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4 地形图的判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4 地形图的判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9 21: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1.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判别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等特征。
2.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的等高线特征,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和应用。
一、导入新课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24-26内容,并观察教材P24图1.34和图1.35,完成以下任务。
(1)什么是海拔?
(2)什么是相对高度?
(3)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什么意思?
(4)什么是等深线?等深线上的数值有什么特征?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3)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等高线上的数值是海拔高度数值。
(4)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作等深线。等深线上的数值一般是负数。等深线上的数值表示在海平面以下深多少米。
2.多媒体出示教材P26图1.38和图1.39,用橡皮泥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图1.38,比较一下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2)在所做的模型中找到陡坡和缓坡,再对照图1.38,比较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疏密差异。
提示:(1)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
(2)陡坡所在的等高线密集,缓坡所在的等高线稀疏。
3.自主学习:学生仔细阅读教材P25图1.37,观察制作的等高线地形模型,归纳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填入下面表格中。
山峰 山脊 山谷 陡崖
示意图
等高 线图
表示 方法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多条等高线汇合重叠在一起
地形 特征 四周低,中间高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分 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凸出处,称悬崖或陡崖
  教师补充:常见山体部位还有鞍部,其位于两个山峰之间的低洼部分,形似马鞍。
4.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激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判断山脊、山谷还有哪些技巧?
提示:作山脊线或山谷线的垂线,交点的海拔数值比两侧高的是山脊,反之是山谷。
(2)如何估算山峰的高度?
提示:通常山峰与紧邻的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小于等高距。
(3)如何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提示:重叠在一起的等高线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就是陡崖的相对高度。
(4)想一想等高线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提示:①山脊通常是一座山的分水岭。②山谷往往形成小溪或河流。③陡崖处往往形成瀑布。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1.多媒体出示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6-27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如何绘制而成的?
(2)分层设色地形图有什么优点?
(3)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的区域分别表示什么地形?
(4)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基本有哪几种?
提示:(1)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示出大范围区域内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3)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陆地上的绿色通常表示平原,白色表示冰川雪山,蓝色表示海洋。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陆地表面有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2.学生阅读教材P27图1.43,合作讨论,将获得的信息填入表格中:
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山地小
平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
  3.活动探究:完成教材P28第一个“活动”,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
(三)地形剖面图
1.多媒体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发现这样的地图有什么好处?
提示:直观显示地势起伏、坡度陡缓。
教师讲述: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2.教师讲述: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多媒体出示):
(1)定线:确定需要了解的剖面方向,并画出剖面基线。
(2)取尺:纵坐标表示海拔,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根据要求,选取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一般水平比例尺与原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相同,垂直比例尺一般是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3)找点:找出剖面基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
(4)描点:根据横坐标轴作平行线,将交点向横坐标轴引垂直虚线。依据等高线地形图中交点的高度,确定剖面图中交点的海拔。
(5)点点相连:用平滑曲线将各点相连,即得到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
学生按照方法完成教材P28第二个“活动”,绘制地形剖面图。
3.教师补充:地形剖面图的应用: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的垂直变化,在确定两地间的通视状况、土地的开发利用、施工建设等方面用处很大。
见课件
本节内容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相信效果会更好,应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