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1 大洲和大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1 大洲和大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9 21: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运用地图和数据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认识海陆分布特点。
2.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相邻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利用地图,说出各大洲、大洋的地理分布状况和相对位置。
一、导入新课
观看神舟十四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教师过渡: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地球海洋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
1.多媒体出示教材P30图2.1“世界海陆分布”、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讨论世界海陆分布。
提示: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
2.多媒体依次展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半球和陆半球”图片,结合地球仪观察,让学生自主研究世界海陆分布的特征。
教师总结:(1)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2)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31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史、语文等知识以及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二)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
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32内容及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峡等概念。
教师点拨:如表所示: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活动1:多媒体出示“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图”,结合教材P33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完成下列任务:
(1)列表归纳七大洲的位置及分布。
提示:
位置 大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 欧洲、北美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 南极洲
跨南北半球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全部位于东半球 非洲
全部位于西半球 南美洲
跨东西半球 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2)七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是怎样排列的?
提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活动2:多媒体出示“四大洋的形状和大小图”,结合教材P33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完成下列任务:
(1)列表归纳四大洋的位置及分布。
提示:
名称 周围大洲 所跨半球
太平洋 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北美洲、南美洲 跨东、西、南、北半球
大西洋 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 跨东、西、南、北半球
印度洋 亚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 全部在东半球
北冰洋 亚洲、欧洲、北美洲 全部在北半球
  (2)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是怎样排列的?
提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画)
4.拓展探究:学生阅读教材P33图2.7“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及附图(一)(二),分组讨论,完成以下任务:
(1)找出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南北美洲分界线。
提示: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④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2)在附图(一)(二)上找一找世界主要的半岛、岛屿、海峡、海洋等。
提示:①主要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②主要的岛屿:台湾岛、日本列岛、大不列颠岛。
③主要的海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④主要的海洋:日本海、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墨西哥湾。
教师补充:
(1)地球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北冰洋。
(2)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属于北美洲。
(3)大洋洲有众多附属岛屿位于太平洋上,跨东西南北半球。
(4)大西洋形状呈“S”形。
(5)非洲与欧洲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相望。
(6)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隔着德雷克海峡。
见课件
本节课一开始以学生最为熟悉的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的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学和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力图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但本课教学过程中这种形式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针对此环节加强练习,让学生更好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