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3.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4.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透过这些现象我们能看出当时的社会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封建思想残留
徽州贞节牌坊群
用来表彰死了丈夫后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的女性。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思想文化变革才能救中国。
1、背景
袁世凯复辟帝制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1914年袁世凯祭孔祀天
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袁世凯却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新旧思潮激烈冲突。
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政治上
思想上
经济上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拓展延伸
1915年
4、地点
上海
2、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6、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3、时间
5、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北京大学为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思想自由
实质是鼓励资产阶级新文化占领封建旧文化的阵地
兼容并包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概况
陈独秀
终身以“新青年”自居
胡适
获有36个博士学位的
“中国自由主义之父”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
李大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材料二: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新青年》第七卷第2号】
清末民初,事件:该女子(阿毛)年十四岁,未婚夫(吴家孩子)死了。父母逼女儿饿死殉节。
女儿:“爸爸,我实在饿得忍不住了……你当真忍心看着我饿死吗?”
爸爸:“阿毛……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注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就你一生名节……绝粒而死……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采,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是不懂事极了。”
材料一:师生问候语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
众生(懒懒散散地站起)
老师:老爷们好!
众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升官发财!
旧道德
旧文化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
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儒家伦理
新道德主要指平等、自由、博爱。新道德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民 主
科 学
Democracy
Science
(德先生) (赛先生)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西方近代科学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就
人物 作品 内容或评价
鲁迅
胡适
陈独秀
《狂人日记》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把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同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摘自《狂人日记》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呻吟;
五曰务去陈词滥调;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陈独秀说:“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鲁迅说:“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钱玄同和刘半农主张用英语或者法语代替汉语,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
吴虞提出应该把旧书籍都丢到茅房里。
3.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积极影响
局限性
性质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问题思考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是“新”文化?究竟“新”在哪里?
它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与科学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巩固训练
1.“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
A.《新青年》 B.《文学改良刍议》
C.《狂人日记》 D.《劳动界》
A
2.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字的创造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D.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D
3.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C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北洋军阀政府大搞尊孔复古
C、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新文化运动中的“赛先生”主要是指: ( )
A、人文科学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科学和马列主义原理
C、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与制度 D、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3、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方针的实质是: ( )
A、让具有各种思想的诸多学者担任北大教授 B、 听任各种思想的发展
C、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鼓励学术研究,缓和政治派系矛盾
C
C
D
二次达标
4、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 )
A、民主与科学 B、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思想
C、反对迷信蒙昧 D、提倡新道德
5、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的先声的是
(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6、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
主要是“新”在: ( )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A
B
B
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
A.《青年杂志》的创办 B.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C.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 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8.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 )
①民主 ②科学 ③自强 ④求富
A. ①③ B.③④ C. ①② D.②④
9.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
①《新青年》 ②《万国公报》 ③《民报》 ④北京大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C
D
10.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 (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1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
①李大钊 ②陈独秀 ③鲁迅 ④胡适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12、胡适在《新青年》发表( )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A.《文学改良刍议》 B.《文学革命论》
C.《警世钟》 D.《革命军》
B
D
A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新文化运动
原 因:①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②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开 始: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口 号:民主 科学
代 表: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主阵地:《新青年》 北京大学
内 容
前期: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评 价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积极影响: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 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
启 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背景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口号
主要阵地
内容
①
②
③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提倡民主科学
文学革命
影响
积极性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
概况
动摇礼教,五四宣传
传统文化 片面性
板书设计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