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前三单元复习试题(八)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鸡多用两只腿跑动,即使能飞起来的也只能飞很短的距离。当它逃不脱追者时,就把头钻进草堆里,自以为安然无恙了。
B.红树林深处,简直就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C.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更优秀。
D.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宋濂求学的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
B.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
C.西湖风光美不胜收,那里是中外游客旅游的好去处。
D.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市水质量的明显增加,全市上下居民治水的信心更加果断了。
B.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
C.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首次在琥珀中发现了雏鸟标本。
D.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会展中心。
4.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写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荫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④②③① C.④③①② D.③①④②
5.【写对联,宣传家乡】
有同学拟写了描绘千岛湖风光的上联“晴好一湖照明镜”,与它对仗可作下联的一项是( )
A.雨奇千岛洗青螺 B.松排山岭万重翠 C.一轮红日染朝霞 D.碧波千顷浮翠岛
二、基础知识综合
6.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1)画线句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
(2)语段中加点的词中全是名词的一项是( )
A.田野 出嫁 妇人 金黄 B.果实 时候 人们 庄稼
C.动情 铃铛 出门 太阳 D.甚至 静谧 成熟 种子
三、综合性学习
7.学校预备举办“旧书出售”活动,操场上搭设旧书摊,每个书摊都搭设了一间“小屋”,你和小轩承包了一间,有以下几项任务请你们完成。
(1)请你给你们的小书屋取名,并说出取这个名字的原因。
书屋名: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
(2)现在学校要求每个书屋都要悬挂一幅对联,小轩想好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小屋现大情
你的下联:____________。
(3)你们的书摊上有一些旧书,请你从下列几本书中选择一本为同学们作简单介绍。
《红星照耀中国》 《昆虫记》 《朝花夕拾》
_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阅读
【甲】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丙】
孤①始举孝廉②,年少,自以本非岩穴③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④,平心选举,违迕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①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②孝廉: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③岩穴:这里指名士隐居之处。④除残去秽:指去除残暴的官吏、污浊的政治和愚昧的习俗。⑤违迕:触犯,得罪。
8.【甲】诗的作者曹操,【乙】文的作者_______(人名),他们都是_______时期的人。
9.解释文中加点词。
东临碣石
遂许先帝以驱驰
10.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
11.对【丙】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曹操希望担任郡守的远大志向和作为。
B.写出了曹操担任郡守之后,希望能有所作为。
C.写出了曹操希望担任郡守之后能够有所作为。
D.写出了曹操希望凭借郡守的权力而闻名天下。
12.下列对以上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描写了山岛的高峻与大海的广阔的特点。
B.【乙】文写出了作者的身世和21年的痛苦经历。
C.【丙】文通过叙述往昔的作为,表达了悔恨之情。
D.【甲】诗最后两句与这首诗歌内容没有任何关系。
13.【甲】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向,这在【丙】文_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句子也有所体现:【乙】文中“先帝”是指________________,作者追叙往事,意在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2018年8月4日《人民日报》)
14.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
15.删去第④段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16.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17.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划线句子。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
18.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⑦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⑧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⑨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⑩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9.文童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①______
第三盏 女同学 ②______
20.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1.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于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22.文章以“灯红如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六、作文
23.作文。
题目:家有__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写完整;②不少于6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C
4.D
5.A
6.(1) 比喻 拟人
(2)B
7.(1) 示例:博雅书屋 博雅:博采众长,知书达雅。希望同学们获得知识,获得收获,提升素质。
(2)示例:小书含大知
(3)示例:《红星照耀中国》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故事,采访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红军的军事策略,回顾了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在书中,埃德加·斯诺忠实地记述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全面地展现了中国革命者的风采,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红星照耀中国》书中作者斯诺以外国记者的身份通过“白区”历尽千难万险进入“红区”开始了他的采访,采访的人物许许多多,对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周恩来和徐特立的采访记录格外细致,从对当地的农民、工人,红军战士,还有“红小鬼”一系列的采访中,通过他们的讲述、行动、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斯诺以一名记者的名义向外界(包括中国国民党)宣传真正的红军状况,使外界消除对中国共产党、红军的不实之词。
8. 诸葛亮 三国 9.到达;奔走效劳 10.在这乱世中苟且保全了性命活了下来。 11.C 12.A 13. 统一国家 建功立业 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刘备 报先帝忠陛下
14.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③点明本文的行文线索。④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 15.“漫天”表示风沙范围的广泛,“席卷”展现风势的恢宏,突出了故乡的风强劲有力的特点。若删除,不能表现出故乡的风沙个性十足、生猛异常(汪洋恣肆、气势恢宏)的特点。(意近即可) 16.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故乡风大,引出下文写故乡的治理。
内容上:为下文写故乡经过治理发生巨变作铺垫。(抓住关键词“铺垫”即可) 17.示例一:(表达方式)景物描写。本句描写了波光泛动、绿荫倒映的小凌河河水,反映出故乡的人们通过对风沙的治理,环境发生了惊人的转变,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意近即可)
示例二:(表现手法)对比。“过去的一切”即第⑦段记忆中小凌河河水的“干涸”“咆哮”的景象,与现在小凌河河水的“平静”、“安谧”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意近即可)
示例三:(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泛动”“倒映”和“平静”“安谧”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小凌河的美景图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意近即可) 18.(1)主旨:作者通过“风”这一特有的元素,展现出故乡的变化,歌颂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巨大成就。(2)“时代精神”要点:①改革开放带来福祉;②绿水青山就是(胜过)金山银山;③绿色环境带来幸福生活;④建设美好家园。(抓住任意一点,语意连贯,言之有理即可)
19. 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等。 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20.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1.(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
(2)“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22.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23.范文
家有“黄牛”老父
“……老哥动作麻利点啊,时间不早了,该出发了。”几个男子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起身揉了揉朦胧的睡眼,向窗外望去——天还没亮呢。
我知道,他们又来叫父亲随他们一起到镇上卖青蚕豆了。今年风调雨顺,夏季上市的青蚕豆喜获丰收,我家也不例外。这几天,外省的许多客商到我们镇上来收购青蚕豆。家家户户都忙着摘豆卖豆,因为青蚕豆的价钱要比干豆高出很多。
窗外的院子里,父亲弯着腰,正用绳子捆着昨天摘来的两包青蚕豆。我分明感觉到,父亲瘦弱的身躯在清晨的风中瑟缩着。不一会儿,父亲挑起两包豆,吃力地迈开步子,慢慢地,慢慢地,从我的视线里消失,走进黎明的晨光中。
昨天晚上,有位姐姐到我家说,她弟弟明天要到集市上去,如果愿意乘他的车,每人3元,一包豆也是3元。父亲算了算,我家的两包豆再加上他就得花9元钱……父亲拒绝了。
这些年,尽管粮食年年丰收,可父亲很节俭,总舍不得花钱。他要支撑起这个家,要供我和哥哥上学。他从不乱花一分钱,现在,乘一次车要花9元钱,他怎么可能肯呢?他只能一再辛苦自己,用单薄的肩膀去挑起几十公斤的担子。
中午,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从10里外的集市回来。见了我,他笑着说:“今天卖了个好价钱,有140多块哩!够你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了吧?”说着,他径直走向橱柜,添了一碗冷饭,夹了点冷菜,坐在门槛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看着父亲的样子,我的眼睛湿润了。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父亲宛如我们家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每天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里来,雨里去,无怨无悔地劳作在田间地头,整天还乐呵呵的。父亲额上的皱纹一道道加深了,眼中布满了血丝,银发也长了出来。岁月的犁铧,使他的身躯越来越佝偻、沧桑。
今年,我们家蚕豆大获丰收,父亲心中充满了喜悦,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点评】
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法,以蚕豆丰收为背景,生动地记叙了父亲卖豆前后的故事,刻画了父亲生活节俭、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乐观坚毅的“老黄牛”形象,讴歌了伟大的父爱。文章语言朴素,情感真挚,颇具感染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