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2.1 地球的自转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2.1 地球的自转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9 21:2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社会活动所展现出的智慧,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以及时间差异。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教师讲述: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11内容,初步了解地球自转的内容,交流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多媒体出示地球自转模拟演示动画)。
教师总结:(1)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2)旋转中心:地轴。
(3)周期: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方向:自西向东。
2.小组活动:
(1)分小组合作演示,每组4人,一个地球仪。
(2)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拨动地球仪,先侧视观察,然后保持转动,先后将地球仪的北极和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
(3)请每人转动一次,并做好记录,交流成果。
3.教师提问:你能从不同角度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吗?从赤道上空看、从北极上空看、从南极上空看分别是什么样的?
提示: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教师提问:地球自转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
学生自由回答。
2.演示实验:在暗室里,用手电筒或蜡烛等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自西向东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分小组进行观察实验,并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2)拨动地球仪,观察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3)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观察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提示:(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3.多媒体展示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长短),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地球的自转
见课件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抽象,时空变化比较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教学会适当降低难度,少讲原理,多讲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现象。在教学中,本节课注重发挥教具的演示作用,同时重视学生的参与,创设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并结合多媒体演示。整个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