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书好品设计 考试一路绿灯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好品设计解析版
课文梳理
原 文 译 文 阅读技巧点拨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有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命名的人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山光水色中。 【环境描写】开门见山,以“环滁皆山也”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 画出来,点出了滁州城坐落在群山之中的环境特点【景物描写】作者将“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 美”,再写琅瑯山“蔚然而深秀”,然后写酿泉“泻出于两峰之间”,从而使 视线由山外远望转入山内近观,最后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引出醉 翁亭。这样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这里写水,写山路,写亭, 文笔简练,形神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设置悬念】这里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此处自问自答,道出了醉翁亭的 来历$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词,为下文的解释留有余地。至此,太守闪现,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叙述】这里交代太守“醉翁”之号的由来。“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 “醉”字;“年又最高”,暗含了一个“翁”字。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主旨句】这一句道出了全篇主旨,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同时也暗 示了 “醉翁”二字的深意,即美景靠美酒来“醉”,被贬的抑郁心情亦需用 酒“醉”来排遣。【铺垫】“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这一句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 入宴饮之中,从而为下文做铺垫。【层层推进】这段中,作者由山写到峰,由峰写到泉,由泉写到亭,又由亭 写到),由人写到酒,由酒写到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 之乐”,层层推进,过渡巧妙。
内容概括:本部分写醉翁亭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得名缘由。点出醉翁寄情山水之乐。
实词意义
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 )(3)翼然临于泉上者( )( )(4)名之者谁( )(5)饮少辄醉,( )(6)故自号曰醉翁也( )(7)醉翁之意不在酒(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答案】
(1)【壑】山谷。【尤】格外,特别。(2)【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3)【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临】靠近。(4)【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5)【辄(zhé)】就。(6)【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7)【意】这里指情趣。(8)【得】领会。【寓】寄托。
问题探究
本部分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由远及近写醉翁亭周围环境的优美,引出醉翁亭,为下文写太守与民同乐作铺垫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寄情山水的自得。
开篇为什么不点出太守谓谁,用意是什么,
埋下伏笔,为结尾做铺垫,使文章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是全篇主旨,是全文核心,为下文写景抒情定基调。
原 文 译 文 阅读技巧点拨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hùi)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像那太阳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象。早晨前往,傍晚离开。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啊。 【景物描写】这几句写出了山间朝暮之景。朝“明”暮“晦',一早一晚,各 尽其妙又互为照应,把山间早晨和傍晚的特点描绘了出来。【景物描写】这几句写山间的四季之景。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 之石,寥寥数语,精练贴切,把景物的情态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总结句】这里总收一笔,承上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由景美写到人 乐,点出了“乐亦无穷”,为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同其乐”的思想感情做 铺垫。【景物描写】这一段景物描写极具层次感,先写山间早晚之景,后写四季 之景。作者没有明确写明季节,但每一季节的景物均能抓住其特点,写 尽了四季美景。
内容概括:写山间早晚和四季的景色,以 及出游之乐
实词意义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 )(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3)野芳发而幽香,()( )(4)佳木秀而繁阴,()( )(5)山间之四时
【答案】(1)【开】消散,散开。【归】聚拢。【暝】昏暗。(2)【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晦:昏暗。
(3)【芳】香花。【发】开放。(4)【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5)四季
问题探究
1.本部分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山间之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不同,触发了作者乐亦无穷也的感叹,表现了作者的山水之乐。
2.本部分是怎样突出乐意无穷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色。景物变化,早晚雾气消散,傍晚烟云聚拢,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自然之景变幻丰富,因而乐意无穷也。
本部分文字描述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六幅图画,朝景图,暮景图、春景图、夏景图、秋景图、冬景图。
原 文 译 文 阅读技巧点拨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ch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场面描写】这一段一开头就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热闹的百姓游乐图。) 们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从侧面表现了太守治理下 的政治的清明。【场面描写】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接写宴席,而是从捕 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 就地取材,意在说明当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场面描写】这里继续写宴饮之乐。虽然宴饮之地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 样高雅,宴席上也无管弦助兴。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 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在朱门高第的宴饮所体会不到的欢乐。【照应】太守的“醉”是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民同乐而 醉。在这里,作者简笔勾勒了 “醉翁”的自画像,既照应了上文太守的 “醉翁”自号,又引起下文,点明太守醉、乐的原因。【总述】这一段的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与事上。先写“滁人”之游,然后 写宴饮之乐,最后写太守“宴酣”之乐。生活气息浓厚,富有人情味,气 氛热烈而自由,表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内容概括: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宴 宾之乐。
实词意义
(1)至于负者歌于途.( ) (2) 伛偻提携( ) ( ) (3)临溪而渔,( ) ( )(4)山肴野蔌( )(5)宴酣之乐( )(6)觥筹交错( ) (7)苍颜白发( )(8)颓然乎其间者
【答案】
(1)背负( ) (2)【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3)临】靠近,来到。【渔】捕鱼。(4)蔬菜(5)【酣】尽情地喝酒。( 6 )交互错杂(7)【苍颜】脸色苍老。(8)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问题探究
1、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为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因为太守醉,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楚人欢乐醉,为宴会的风声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2、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太守宴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不铺张,不讲排场,宴饮所需,就地取材,既简便又丰富。侧面夸耀滁地富足,表明当地政治清明,太守与民同乐,为后面写太守醉做铺垫。
原 文 译 文 阅读技巧点拨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sǎn)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míng)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去,宾客跟随。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重点句】这里写夕阳西下,游人渐少,太守偕同宾客回去了。“夕阳在 山,人影散乱'',寥寥几笔,却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 有情致。【重点句】这一句写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衬托】作者巧妙地运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 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知游人之乐,“乐” 在这里得到了升华。【深化主题】这一句既总结了上文,又深化了主题,并同上文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呼应,道出了作者的心声。【设问】“太守谓谁? ”经过九次提及太守却不言其姓名的布疑之后,作者 于最后点出其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且饶有余味。【总述】这一段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既写出了太守醉罢晚归的情 景,又描绘了禽鸟之乐与游人之乐,突出了太守的“乐其乐”。
内容概括: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归 结全文主旨。
实词意义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树林阴翳( )(3)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 )也(4)太守谓谁( )
【答案】(1)回家。(2)形容枝叶茂密成阴。(3)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4)谓:为,是。
问题探究
本部分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情怀?
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大情怀。
2.本部分中,欧阳修写了多种快乐,其中哪一种快乐最重要?为什么?
与民同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人人之乐,三乐归一,其本质都是与民同乐。
3.本部分中,作者是怎样使用衬托手法,写出太守之乐,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用禽鸟之乐衬托滁人之乐,又以滁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经过层层衬托,使太守之乐表现得自然而鲜明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上文,与前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呼应,体现了醉与乐的关系,揭示文章的主旨。
5.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点出太守姓名,揭开前文悬念,收束全文。文章至此结束,有意味。
课文总结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谥号文忠,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卒谥文忠
文中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杂记类。特点是:以继续为主,兼及描写,文末议论抒情。
二.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7) 鸣声上下 (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
一词多义:
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并列(名而名、动而动、形而形)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而年又最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起坐而喧哗者 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冽
承接(动而动,有先后顺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水落而石出者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顺连不译: 朝而往 暮而归 而乐亦无穷也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转折 : 往来而不绝者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修饰(形而动) 杂然而前陈者
②.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③.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
⑤.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⑥.乐: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⑦.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⑨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⑩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
射者中 古义:投壶 今义:射箭
三.主题归纳
本文描写了醉翁亭所在地琅瑯山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 以及游人之乐,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 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四.写作特色
1.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描述,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一个“乐” 字贯穿全文,而“乐”是通过“醉”体现出来的,“醉”是表象,“乐” 是实质。 “醉”“乐”的原因正是此处秀丽多姿的景色,寄情于山 水,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对景物的变化观察精细,根据不同的 景象,写出了相异的境界,妙趣横生,各具情态。写山水,是抒 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滁人”安定生活 之乐;写酿泉为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 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所有这些“乐”又都 是为突出作者自我陶醉的“乐其乐'。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浑然 一体。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散句,增强了韵 律美。如第③段,“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洒,泉香而洒 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第②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 景物的变化,对偶句与散句结合,富有变化。
五.难点突破
1.本文有两个重要的字眼:“醉”和“乐'。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将“醉”和“乐”做到统一的?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章 开头,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 题句“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借“山 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 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 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 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 “与民同乐”的境界。 之后用“太守醉”结束“太守宴”的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不 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点出 全文的主旨。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 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其背景、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 近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请你仔 细阅读两篇文章,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1) 结构技巧有别。
《岳阳楼记》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抒情,最后 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 融合,从而使得文章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 文变幻跌宕,引人入胜。《醉翁亭记》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 环相扣,构思精巧。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以“乐” “醉”来贯穿全文,“不蔓不枝”,一气呵成,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 艺术构架。
(2) 语言表述有别。
《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 四字短语成双成对,读来朗朗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 密,句(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醉翁亭记》虽也使用骈 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特别是21个“也”字 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
(3) 主题表达有别。
《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作者在比较了 “迁客骚人”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后,直接道出 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的政治抱负。而《醉翁 亭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作者把“与民同乐”的济 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 “乐”,在“乐”中写“醉”,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考点精练
【2022★云南】
10.(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赡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⑧。昼则舟楫出没于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③汉沔:汉江、沔江,③浸灌:水势浩大。⑥清河: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即黄州。③阖:闭,意为天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谪居齐安 ④以览观江流之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答:
②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答:
(3)【甲】文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两次问答在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4)【甲】【乙】两文中的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
(1)①像鸟张开翅膀;②情趣;③贬官;④美景。
(2)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②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
(3)这两个句子自问自答,交代了醉翁亭的来历。
(4)【甲】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乙】文描写快哉亭的雄奇景色,抒发了作者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翼:像鸟张开翅膀。
②句意为: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情趣。
③句意为: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谪:贬官。
④句意为: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胜:美景。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得,领会。寓,寄托。句意为: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②中重点词语有:倏忽,一瞬间。动,使……惊动。句意为: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意思是: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这两个句子自问自答,交代了醉翁亭的来历。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从【甲】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语句可知,【甲】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从【乙】文“其流奔放肆大……”“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等语句可知,【甲】文描写快哉亭的雄奇景色,抒发了作者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参考译文: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2022★怀化】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甲文】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文】
醒心亭记(节选)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②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③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涯:水边的陆地。②直:直接,径直。③君:君主,皇帝。
20.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使 目 新 乎 其 所 睹 耳 新 乎 其 所 闻 则 其 心 洒 然 而 醒。
2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云归而岩穴暝
(2)树林阴翳
(3)构亭曰“醒心”
(4)或醉且劳矣
2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2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第一段先写朝暮之景,再写四季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的感慨。
B. 甲文第二段层次清晰,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景。
C. 乙文中“醒心亭”为曾巩所建,“醒心”二字取自韩愈的《北湖》一诗。
D. 乙文“乃公所寄意于此”中“此”指代“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24. 曾巩说:“公之作乐,吾能言之。”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公之作乐”的内涵。
【答案】20. 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
21. (1)暝:昏暗。(2)翳:遮蔽。(3)构:建筑。(4)或:有时。
22. (1)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2)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 23. C 24. 与民同乐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句意为: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使目新乎其所睹”兼语短语,应在“睹”后停顿;“耳新乎其所闻”主谓结构,应在“闻”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暝:昏暗;
(2)句意为:树林茂密阴蔽。翳:遮蔽;
(3)句意为: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构:建筑;
(4)句意为:有时喝醉而且疲劳的时候。或:有时。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芳:香花。发:开放。佳木:好的树木。秀:植物开花、结实。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2)重点词语:噫:啊。其:指欧阳修。可:可以。谓:称得上。善:擅长。取乐:寻找快乐。于:从。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不正确。根据【乙文】“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可知,醒心亭为欧阳修所建,曾巩只是写了一篇“记”,而非“曾巩所建”。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甲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欧阳修是与民同乐;
根据【乙文】“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可知,欧阳修并非把“醒心亭”当做乐趣,而是又所寄托;结合“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天下太平,一片祥和景象,联系【甲文】“与民同乐”主题,可知【乙文】也有这层意思。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文】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而且疲劳的时候,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来看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021 广西北部湾地区)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资料链接】
以下两则材料,与古邕州的两篇亭记有关。
材料一:台石使君属邕守,捐赢金买其地,为辟荒径,植卉竹,结亭其间,……其在衢巷之亭岿然,爽垲名之曰心远,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岁甲子竣工,属余为记。
(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心远亭记》)
材料二:有遗予孤鹤者,养成驯扰,从人遂以名亭,良辰胜日,著屐曳杖,逍遥亭中。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抚而乐之,至忘昕夕,故虽吏事旁,午胸臆无奇然。草亭阒寂,素影蹁跹,月夜则积水,空明鹤声朗呖,无异山林间清致,岂非达人澄怀观道之一助乎。
(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孤鹤亭记》)
12. 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及“资料链接”中的文言疑难字词。
方法 词语 示例 加点字意义
字源法 行者休于树 甲骨文 → 金文 篆 隶 (1)________
迁移法 故虽吏事旁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________
查字典 属余为记 (1)shǔ:①类别。②隶属。③。(2)zhǔ:①连缀;连续 ②(意念)集中在一点。 ③同“嘱”,嘱咐 (3)________
【答案】 ①. 休息 ②. 即使 ③. 同“嘱”,嘱咐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运用所提示的方法,字源法,这个字最初是人倚在树旁,故翻译成休息;
(2)运用迁移法,“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意为: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虽,即使;
(3)句意为:嘱托我写一篇记。属,通假字,同“嘱”,嘱咐。
13. 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惜墨如金,首句“环滁皆山也”就写尽了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今人叹服。
B. 选文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做到了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C. 在太守看来,滁人的自在出游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乐”是表像,“醉”是根本。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故选D。
14. 把本文和“材料二”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议语。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2)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
答:
【答案】(1)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2)只见一只仙鹤飞舞鸣叫,好像能明白人的意思。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谓,命名;(2)惟,只;若,好像;解,明白。
15. 结合“北固亭”“醉翁亭”“心远亭”“孤鹤亭”的命名,说说古代亭子有哪些命名方式。
答:
【答案】 用所在地的地名、当地太守的号、来源于诗句、生活中的事物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了解。“北固亭”因为建在北固山上而得名;“醉翁亭”是欧阳修在滁州做太守时,用自己的号命名的;“心远亭”的命名“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来源于古人的诗句;“孤鹤亭”得名于主人养的一只孤鹤。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6. 古人在写作上时常互有借鉴,借句取意或反意,比如,“徙倚欲何依”就借用了曹操《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上面所链接的两则材料中也有此类用法,请找出一处,并写出它借用了哪首(篇)诗文的什么句子,
答:
【答案】 示例:“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借用它陶渊明《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古人在写作上时常互有借鉴,借句取意或反意,分析两则材料,找出类似的用法即可。示例:材料二中“月夜则积水,空明鹤声朗呖”则是借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亭下如积水空明”。
(2018·广西桂林)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2分)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①刻露:鲜明地显露。②本:根据。③上:皇上。④刺史: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12.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能力。A项,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项,表修饰关系的连词;C项,表修饰关系的连词;D项,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树林阴翳(阴影)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13.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阴翳:树木遮蔽,枝叶繁茂。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14.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动宾或动补之间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项,在表并列的虚词前停顿正确;B项,主谓成分之间停顿正确;C项,动补关系之间停顿正确;D项,不能根据句意来划分停顿,“安此丰年之乐”是“所以”后的一个短语,不能在中间停顿。
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
15.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分析理解的能力。从乙文中句子“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可知丰乐亭不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而是为了纪念丰年百姓的快乐和太平盛世而命名。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分)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2分)
16.(1)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句子(1)要注意“述以文”中省略成分的补充翻译以及倒装句式“以文述之”、“…者…也”,判断句标志;述:记述。句子(2)要注意“之”,助词不译;“其”,这里。
【乙参考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书好品设计 考试一路绿灯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好品设计原卷版
课文梳理
原 文 译 文 阅读技巧点拨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有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命名的人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山光水色中。 【环境描写】开门见山,以“环滁皆山也”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 画出来,点出了滁州城坐落在群山之中的环境特点【景物描写】作者将“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 美”,再写琅瑯山“蔚然而深秀”,然后写酿泉“泻出于两峰之间”,从而使 视线由山外远望转入山内近观,最后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引出醉 翁亭。这样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这里写水,写山路,写亭, 文笔简练,形神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设置悬念】这里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此处自问自答,道出了醉翁亭的 来历$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词,为下文的解释留有余地。至此,太守闪现,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叙述】这里交代太守“醉翁”之号的由来。“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 “醉”字;“年又最高”,暗含了一个“翁”字。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主旨句】这一句道出了全篇主旨,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同时也暗 示了 “醉翁”二字的深意,即美景靠美酒来“醉”,被贬的抑郁心情亦需用 酒“醉”来排遣。【铺垫】“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这一句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 入宴饮之中,从而为下文做铺垫。【层层推进】这段中,作者由山写到峰,由峰写到泉,由泉写到亭,又由亭 写到),由人写到酒,由酒写到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 之乐”,层层推进,过渡巧妙。
内容概括:本部分写醉翁亭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得名缘由。点出醉翁寄情山水之乐。
实词意义
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 )(3)翼然临于泉上者( )( )(4)名之者谁( )(5)饮少辄醉,( )(6)故自号曰醉翁也( )(7)醉翁之意不在酒(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问题探究
1.本部分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2.“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3.开篇为什么不点出太守谓谁,用意是什么,
答: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原 文 译 文 阅读技巧点拨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hùi)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像那太阳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象。早晨前往,傍晚离开。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啊。 【景物描写】这几句写出了山间朝暮之景。朝“明”暮“晦',一早一晚,各 尽其妙又互为照应,把山间早晨和傍晚的特点描绘了出来。【景物描写】这几句写山间的四季之景。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 之石,寥寥数语,精练贴切,把景物的情态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总结句】这里总收一笔,承上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由景美写到人 乐,点出了“乐亦无穷”,为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同其乐”的思想感情做 铺垫。【景物描写】这一段景物描写极具层次感,先写山间早晚之景,后写四季 之景。作者没有明确写明季节,但每一季节的景物均能抓住其特点,写 尽了四季美景。
内容概括:写山间早晚和四季的景色,以 及出游之乐
实词意义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 )(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3)野芳发而幽香,()( )(4)佳木秀而繁阴,()( )(5)山间之四时
问题探究
1.本部分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2.本部分是怎样突出乐意无穷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 。
3.本部分文字描述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答:
原 文 译 文 阅读技巧点拨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ch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场面描写】这一段一开头就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热闹的百姓游乐图。) 们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从侧面表现了太守治理下 的政治的清明。【场面描写】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接写宴席,而是从捕 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 就地取材,意在说明当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场面描写】这里继续写宴饮之乐。虽然宴饮之地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 样高雅,宴席上也无管弦助兴。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 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在朱门高第的宴饮所体会不到的欢乐。【照应】太守的“醉”是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民同乐而 醉。在这里,作者简笔勾勒了 “醉翁”的自画像,既照应了上文太守的 “醉翁”自号,又引起下文,点明太守醉、乐的原因。【总述】这一段的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与事上。先写“滁人”之游,然后 写宴饮之乐,最后写太守“宴酣”之乐。生活气息浓厚,富有人情味,气 氛热烈而自由,表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内容概括: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宴 宾之乐。
实词意义
(1)至于负者歌于途.( ) (2) 伛偻提携( ) ( ) (3)临溪而渔,( ) ( )(4)山肴野蔌( )(5)宴酣之乐( )(6)觥筹交错( ) (7)苍颜白发( )(8)颓然乎其间者
问题探究
1、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为什么
答:
2、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答:
3.太守宴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答:
原 文 译 文 阅读技巧点拨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sǎn)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míng)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去,宾客跟随。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重点句】这里写夕阳西下,游人渐少,太守偕同宾客回去了。“夕阳在 山,人影散乱'',寥寥几笔,却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 有情致。【重点句】这一句写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衬托】作者巧妙地运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 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知游人之乐,“乐” 在这里得到了升华。【深化主题】这一句既总结了上文,又深化了主题,并同上文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呼应,道出了作者的心声。【设问】“太守谓谁? ”经过九次提及太守却不言其姓名的布疑之后,作者 于最后点出其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且饶有余味。【总述】这一段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既写出了太守醉罢晚归的情 景,又描绘了禽鸟之乐与游人之乐,突出了太守的“乐其乐”。
内容概括: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归 结全文主旨。
实词意义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树林阴翳( )(3)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 )也(4)太守谓谁( )
问题探究
1.本部分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情怀?
答: 。
2.本部分中,欧阳修写了多种快乐,其中哪一种快乐最重要?为什么?
答: 。
3.本部分中,作者是怎样使用衬托手法,写出太守之乐,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答: 。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 。
5.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 。
课文总结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谥号文忠,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卒谥文忠
文中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杂记类。特点是:以继续为主,兼及描写,文末议论抒情。
二.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7) 鸣声上下 (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
一词多义:
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并列(名而名、动而动、形而形)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而年又最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起坐而喧哗者 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冽
承接(动而动,有先后顺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水落而石出者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顺连不译: 朝而往 暮而归 而乐亦无穷也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转折 : 往来而不绝者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修饰(形而动) 杂然而前陈者
②.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③.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
⑤.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⑥.乐: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⑦.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⑨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⑩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
射者中 古义:投壶 今义:射箭
三.主题归纳
本文描写了醉翁亭所在地琅瑯山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 以及游人之乐,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 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四.写作特色
1.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描述,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一个“乐” 字贯穿全文,而“乐”是通过“醉”体现出来的,“醉”是表象,“乐” 是实质。 “醉”“乐”的原因正是此处秀丽多姿的景色,寄情于山 水,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对景物的变化观察精细,根据不同的 景象,写出了相异的境界,妙趣横生,各具情态。写山水,是抒 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滁人”安定生活 之乐;写酿泉为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 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所有这些“乐”又都 是为突出作者自我陶醉的“乐其乐'。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浑然 一体。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散句,增强了韵 律美。如第③段,“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洒,泉香而洒 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第②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 景物的变化,对偶句与散句结合,富有变化。
五.难点突破
1.本文有两个重要的字眼:“醉”和“乐'。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将“醉”和“乐”做到统一的?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章 开头,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 题句“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借“山 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 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 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 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 “与民同乐”的境界。 之后用“太守醉”结束“太守宴”的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不 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点出 全文的主旨。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 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其背景、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 近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请你仔 细阅读两篇文章,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1) 结构技巧有别。
《岳阳楼记》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抒情,最后 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 融合,从而使得文章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 文变幻跌宕,引人入胜。《醉翁亭记》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 环相扣,构思精巧。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以“乐” “醉”来贯穿全文,“不蔓不枝”,一气呵成,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 艺术构架。
(2) 语言表述有别。
《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 四字短语成双成对,读来朗朗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 密,句(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醉翁亭记》虽也使用骈 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特别是21个“也”字 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
(3) 主题表达有别。
《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作者在比较了 “迁客骚人”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后,直接道出 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的政治抱负。而《醉翁 亭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作者把“与民同乐”的济 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 “乐”,在“乐”中写“醉”,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考点精练
展示了他的政治抱负。而《醉翁 亭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作者把“与民同乐”的济 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 “乐”,在“乐”中写“醉”,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考点精练
【2022★云南】
10.(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赡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⑧。昼则舟楫出没于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③汉沔:汉江、沔江,③浸灌:水势浩大。⑥清河: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即黄州。③阖:闭,意为天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谪居齐安 ④以览观江流之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答:
②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答:
(3)【甲】文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两次问答在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4)【甲】【乙】两文中的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
答:
【2022★怀化】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甲文】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文】
醒心亭记(节选)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②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③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涯:水边的陆地。②直:直接,径直。③君:君主,皇帝。
20.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使 目 新 乎 其 所 睹 耳 新 乎 其 所 闻 则 其 心 洒 然 而 醒。
2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云归而岩穴暝
(2)树林阴翳
(3)构亭曰“醒心”
(4)或醉且劳矣
2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2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第一段先写朝暮之景,再写四季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的感慨。
B. 甲文第二段层次清晰,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景。
C. 乙文中“醒心亭”为曾巩所建,“醒心”二字取自韩愈的《北湖》一诗。
D. 乙文“乃公所寄意于此”中“此”指代“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24. 曾巩说:“公之作乐,吾能言之。”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公之作乐”的内涵。
(2021 广西北部湾地区)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资料链接】
以下两则材料,与古邕州的两篇亭记有关。
材料一:台石使君属邕守,捐赢金买其地,为辟荒径,植卉竹,结亭其间,……其在衢巷之亭岿然,爽垲名之曰心远,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岁甲子竣工,属余为记。
(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心远亭记》)
材料二:有遗予孤鹤者,养成驯扰,从人遂以名亭,良辰胜日,著屐曳杖,逍遥亭中。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抚而乐之,至忘昕夕,故虽吏事旁,午胸臆无奇然。草亭阒寂,素影蹁跹,月夜则积水,空明鹤声朗呖,无异山林间清致,岂非达人澄怀观道之一助乎。
(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孤鹤亭记》)
12. 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及“资料链接”中的文言疑难字词。
方法 词语 示例 加点字意义
字源法 行者休于树 甲骨文 → 金文 篆 隶 (1)________
迁移法 故虽吏事旁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________
查字典 属余为记 (1)shǔ:①类别。②隶属。③。(2)zhǔ:①连缀;连续 ②(意念)集中在一点。 ③同“嘱”,嘱咐 (3)________
13. 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惜墨如金,首句“环滁皆山也”就写尽了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今人叹服。
B. 选文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做到了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C. 在太守看来,滁人的自在出游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乐”是表像,“醉”是根本。
14. 把本文和“材料二”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议语。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答: 。(2)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
答:
15. 结合“北固亭”“醉翁亭”“心远亭”“孤鹤亭”的命名,说说古代亭子有哪些命名方式。
答:
16. 古人在写作上时常互有借鉴,借句取意或反意,比如,“徙倚欲何依”就借用了曹操《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上面所链接的两则材料中也有此类用法,请找出一处,并写出它借用了哪首(篇)诗文的什么句子,
答:
(2018·广西桂林)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2分)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①刻露:鲜明地显露。②本:根据。③上:皇上。④刺史: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树林阴翳(阴影)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分)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2分)
16.(1)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