九运动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东北的阴谋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题2表
3.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 )
A. 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 借助时事鼓动变革
C. 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 激励民众共御外侮
D
4. 伪满报刊《盛京时报》曾刊登文章《(北)平学生散布传单反对实行自治》,记述了“九日上午十时许,市内各大学男女学生五百人,在居仁堂散布反对华北自治之传单并拟要求何应钦会面”的情况。这一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五四运动 B. 柳条湖事件
C. 护国战争 D. 一二·九运动
D
5.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同地主阶级、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阶级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共产党( )
A. 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路
B. 团结各方力量除军阀
C. 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D. 动员全国力量反“围剿”
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后,1935年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句话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希望团结全国力量抗日救亡,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所反映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6.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6年12月26日《大公报》称:“全国民众听到这个喜讯,都欢喜得几乎要发疯了。昨天晚间,全国自都市至城关,自成人至儿童,都热烈庆祝,欢声彻夜,这种情形,真是揭开了历史的新页。”这说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A. 符合全体中华儿女的利益
B.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标志着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 增强了民众对建立民主政府的信心
A
7.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中共中央对国民党政府的政策不断调整。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最后到“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共中央对国民党政府的政策不断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共两党实力的差距 B. 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C. 民众抗日意识的觉醒 D. 两党决策者的努力
B
难题突破
8. 1931年9月18日,日本陆军总部收到关东军的一封紧急电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在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对该电报分析正确的是( )
A. 是真实可信的第一手史料
B. 说明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偶然性
C. 中日军队均要对冲突负责
D. 掩盖了日本侵华的实质和目的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而日本的这封电报试图掩盖日本侵华的实质和目的,D选项符合题意;该电报是日本企图掩盖真相的手段,并非真实可信的第一手史料,排除A选项;九一八事变发生是日本蓄谋已久、刻意制造的,并非偶然,排除B、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9. 题9表为不同报刊对西安事变的报道。据此可知( )
报刊 标题内容
《大公报》 张学良竟率部叛变,蒋委员长被留西安
《西北文化报》 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
《东京日日新闻》 中央、张学良正面冲突,张学良最后的劝告,交涉断绝,中央武力讨伐迈进
D
题9表
A. 张、杨“兵谏”得到全国认可
B. 日本的报道更为可信
C. 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D. 报道叙述受立场影响
10.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依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 国共两党停止对立走向合作
B.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C. 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A
史料研读
11. 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生凡至洋货铺、药房暨各街道,均立讲演,语词激昂并有痛哭流泪者。是日天气炎热,诸生沿途讲演,汗流浃背,毫无倦容,直至五时许,始游毕归校。
——《申报》(1919年5月21日)
材料二 本校准首都妇女慰劳将士会函闻: 以东北义勇军陷此冰天雪地,誓死抗战,爱国热忱,至堪钦敬;凡我国民,均应实力援助,藉壮军威。特决议赶制棉背心棉套裤等御寒衣物,运赴前方,并据本校调查学生人数,以便分配制造等。本校常复函照办,计领到棉背心棉套裤材料共两千套,即日平均分配在校学生,由全体女教师督促星夜赶制成功,为我爱国健儿服用云。
——《南京女中校刊》(1933年)
材料三 在北平学生英勇斗争的影响下,抗日救亡的烈火在全国各地熊熊燃烧起来……青年学生冲破国民党政府高压政策,响亮喊出了“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这个运动使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陈娆《一二·九运动与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1)材料一可用于研究哪一历史事件?(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性质。(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中学生赶制寒衣的历史背景。(4分)→侧重考查时空观念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年学生在北平进行的抗日宣传所起到的作用。(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