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30 09:2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情境导入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词语,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理清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明确责任担当,做新时代有为少年。
作者及背景介绍
丁肇中
(1936.1.27.-),华裔美国籍,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故事背景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识记并积累下列生字词和词语意思。
字词
肇(zhào) 瞭望(liào) 缅(miǎn)怀 格物致知
检讨 袖手旁观 毅力 不知所措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掌握生字词意思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推究事物的道理
求知,得到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合作学习,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要格物致知,也就是要实验
3—5传统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
6—10强调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1-12中国学生偏理论轻实验的现状
13.归纳格物致知的意义,为中国学生提出希望
条理清晰 层层推进
本文演讲思路
提出问题(1)
分析问题(2-12)
得出结论(13)
展示交流
格物
致知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①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探究研习,写法赏析
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王阳明“格物”
研究竹子
个人经验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积极的栽种、研究成长过程、科学观察。
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对比论证
拓展延伸,树立责任担当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说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做有为的少年?
寄语全体同学:
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新时代,当勇立潮头,踔厉奋发,笃志前行,胸怀理想,知行合一!
课堂小结:
文章中心: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1)
(2--12)
(13)
中考链接:论证方法
【2021年烟台市中考】《这样的成功最动人》
②成功绽放在共育共享的枝头,这样的成功总能赢得大众尊崇。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为国防军工“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火炸药专家王泽山、为突发传染病防控构建堡垒的侯云德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和多个科研团队受奖。广大网民一致点赞,有留言说:“这是当今中国真正的成功!”这些成功之所以得到大众推崇和盛赞,源于研发团队一心只为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而共同奋斗,源于研究成果惠及人民、彰扬共享的主题,源于共建、共创的精神。然而,生活中一些人“火了”“红了”,却得不到祝福,越“成功”越烦恼。究其原因,偏离立已达人的成功,只能带来一时满足,无法享受精神的愉悦;沉迷追名逐利的成功,只会纵容“只要你有钱和谁都有缘”“只要你有权和谁都能欢”的观念横行,进而造成价值观扭曲变形,最终反受其殃。
18.第②段采用________的论证结构,先表明观点,然后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
中考链接:论证方法
【2021年张家界中考】《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布置作业
积累下列名言警句:
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2.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德.费尔巴哈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4.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