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9 21:3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3.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农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
教师提问:我们同学有的居住在农村,有的居住在城市。谁能来简单地描述一下农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聚落作为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它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二、探究新知
(一)聚落与环境
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P81的图文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见闻感受,完成以下表格,总结出乡村和城市景观有较大差异的原因。
乡村 城市
自然景观 以农田为主,房屋稀疏 高楼林立,交通网络纵横交错
建筑物(高度、密度等) 低,稀疏 高,密集
公共设施(类型、数量、便利程度等) 类型少、数量少、不太便利 类型多、数量多、非常便利
人口(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职业等) 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小、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工人,从事工业劳动
  结论:乡村和城市景观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教师点拨:乡村的类型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乡村聚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规模可能会越来越大,逐渐形成新的小城镇,甚至有可能形成大城市。比如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只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已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了。我国现在有很多农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一批新的小城镇正在雨后春笋般出现,也许不久也会形成新的大城市呢!
2.在学生探讨完城乡景观差异后,可以用学生所在的乡村或城市为例,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的家乡要选址在这里?
(2)你还知道哪些聚落的形成和我们的家乡有相似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聚落形成的主要条件,如图所示:
3.学生阅读教材P82-83内容及图4.13、图4.14,归纳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提示:平原地区的聚落呈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等分布的聚落呈条带状。
4.学生完成教材P83活动1,认识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提示: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当地房屋的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雨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拓展:教师可以多媒体出示其他民居的图片,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尝试说出该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教师讲述:聚落和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一起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很多的聚落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色民居。(多媒体展示: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以及水城威尼斯等)
可是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聚落正在逐渐消失,甚至被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所吞没。
2.阅读教材P85-86活动的资料,思考下列问题,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你怎样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的评语?
(2)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
提示:(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古老的供水系统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的评价说明丽江古城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瑰宝。我们应该为中国有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和自豪。
(2)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等。
(3)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见课件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阅历,让学生学会对身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归纳、总结,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应用图片等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中,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结合家乡的乡土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理念。通过多媒体展现多姿多彩的特色民居,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然后再借助教材丽江古城的例子,探讨在利用特色民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激发学生保护特色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情,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应提供或引导学生搜集新颖的背景材料,真正达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