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乃斯的马 教案 (粤教版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巩乃斯的马 教案 (粤教版必修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28 15:0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巩乃斯的马 教案 (粤教版必修三)
【课前准备】
1.课前为学生下发阅读材料,周涛的诗《对衰老的回答》、《角力的群山》、《峭? 壁》,散文《河与沙》认识感受周涛的文学风格。
2. 了解场面描写的基本知识。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从巩乃斯的马那里所领悟到的对人生的思考。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理顺行文脉络,培养学生读懂篇幅较长的散文的能力。
3.体会文中“龙马精神”的内涵,分析作者偏爱巩乃斯马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学习对比衬托表现主要对象的方法。
2.体会作者透过对马的精神的赞美,体会作者对理想人格的礼赞。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特殊时代背景(“文革”)下人物的特殊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以牛自比,有人以骆驼自喻。以牛自比的激励自己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做事;以骆驼自喻的是表明自己要有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的奉献精神。可是当代作家周涛却有点替他们惋惜,并说他们一定是没有见过真正的马。作者为什么会这种想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散文《巩乃斯的马》,探究其中的道理。
二、介绍作者。
周涛,当代作家,著有长诗《八月的果园》,诗集《神山》《野马群》及散文多篇。
三、巩乃斯草原简介。
巩乃斯草原为巩乃斯河流域大小草原的统称,位于新疆天山西部新源县境内。这里降水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是马背民族——哈萨克人繁衍生息的好牧场,素有“丽苑”美称。这里又是新疆细毛羊和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
巩乃斯草原区,四季景色俱佳。6月初,被哈萨克人称为美与自由化身的大红色“茉莉花”“哈萨克花”成片怒放,反映新疆维吾尔、哈萨克生活风情的《天山红花》等电影曾在此拍摄。辽阔草原、皑皑雪峰、蓝天白云、苍翠的云杉、银色的水系飘带穿行于山野草场,绿草、野花、牛马羊构成了这里秀美诱人的风光。
四、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行文脉络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以牛、骆驼、驴等动物引出马及巩乃斯的马,表明作者对马的偏爱。
第二部分(第4—16段),回忆“文革”期间自己与马的接触和与马的深厚情谊。
第三部分(第17—21段),升华主旨,解释“龙马精神”的可贵。
五、文本分析。
1.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并没有直接写巩乃斯的马,而是写到了牛、骆驼和驴,这是怎样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这是对比衬托的写法。作者开篇说自己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并列举了牛、骆驼、驴等动物,意在表明这些动物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这样写与马的人类朋友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衬托出马的美好形象,以及作者对马的喜爱之情。
2.作者说受人欺凌的马也是可悲的,但它们的可悲不同于其他动物,“那可悲里含有一种不公”,矮种马“样子有些滑稽”。品味这样的句子,有何言外之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不公”言外之意是这是人类强加于马的,不是马本身的过错,错在人类;“滑稽”言外之意是马就应该长得高大。这些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马具有明显的偏爱。
六、布置作业。
1.“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其中哪个场景最能令你感受到马的魅力。仔细阅读,将读书所思所想写在书边空白处。
2.阅读体会马的可贵精神表现在哪里?
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周 涛
一、(1—3段) 对比衬托,表现对马的偏爱之情
二、(4—16段) 回忆往事,认识领会马的美
三、(17—21段) 升华主旨,赞颂龙马精神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听考字词并检查书边笔记。
2.检查理解思考预习题。
①“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其中哪个场景最能令你感受到马的魅力。并请你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出来。
明确:依据情节大致可归纳为,纵马狂奔、马的社会结构、骤雨中的马群等。
②阅读体会“龙马精神”表现在哪里?
明确: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文章第四段的背景交代对下文描写巩乃斯的马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通过背景的交待,说明我在文革再教育中遭受的精神压抑的程度,为下文引出巩乃斯的马做铺垫,与下文我之所以钟爱巩乃斯的马的原因做伏笔。
2.雪夜纵马狂奔,温情的巩乃斯马给深受精神压抑的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明确: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唿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
3.除了这一份“自由”,马还让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还感受到了马的丰富的情感,它们有着“温柔的眼睛”,传递心中的“怜悯”“抱怨”和“诧异”,这种精神与情感的交流是当时人与人互相警惕的时代所体会不到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所严重缺失的东西却从马那里得到了。
4.第7段结尾说:“觉得好像不是走在冬夜的雪原上。”请你结合本段人物心情适当地补上两句话,回答出作者心中想象,应当像是走在什么地方?并说明补写的理由。
明确:像是走在温暖的春日,也像是走在梦境之中。
理由是骑马的经历确实令作者暂时忘却了现实的残酷,得到了短暂的精神解脱,心中感受到无比的快慰。
6.作者为什么喜欢看在夏季牧场上游移的一群马?并请你概括出作为头领的公马有哪些特点?
明确:因为它们散乱而有秩序。它们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又不乏科学组织结构和优秀的领袖。特点①它是马群的灵魂②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③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牝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④在马的这种社会结构中,首领的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
7.课文第14段中哪些句子写得最为精彩,请你选择喜欢的一句试着加以赏析。
提示:引导学生围绕修辞的使用、四字短句的使用、体现出的马的勇猛、不屈服、团结协作的精神、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8.作者说雨中马群的景象所给予自己的将使他终身受用不尽。这幅画面给予了作者的是什么启发?
明确:马群身上不屈服、迎难而上、团结协作等一系列宝贵的精神给了作者人生启示。
10.自由朗读第14段,体会作者所描写的雨的特点怎样?是用怎样的结构顺序描写马群的?
明确:作者写雨时抓住了快与猛的特点描写暴雨。在写马群时,是按照由总写到分写的结构顺序进行描写的。先后描写了,骤雨的长鞭下马群的由小到大的汇聚过程,扩展、移动,抓住了速度、风度、声响等进行描绘似雕塑若油画波澜壮阔,气势宏伟。
三、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阅读第三部分。说说这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联系文学作品及历史上的马的形象,升华文章的主题,赞颂我们民族的“龙马精神”。
2.文中引用李贺的这首《马诗》有什么作用?写出马的什么特点?
明确:引用李贺的诗总束全文,点明马的精神所在。这样写既写出了马的铁骨铮铮,又有了对马精神评价的历史的厚重感,也表明对龙马精神的认同在中华名族的历史上是一脉相承的。
3.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概括总结“龙马精神”的内涵。
明确:围绕“奔放有力、优美柔顺、进取崇高、力与美的结合”等等分析即可鼓励学生表达的自由创见。
四、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将思想的表现与感性的叙述、描写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清澈而又深邃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马”作为核心形象引起了作者对于世界的思考,通过马联想到人生不朽的壮美和潜藏在其深层的忧郁,联想到流淌于民族精神中的英雄豪气与进取精神——现实与想象、情感与理性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崇高深邃的气韵与精神。我们读到了作者发自心底的愉悦过程,我们读到了作者心中不灭的对生气与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对生命的礼赞与敬仰。
作业:背诵第6、14段。
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周涛
龙马精神——生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