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30 06:1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其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另《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资料助读]
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732),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733)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736),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二十六年(738),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打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知识链接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燕歌”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燕歌行”多写燕赵边地征戍之事,也常表现思妇征人的相思之情。
这首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牺牲、受到极大的痛苦,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塞战事,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在于讽刺不恤战士的将领,对浴血苦战的战士寄予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写出了战士为国御敌之辛劳,主题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整体感知]
任务一 理解
1.诗人把“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起来,有何表达作用?
【答案】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再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变紧张。
[任务探究]
任务二 赏析
2.请简要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
【答案】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讽刺意味十足;也有力地揭露了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任务三 探究
3.有人认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不同意。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无所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更哪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唯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不得不使人深思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这是深化主题不可缺少的一段描写。
[文白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