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9 22:1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程标准: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时空坐标
法制
进程
精神
文明
1949
共同纲领
1954
五四宪法
1966
1976
造文革破坏
1980
五讲
四美
三热爱
1990
爱国
主义
教育
1997
依法
治国
八二
宪法
2001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
《公民道德建
设实施纲要》
2004
2010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
体系
20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修正案
2020
民法典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20世纪50年代法治建设的地位、成就和影响
(1)地位:
(2)成就: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3)影响
 ①确立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②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初创时期
(2)新中国法制建设初创时期的成就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件
②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
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确立了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临时宪法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
(1)性质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重创时期
思考社会主义法治在文革时期的教训
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驾护航
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改革开放后法治建设的目的、成就和影响
(1)目的:
(2)成就
①法制建设方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1982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
(3)影响: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治建设的背景、成就和影响
(1)背景:
(2)成就:
①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③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④到2010年,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影响
①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
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教材P56思考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一字之改。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广义“法制”: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国家有法律和制度。
“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是相对于“人治”。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法制(广义);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实行“法治”。
1.“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更完整、更全面
3.法制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
4.二者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4、中共十八大以来法制建设的成就
(1)宪法: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2)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3)治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司法: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5)依法治国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6)回应民生关切: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颁布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
(7)宪法修正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入国家根本大法
(8)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年多年以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教材56页
系统性
民生性
继承性
时代性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特点
1、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这些法律和法令的颁布(  )
A.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 B.照搬了苏联立法模式
C.立足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  )
A.始终贯彻依法治国方针 B.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C.民主政治有了法律保障 D.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 D.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
A
B
D
【跟踪练】
D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1)背景:
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雷锋: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掏粪工人时传祥: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
焦裕禄: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
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孟泰:钢铁战线的老英雄
李四光:用科学知识回报祖国的地质学家
华罗庚:最迷糊的店铺伙计、最优秀的数学家
思考点:下面这些建国初期的“明星”身上折射出怎样的精神和风尚?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奉献与牺牲精神、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精神
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
红旗渠竣工
成昆铁路勘探
新中国电影
(2)成就:
(1)道德风尚:健康向上。
(2)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3)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3)意义:
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②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①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90年代开展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
③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⑤2006年,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⑥中共十八大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改革开放之后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历程
(1)背景:
(2)历程
教材P58思考点:
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意义
(1)内容
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意义
①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批全国道德模范
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5、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实事求是 B.崇尚节俭 C.无私奉献 D.勇于创新
6、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在中国法律体系中(  )
A.独具开创性意义B.起到引领性作用 C.属于根本性大法 D.居于基础性地位
D
A
C
【跟踪练】
学习拓展:
查找宪法,结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我国“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理解。
宪法结构的调整,更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具体表现在:
一是充分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
二是有利于动员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三是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实行民主集中制,保证国家统一组织各项事业;
四是切实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法律是最重要的制度形式,也是制度的最高形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人民对包括法治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形势的日益复杂,我们要健全保障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上。
本课总结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创:20世纪50年代
重创:“文化大革命”时期
重建:改革开放后
完善:20世纪90年代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