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30 08:5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概念:(16-19世纪)
近代民族国家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民族国家的特征
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
主权独立
确定的领土和疆域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文化认同
中世纪西方人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封建西欧……像英格兰、法兰西这些概念,基本上是一种地域概念……现代人脑子里的“民族”观念,在中世纪是很模糊的。同时,“国家”的概念也一样模糊……因此,人们说在中世纪西欧,只有领地,没有国家……事实上,如果说中世纪西欧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是个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认同。
同。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为什么中世纪没有民族国家?
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1. 专制王权国家的出现---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阅读p67引言和第一段,梳理专制王权国家形成的背景。
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1)背景
②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玫瑰战争(1455—1485年)---英国内部的王位继承战争
英国贵族分为两个集团,分别参加到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这两个王室家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封建割据势力,为统一铺平了道路。1485,兰开斯特家族取得胜利,并与约克家族联姻,建立都铎王朝。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
发生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兰王国和瓦卢瓦王朝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国统治权的战争。战争以英格兰战败告终,法国完成民族统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因信称义"
2、人人平等
3、教随国定
③宗教改革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1. 专制王权国家的出现---奠定基础
(1)背景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③宗教改革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系在了一起。” ——李堃
④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1. 专制王权国家的出现---奠定基础
(1)背景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2)专制王权的典型代表
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案与罗马教廷闹翻,在议会的支持下,他宣布脱离教皇管辖。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民族教会——英国国教。至此,英国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王权与教权合一,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
严厉镇压反叛贵族;建造凡尔赛宫,把各地大贵族宣召进宫,侍奉王室。向各省派驻"司法、警察和财政监督官",把各省军队的调度权控制在中央手里;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推行重商主义。
法王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
②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①英国王权专制统治建立
③扩展: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3)特征
朕乃君主,故可以为所欲为。 ——(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
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①国王即国家
1477年,德意志王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的女儿玛丽结婚,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②国家版图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①经济:
②政治:
2. 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1)原因
专制王权国家
分裂
割据
工商业者、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盟,寻求统一
拥戴国王
专制横行
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抛弃国王推动革命
民族国家
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实力逐渐强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③语言:
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④思想: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2. 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1)原因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
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
(2)具体表现
法国的民族英雄:圣女贞德
①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由对个人的认同变成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
②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③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
④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①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民族组成。
②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③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3)特征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国王 —— 国家
臣民 —— 公民
专制 —— 民主
个人 —— 民族
背景
王权国家的产生
民族语言的形成
民族战争的激励
进步思想的传播
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
根本原因:
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思考:专制王权国家=民族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认同主体
国民身份
政体
国王(个人)
臣民
专制
国家(共同体)
公民
民主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国王 —— 国家
臣民 —— 公民
专制 —— 民主
个人 —— 民族
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逻辑建构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
加强王权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战争
民族意识、国家观念
主权在民
适用主体是国家。
它是各国通过协议共同制定的。
具有一定约束力。
国际法
国际法,简言之,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或者说,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是以国家之间的关系为对象的法律。
——王铁崖主编《国际法》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国际法形成的背景?
(1)背景
材料:自大航海时代起,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随着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无论是政府间的往来还是民间的跨境贸易往来,以及对跨境流动的自然人的管理,都开始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领域。
——谢浩然《再论国际法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 罗马法对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也同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的国际法制度当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罗马法的痕迹。
地理大发现促进各国的联系与交往
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1.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各国以强调各自之主权、扩大本国利益为务,使得武力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仲裁者,由此而使整个欧洲成为一个你争我斗的决斗场,国对国正如狼对狼的自然状态……呼唤最基本的、普遍的道德戒律与普遍适用的处理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显得尤为迫切。 ——高建《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卷)》
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国家利益纷争加剧
①地理大发现促进各国的联系与交往;
②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③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利益纷争加剧;
(1)背景
1.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2)过程
①奠定基础:
1625年,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
主要内容: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A.背景:1618年,德意志爆发战争,欧洲卷入
材料:(三十年战争)战争的爆发与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诸侯争权和王朝争霸有密切联系,交战的一方是神圣罗马帝国福音教邦国等级、诸侯以及与之结盟的丹麦、瑞典和法国,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另一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其支持者主要有教皇和波兰。……这些战争都不仅仅是为了某一所谓神圣原则而进行的战斗,而是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宗教战争,或者说是打着宗教旗号的政治战争。 ——孙立新《德国通史》
②确立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648
B.形成标志: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②确立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德意志国家体制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领土划分
宗教问题
内容:a.和约承认新教同盟等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
b.重申“教随国定”原则;
c.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权等。
核心要素:国家主权和独立
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但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
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初步形成
C.原则:
2、形成与发展
②确立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准则。
③范围扩大: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1815年6月9日,由英、俄、奥、普、葡、法、瑞典七国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
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际体系。该体系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它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财产的瓜分不仅满足了列强的领土野心,而且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欧洲大陆的均势。第二,它是一个五极均势结构,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第三,它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上述五大国定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
③范围扩大:维也纳体系
1815年,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弊端: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
积极:
①促进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规定了外交人员的衔级)
②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A.建立:
B.评价: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过程:
①建立: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②进一步发展: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2、外交制度的建立及发展
(1)含义:
指主权国家通过对话与谈判来解决国家间分歧
(3)特点:
①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遵循国际法的准则;
②确立了常驻外国使节制度;
③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④外交规范化、法制化。
3、外交制度、国际法形成的影响
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
为用和平解决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2、外交制度的建立及发展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1)背景: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发展过程:
①新主张(新阶段)
②国际联盟:(地位、性质、宗旨、局限)
③《非战公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背景:
(2)发展过程:
①《联合国宪章》
思考: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①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①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②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③联合国较之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1)背景: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发展过程:
①新主张(新阶段)
②国际联盟:
③《非战公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背景:
(2)发展过程:
①《联合国宪章》
②国际法院:
③领域扩展:
(2)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3.评价:
(1)积极性: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特朗普上台后,鼓吹和奉行美国第一、美国优先—事事处处必须让美国利益最大化,否则“退群”。比如,特朗普认为,加入巴黎协定美国吃亏了,所以必须要退出;特朗普认为伊朗没有全面履行伊核协议,哪怕最权威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表态,伊朗全面履行了伊核协议,但特朗普就要一意孤行,认为美国在伊核协议中没有得到最大利益,所以要“退群”。
特朗普“退群”
(1)政治:1945年《联合国宪章》;1973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经济: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1964年《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3)可持续发展: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16年《巴黎协定》……
(4)军事:1972年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1972年《禁止细菌(生物)与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
国际法知识拓展
晚清时期
▲ 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外交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 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名为《万国公法》。
▲ 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留任驻英公使,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办理对外事务。
▲ 1911—1912年,海圻号巡洋舰出国访问,途径英国、美国、古巴等国。
中国与国际法的“交往”
民国时期
利用国际法收回国家主权
▲ 1927年,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
▲ 1945年,董必武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签字。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新中国
以中国智慧发展国际法治
以中国实力影响国际关系
▲ 1954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97年和1999年,中国分别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 2003-2007年,在北京举行六轮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
......
16世纪
《战争与和平法》
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凡华体系国联
《联合国宪章》
《非战公约》
领域扩展
1625
1648
1815
1920
1928
1945
1946
17世纪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思维导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
国际法与近代外交
历史背景
形成及发展
评价
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发展:维也纳体系
新阶段:20世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