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专题突破
专题解读
知识梳理
素养提升
“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衔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制度”这一手棋牵动着治国理政全局,制度创新不仅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更成为一个基础工程。无论是分封制、郡县制还是科举制的确立,都是统治者为了巩固中央的统治。本专题涉及的知识点中,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和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秦始皇设御史大夫行使监察职能,汉武帝设刺史督察地方,这些内容是易错和高频考点,需加以注意。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2)禅让制的表现: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世袭制是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社会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世袭制对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世袭制从夏朝开始,到清朝才结束,延续了近四千年。
3.西周分封制:
(1)分封的对象:①有血缘关系的宗亲(如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封于鲁国);②功臣(如吕尚即姜子牙封于齐国);③前朝贵族(纣王兄长微子启)。
(2)内容:周王把土地、平民、奴隶分封给诸侯,诸侯管理当地事务,权力采取嫡长子世袭继承制。诸侯需要服从周王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和服从周王调兵。
(3)作用: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华夏文化不断向周边扩散,推动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1)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于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指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2.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3)发展:汉武帝的大一统。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①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②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开始: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项目 秦朝的巩固统一措施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政 治 上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大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派遣刺史监督百官
项目 秦朝的巩固统一措施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经 济 上 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建驰道 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文 化 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隶书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主要学习五经
项目 秦朝的巩固统一措施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思 想 上 为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军 事 上 ①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②派兵统一东南、岭南,兴修灵渠 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张骞通西域
项目 秦朝的巩固统一措施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争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武帝时,实现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三、地方行政制度
时期 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 分封制
春秋战国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秦 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
西汉初年 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 “推恩令”,“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
两汉 设置西域都护
一、单项选择题
( )1.《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这反映了
A.从世袭制到分封制的转变 B.从禅让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C.从禅让制到分封制的转变 D.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
D
( )2.宜侯矢铜簋,铸有铭文,主要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其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这可以直接佐证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分封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C.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亲属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A
( )3.下图是某个朝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B.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C.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D.强化了皇权
答案:A
( )4.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
A.周王实行分封制 B.秦国的商鞅变法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北魏孝文帝改革
B
( )5.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对100件秦封泥进行了定级,其中“右丞相印”“廷尉之印”“四川太守”“少府”“西盐”等5件为国家一级文物。从这些文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A.秦朝在全国统一文字 B.秦朝法律制度的严明
C.秦朝在全国统一货币 D.秦朝各级官职的设立
D
( )6.在我国古代政治中,皇权、贵族、官僚是影响政治局势的三种力量,皇权更希望与官僚,而不是与贵族相结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度
C
( )7.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其观点意在说明
A.秦朝确定了中国的版图
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
C.中央集权体制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
C
( )8.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B
( )9.汉文帝先后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体现了汉初实行的政策是
A.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B.强化军权,维护统一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民族团结,安定边疆
A
A.北击匈奴
B.实施“推恩令”
C.罢黜百家
D.统铸五铢钱
( )10.汉武帝解决下图反映问题的措施是
B
A.实行“推恩令”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盐铁专卖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 )11.下表是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的。表中现象最可能与汉武帝的哪一措施有关
C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C.汉武帝首创殿试
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名
( )12.张老师在讲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下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B
( )13.从公元前175年到公元前115年,西汉政府先后发行过四铢钱、三铢钱、赤仄五铢钱等,发行方式也从“允许民间私铸”到“不准私铸”再到“中央垄断”。这反映该时期
A.铸造技术不断进步
B.货币发行量不断加大
C.封国问题威胁中央
D.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
D
( )14.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除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外,其余或免职,或畏罪自杀,或下狱处死。朝臣对丞相一职,避之唯恐不及。这反映了当时
A.政治局势恶化
B.丞相素质低下
C.王国问题突出
D.君主权力强化
D
( )15.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西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尊崇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社会变革缓慢进行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C
二、非选择题
16.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室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回避)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材料四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在政治上推行的制度。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3分)
制度:分封制。(1分)
积极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实施的哪一次变法?根据材料二指出商君是怎样推行变法的。(3分)
变法:商鞅变法。(1分)做法: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2分)
(3)材料三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请依据材料指出这种制度的作用。(3分)
制度:郡县制。(1分)作用: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有利于国家的巩固与统一。(2分)
(4)根据材料四,说出西汉王朝推行什么政策来解决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政策的影响。
(3分)
政策:“推恩令”。(1分)
影响:逐步减少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巩固了西汉政权。(2分)
17.秦始皇、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他们对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他们的历史功绩。(15分)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毛色纯一的驷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四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还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五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在该制度中,皇权有何特点?(2分)
名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分)
特点: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1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汉初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4分)
问题: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1分)
原因:秦的残暴统治和连年征战,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分)
措施:①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②重视农业生产;③“以德化民”;④提倡节俭;等等。(一点一分,任答两点得2分)
(3)材料三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应对的?(3分)
问题:封国实力强大,威胁到了中央政权。(2分)
应对:颁布“推恩令”。(1分)
(4)材料四中“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而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的作用如何?(3分)
政策:盐铁专卖。(1分)
作用: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2分)
(5)根据材料五,指出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3分)
评价: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1分)
评价历史人物:①根据一分为二的辩证法;②客观、公正;③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等。
(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8.“分而治之”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分封诸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
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中“分封诸王”的制度名称是什么?(2分)
名称:分封制。(2分)
(2)阅读以上材料,从“分封诸王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观点: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也带来了弊端。(2分)
论述:一方面,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作为交换,诸侯王也有保护国君、
结论:综上所述,分封制的实行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但后期诸侯王国势力壮大,也威胁了周王朝的统治。(2分)
交纳贡赋等义务。因此,分封制使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3分)另一方面,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