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3.1 多变的天气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3.1 多变的天气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9 21:3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能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模拟播报天气。
3.了解空气质量指数,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卫星云图及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判定;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的质量。
教学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教材P46图3.1“天气与生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描述天气状况。
教师过渡: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关于天气,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天气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46-47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与天气、气候概念相关的问题,学会判别天气和气候。
学生探究,并预设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
天气 气候
不同点 时间 短 长(多年)
变化性 时刻变化 变化不大
描述词语 阴晴、风雨、冷热 终年炎热,终年寒冷、干燥等
联系 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一个地方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2.活动探究: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47-48活动,强化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提示:活动1:描述天气的是②③,描述气候的是①④。
活动2:(1)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B: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C:天气与农业的关系;D: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教师提问:你经常关注明天的天气吗?我们从哪些途径得知明天的天气情况呢?
提示:电视、手机、广播、报纸、上网、看云识天气……
2.多媒体出示教材P49图3.4“卫星云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8-49的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卫星图中的绿色、蓝色与白色分别表示什么?
(2)云的颜色越白,反映了什么天气现象?
提示:(1)卫星云图中的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2)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播报了卫星云图,下面就应该播报城市的天气预报了。那么,天气预报是什么呢?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4.我们应如何学会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呢?
活动1:看风符,懂风向,知风力。
学生识图,交流从图中得到的信息。
教师总结: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力:风的强弱。1~6级,每一道风尾代表风力2级。
活动2:(1)出示常见天气符号,引导学生快速记忆。
(2)展示图例,开展抢答环节。
(3)一个城市旁边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活动3:完成教材P50活动“模拟播报天气预报”。
教师拓展:有关天气的谚语。
①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②云绞云,雨淋淋。
③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
④天有铁砧云,地下雨淋淋。
⑤直雷雨小,横雷雨大。
⑥南闪四边打,北闪有雨来。
⑦月亮撑红伞,有大雨。
⑧月亮撑蓝伞,多风云。
⑨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⑩西北天开锁,午后见太阳。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自主探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51图3.7,分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明白我国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对应关系。
(2)依据图中的污染指数判断北京、太原、西安、银川、兰州等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2.结合教材P52活动,展开讨论:
(1)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人为活动会影响到空气质量?
提示:焚烧秸秆、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
(2)为提高空气质量献计献策。
提示:例如,植树造林、修建森林公园、控制生产和生活中污染物排放等。
见课件
本课教学活动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充分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图片、文字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还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天气预报图,让学生模拟电视天气预报员播报城市天气状况,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又能较快地理解天气与人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