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30 19:2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统整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用于模板制作。
1.认识2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4个字,会写30个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段落及一首古诗(日积月累)。
2.默读课文,把握关键句的不同位置,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观察和发现带来的乐趣。
3.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体会并积累课文中生动、准确的语句,能借鉴课文的表达,仿写句子。
4.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二、教学重难点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用于模板制作。
1.默读课文,把握关键句的不同位置,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观察和发现带来的乐趣。
2.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三、设计说明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用于模板制作。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联动是统编教材的特色之一。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发现”,语文要素之一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关键词都是“观察”。事实上,“观察”在统编教材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三上第五单元要求学生试着“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细致观察”,才会有“新的发现”;到了四上第三单元,鼓励学生“进行连续观察”。从留心观察、细致观察到连续观察,环环相扣, 体现了教材编排螺旋上升的特点。
本单元另一项 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小学中段一共有三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关键语句”有关。
从以往的教学看,主要会碰到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概括?如何找到关键语句? 如何借助关键语句进行概括?第一个问题很好解释第二个问题如何找到关键语句?在三上第六单元已经有所涉及,本单元进一步对这个能力进行强化。最难的是如何借助关键语句来概括? 这是一个现实难题,也是这个单元教师们要重点突破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尝试以观察与发现的人文主题来统摄打通, 从“悉心概括、潜心观察、慧心记录”三大板块入手, 力求单元整组模块推进,加强联系,形成合力,实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融合与落实。
四、教学板块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用于模板制作。
第一板块:细心概括
(一)学习精读课文《花钟》,学习概括方法(2课时)
1.温故知新,明关键句。
(1)出示三上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回忆关键句。
(2)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找出关键句。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3)总结什么是关键句,感受关键句的位置。
一段话是围绕某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是该段的“关键句”。
关键句最常在段首,也可能在段中或段末。
2.聚焦第1自然段,增减关键句以概括。
(1)默读《花钟》第1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话的大意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逐句读,理清楚每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最后厘清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找到关键句。
(2)学生交流展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如果有学生找到了第1句话,则学生进一步讨论不是第1句话的原因。
(3)删减关键句以精准概括。引导学生思考关键句里哪些是与中心意思关系不紧密的字词,哪些是关键词。在删减关键句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最终简洁地概括出段落大意: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
(4)小结方法:先找出关键句,思考是否可以直接用来概括段意,如果不能,适当删减与中心关系不紧密的字词,让概括更简洁。
3.聚焦第2自然段,改写关键句以概括。
(1)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关键句。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2)学生迁移学法,讨论怎么改写关键句。
(3)小结:概括段落大意时,关键句是疑问句的,必须转述为陈述句;转述后的问句还要整合答案,让概括更完整。
【设计意图】本单元第一篇 精读课文《花钟》,发挥着开启观察、学习概括的功能。首先联系三上第六单元唤醒学生学习经验,明确什么是关键句。如此操作,让学习概括的过程既有以往学习经验的迁移运用,也为三下新能力的学习和提升做好准备。接着以文本第1、2自然段为载体,初步学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大意的两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以读促思,使学生的思辨层层深入,给出了他们怎样借助关键语句来概括的支架和策略。在三上的学习基础上,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习得概括的新方法。
(二)学习略读课文《小虾》,运用概括方法(2课时)
1.通读第3自然段,迁移运用。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概括段落大意?(直接用关键句来概括)最后找到关键句: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2.聚焦画面,体会观察的乐趣。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在自读自悟、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发现小虾的变化,建立关键句和其他语句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感受到有趣还体现在悠闲、生气和搏斗中,感受观察的乐趣。
3.拓展练习,再找关键句。
(1)师:直接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一种很实用的好方法,但是关键句可能在一段话的不同位置,需要你们用心发现。
(2)出示以下语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句来直接概括段意。
夏天到了,大树们撑开了绿色的阳伞。那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似的。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原来,夏天是绿色的!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们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地上和天空的景物辨别方向。不仅如此,它们还能根据气味认路呢!有些蚂蚁会在爬过的地面留下一种气味,回来的时候就根据这种气味确定路线。
【设计意图】纵观本单元,13课《花钟》、15课《小虾》都是对植物、动物的观察,14课《蜜蜂》是做实验,与单元习作的关联更密切,放到单元习作前教学更合适,因此前置了15课的教学。教学《小虾》时,紧紧扣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不仅进一步迁移巩固了借关键句概括的方法,还引导学生感受到了观察的乐趣,初步体会了按顺序观察的好处。
第二板块:潜心观察
借助精读课文《蜜蜂》(3课时),厘清观察顺序,积累写清实验过程的语言。
1.结合资料,了解文本背景。结合课后“资料袋”,教师适当补充信息,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法布尔以及《昆虫记》。
2.完成导图,厘清课文顺序。以课后练习第1题为载体,仿照示例的样子,在自主默读中补充、完成导图,明确课文是按照“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顺序来写的。
3.借助作业,聚焦实验步骤。
当堂完成《语文作业本》第3题第(2)题。
(1)熟悉内容,梳理过程——聚焦关键句。引导学生默读文本,找到与实验过程有关的关键句。
(2)学习范例,提炼信息——聚焦关键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作业本范例第一步的提炼方式——“捉蜜蜂,放进纸袋”,发现可以通过抓动词来概括。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关键句里发现关键词(动词),尝试模仿示例,概括实验步骤。最后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如“先……接着……然后……最后……”,复述实验的过程。
(3)分析原因,体会严谨——聚焦精准词。引导学生关注“左右、好像、几乎”等精准词,体会用词精妙的好处,感受作者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4.学法总结,布置实验任务。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重难点之一是“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而 《蜜蜂》行文脉络明显,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清楚地记载了整个实验环节。学习《蜜蜂》,重点指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将检验蜜蜂识别方向的实验流程写清晰的,从而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表,说清自己的实验过程,以及习作时的有序表达做好铺垫。
第三板块:慧心记录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尺子吸纸屑”视频,学生了解本次课堂小实验的内容。
随便撕下一张小纸片,将尺子在头发上或衣服上快速摩擦,多次摩擦后用尺子慢慢靠近小纸片。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
(2)学生简单交流实验内容,开始尝试实验。
2.练说过程,师生互评。
(1)学生自主练习说清楚自己做实验的过程。
(2)指名学生说过程,其他学生评价:是否把实验过程说清楚了?
预设一:用上“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清楚了实验步骤。
预设二:巧用动词,如“撕、摩擦、吸”,准确又生动地描绘了实验动作。
3.分享实验,简单介绍。
(1)学生分享自己做实验的照片,借课本“实验记录卡”简单介绍实验名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生生互评,同学有没有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4.链接园地,增加趣味。
(1)出示“语文园地四”的“词句段运用”版块的两个语段,交流发现:这两段话都记录了哪些内容?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个路口总是很畅通,那个路口却总是堵车。两个路口才相距一百米,差别却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预设一:“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和“这个路口总是很畅通,那个路口却总是堵车”是记录了看到的情况。
预设二:“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是猜测,“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和“两个路口才相距一百米,差别却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都是提出的问题,这些都是作者心里的想法。
(2)小结: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写作时,如果能写一写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想法,你的文章一定会更有趣。
5.学习范例,生动表达。
(1)出示《花钟》和《小虾》的片段。
《花钟》: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下午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小虾》: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2)读两个片段,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作者如何巧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观察到的有趣画面,鼓励他们仿照范例,生动表达。
【设计意图】 《蜜蜂》这一课有利于理清楚实验顺序,积累写清楚的语言;“ 词句段运用”培养学生在观察时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并将观察、思考的内容写下来;《花钟》和《小虾》用词巧妙、形象;这些范例都为学生习作时的有序、生动表达搭建了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