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1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动物的运动 课型 新授
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动物的类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动物的运动方式,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动物机理,对动物运动的本质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为学习下一节《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群体生存的意义及对环境的影响做铺垫,有利于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基础,在教材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方式,对于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材安排了“观察与思考”三个活动,第一个观察动物的骨骼标本,掌握与运动有关的骨的名称;第二个观察关节的结构,思考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第三个观察鸡翅中肌肉与骨骼的附着方式以及骨的连接方式,使学生直观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对于“骨、关节和骨骼肌的配合”,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伸肘屈肘活动加以感知理解,此外还有图片识图,资料分析、联系生活等,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达到培养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比较感兴趣,思维较活跃,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概括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理解骨、关节和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 理解运动队动物生存的重大意义。 4,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合作等活动,培养观察、分析、合作、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
1.关注哺乳动物的发展状况及其保护。
2.认同动物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3. 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动系统的组成。
难点 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教学策略 问题启发式教学、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 教材 ,PPT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各类动物的运动图片。 在我们周围,我们会看到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鱼儿在水中 游泳,鸟在天空中飞翔,马在自由自在地奔跑,奥运会场上,运动健儿们为国争光等。 引导学生思考: 1.上述动物的运动方式各种各样,它们的运动器官相同 吗 2.上述动物通过各自的什么运动器官来完成运动呢 下 面让我们以哺乳动物为例来进行学习探究。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交流讨论: 蝴蝶用翅飞行,鱼用鳍游泳,鸟用翼飞行,马用四肢奔跑。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以及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教学任务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展示鸟、乌龟、青蛙、金鱼等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运动方式。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如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游泳和蠕动等。 2.教师示范屈肘和伸肘动作,请同学们做此动作,感受肌肉的变化。 提问:屈肘和伸肘是靠哪些结构完成的 如果关节、骨和肌肉受损,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 师生共同明确:完成屈肘和伸肘动作需要骨、肌肉和关节配合完成。如果骨、关节和肌肉受损,不能正常完成动作。 3.观察与思考: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家兔骨骼图,说出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联系自己的身体找出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展示骨连结图片,介绍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类型:不活动的骨连结、半活动的骨连结和 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学生:对照教材结构图,讨论交流,认识关节的结构和特点,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明确: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完成具体的动作, 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体验、观察、叙述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教学任务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4.取一个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指导学生观察肌肉,识别肌腹和肌腱;对照教材关节示意图,解剖鸡翅,观察关节结构。提出思考问题: (1)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 (2)关节由哪些结构组成 (3)关节有什么特点 (4)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如果用房间的门来打比方,它相当于门上的什么结构 (5)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一个原因吗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肌肉的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2)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三部分。 (3)关节既牢固又灵活。 (4)骨绕关节运动,关节使运动更加灵活;关节相当于门轴。 (5)没有骨骼是蚯蚓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5.提问:通过观察活动,说出运动系统由哪些结构组成 学生回答: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设计意图:加深对骨骼肌的协作关系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规律。 6.躯体运动的实现 (1)播放屈肘、伸肘的运动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神经系统传来刺激→骨骼肌收缩→骨围绕关节活动→产生运动。 (2)展示用两片长方形的硬纸板、两条松紧带和几个工字钉制作的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让学生辨别硬纸板、工字钉和松紧带相当于什么结构 师生总结:硬纸板相当于骨、工字钉相当于关节、松紧带相当于骨骼肌。 (3)演示实验:拉紧一条松紧带,牵动硬纸板改变位置,但不能复位,拉紧另一条松紧带,硬纸板能够复位。 明确:与骨连接的肌肉中,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运动。 模型图演示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让学生充分理解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处的状态。 学生:结合老师演示实验,理解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教师总结:骨骼肌有受神经系统传来的刺激而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拉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4)提出问题: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就能完成运动吗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不是,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思考: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动物通过运动能够有效地获取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设计意图: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8.情感目标达成 教师补充:人体的任何一个运动都离不开运动系统。运动容易造成关节部位的损伤,尤其是踝关节、腕关节以及膝关节等,同学们在运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好这些部位,必要时应该准备护腕、护膝、宽腰带等。 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四、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本节课知识的主要内容,交流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动物的运动 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关节、肌肉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实例: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 产生过程: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 协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三、运动方式 固着、爬行、蠕动、跳跃、飞行、游泳、行走、奔跑 四、运动的意义 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繁殖后代)
教学反 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线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问题才把学生真正的带入课堂,领进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