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9 22:1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背面文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汉语拼音、蒙文、藏文、维文、壮文
◎第五套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文字篇
◎第四套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人物篇
一角:高山族和满族 两角:朝鲜族和土家族 五角:苗族和壮族
一元:侗族和瑶族 两元:维吾尔族和彝族 五元:藏族和回族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目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课程标准:
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立足国情: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形成: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特点: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
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1、背景
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一体格局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现实原因: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在旧西藏,95%以上的 藏族人民是世代人身依附于官家、贵族和寺庙的农奴。旧西藏通行了几百 年的《十三法典》、《十六法典》把人分成三等九级,明文规定属于“下 等下级人”的铁匠、屠夫、妇女,其“命价”为“草绳一根”,并用包括 “挖眼、刖足、割舌、砍手、推崖、溺死”等残酷的刑法来维持这种三等 九级的封建农奴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劳动群众当然毫无人权可言。新中国建立之后,少数民族地区先后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旧制度。 在西藏,百万农奴挣脱了锁链,不再被作为农奴主个人财产加以买卖、转 让、交换、抵债,不再遭受挖眼、刖足、割舌、砍手等野蛮刑罚,人不再 被分为三等九级。民主改革使世代受压迫的少数民族人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人格尊严,争得了基本人权,第一次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表现:
政治上——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经济文化上——发展落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党的探索: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材料:
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秦汉实行郡县制,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设“属邦”,实行不同于内地郡县制的管理模式。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府,凡设羁縻州、府的地区,都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或贵族担任世袭都督、刺史,明显带有自治性质。元明清三代在一些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封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统治属民。清朝还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王公制度,在新疆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在景颇族地区实行“山官制度”等,切实巩固了边疆统一。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4)历史经验:
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一些有益经验。
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一些有益经验。
(4)历史经验: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立足国情: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现实原因: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党的探索:
1941年
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7年
中共中央在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49年
1954年
《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2. 政策与法律依据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
1945年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五个省级自治区:
▲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3、实践:
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
1947.内蒙古自治区
195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65.西藏自治区
1958.广西壮族自治区
①1947.5.内蒙古自治区;
②1955.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③1958.3.广西壮族自治区;
④1958.10.宁夏回族自治区;
⑤1965.9西藏自治区。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3、实践:
①1947.5.内蒙古自治区;
②1955.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③1958.3.广西壮族自治区;
④1958.10.宁夏回族自治区;
⑤1965.9西藏自治区。
(2)非省级自治机构:
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五个省级自治区:
特别提醒: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观察左图,民族区域自治在层次设置和地区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从行政层级上看: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2)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
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广有何意义?
1、保证了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
2、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3、推动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4、使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受到尊重;
1、发展的表现
1984年
1990年
1997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民族政策。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3)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城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
特点:①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②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2.优势: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有着深刻而牢固的历史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基于“五个共同”的存在,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中国并彻底摆脱被殖民的命运过程中得以形成的,存在一个“自在”到“自觉”的过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中共十九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020年8月12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再回出生地那曲,参观后表示家乡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是通过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所取得的。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性脱贫攻坚,截止目前,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县(区)全部摘帽,全区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民族团结的安全隐患
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西藏、新疆
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反对民族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都要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
相同点
不同点
194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全国政协通过《共同纲领》
1949
1966
1978
《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4
1947
内蒙古自治区
1954
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提出
“三个离不开”
1990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97
2012
中共提出
“五个认同”
小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进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1958
宁夏回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196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2017
确立
发展
完善
遭到
破坏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