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9 21:2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能够借助相关资料以及教具、学具等,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3.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通过一些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一、导入新课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回答:蓝色的、美丽的、圆形的、球形的。
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又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探究新知
(一)地球的形状
1.多媒体展示教材P2—3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几个阶段。
(1)臆想阶段——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教师补充: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2)推理阶段——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3)环球证实——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鼓励学生阅读教材P3的“阅读材料”,结合图片讲述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艰辛。
教师总结: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4)亲眼目睹——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补充: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师生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过程: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2.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你能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吗?
提示:(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3)站得高,看得远(或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教师总结: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3.教师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地球的大小
1.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图片来说明)
学生读图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指图说明)
2.活动探究(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增强感性认识):
(1)地球的表面积约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7 000平方米)
(2)地球的最大周长约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的总长?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回答。
教师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赤道半径比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教师提问:地球太大了,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那么,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提示:地球仪。
教师讲述: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教师展示教学地球仪(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备地球仪),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3.自主学习:学生自读教材P5第一段文字和图1.4,找出地球仪的五要素。
4.活动探究:参照教材P5“活动”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教师提醒学生提前准备材料)。
见课件
本节课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导入引入新课,同时还准备了地球仪,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讨论不够充分,课堂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以后要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