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9 20:3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
----席慕容
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1.了解词在形式上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走向,熟读成诵。
3.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诗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本课目标
文体知识:词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
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下阕或下片;小序:是交待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词的流派有两种:豪放派和婉约派。
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李煜 柳永
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苏轼 辛弃疾 陆游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走近作者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他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著有《东坡全集》。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水调歌头》这首词写于丙辰中秋,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阙( ) 琼( )
似( ) 阁( )
绮( ) 婵( )
què
qióng



chán
字词注音
一、初读,读准吸引和节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再读,理解词意:
回答下面二个问题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1)词前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写作缘由。
领起全篇,引起下文,点明主旨。
(2)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片:(写景)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
(借明月自喻孤高)
下片:(抒情)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用圆月衬托别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3、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上阕:高亢激昂——浪漫幽默——通达豪放
下阕:幽深绵长——通透豁达——热烈奔放
情感内涵:
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
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三读,领悟情感剖析
4、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上下阙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
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惊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有近乎幽默的别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烈,情感也转达为通达、豪放;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那么,美好的祝愿就不能太“贪”。“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5、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词充满形象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议论和抒情,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结构梳理
水调歌头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情景交融
理起盎然
下阕
抒情
上阕
写景
这句诗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
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
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
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恐:写出了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说明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四读,品味欣赏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暗含了词人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6、炼字: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7、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词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像月亮有圆有缺一样,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以求全。)此句蕴含哲理,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自古皆然,表现了词人由心有郁结转变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情怀。说明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的哲理。(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要有豁达的胸襟。)
词句赏析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和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或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上阕: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
下阕: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
情感内涵:
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
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情感剖析
拓展提升.1、(2022河师大附中 九年级期中改编)这首词, 历来被认为是中 秋词里最好的一首,你认为 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2分)
.①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
②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
③情怀乐观而旷达。
④虚实结合,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
⑤语言如行云流水。(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不同之处:本词表现出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月夜忆舍弟》则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一点1分,共2分)
2、比较提升拓思维(同意象)(2022 省实验一模改编)本词和下面诗歌表达的情感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在于均借月的意象表达了对手足的思念之情,请你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2分)
达标测试
一、理解性默写:
1、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2“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 ”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下阙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二、选择题: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片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2.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3.吟啸:吟诗、长啸。
4.芒鞋:草鞋。
5.烟雨:烟波风雨。
6.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7.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这就是“也无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全词表现出词人对人生风雨的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