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课前提问(2分钟)
《纪念白求恩》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
分论点:
1、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学习白求恩的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中心论点:
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13 植树的牧羊人
七年级语文组
议课时间:9月25日
授课时间:第九周
中国植树节
定于每年3月12日
走近作者
让 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作品《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改名为“植树的牧羊人”)虽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分类:
(1)按照篇幅及容量: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2)按照体制: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日记体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和自传体小说(《童年》高尔基)。
(3)按照语言形式: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1、默读课文,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重点)
3、分析文中插叙的作用。 (考点)
自学指导一(1分钟)
1、默读课文,并圈划出P75“读读写写”的生字词,识记它们的字形。
(重点字:戳 慷慨 帐篷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2、文章采用何种结构形式?如何划分文章的结构?
(提示:结构形式一般有:总-分-总、分-总、总-分三种。划分结构要留意时间、地点、人物等标志性词语。)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自学检测一(5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bó fèi xū kāng kǎi tān tā
( ) ( ) ( ) ( )
zuó mo hū xiào chóu láo zhàng péng
( ) ( ) ( ) ( )
páo gēn wèn dǐ chén mò guǎ yán
( ) ( )
微薄
琢磨
坍塌
慷慨
废墟
帐篷
酬劳
呼啸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2、文章采用何种结构形式?如何划分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
总
(1)
分
(2)--(20)
总
(21)
⑵—⑿
⒀—⒅
⒆—⒇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赞美牧羊人:这是一个好人
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自学指导二(1分钟)
1、课文以时间为顺序,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P74页的表格。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2.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记叙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独自生活,牧羊同时种树;不太爱说话、自信平和;生活一丝不苟
再见牧羊人 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曾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最后一次见 7岁,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重建的乡间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 牧羊人
再见 牧羊人
最后 一次相见
独自生活,牧羊同时种树;不太爱说话、自信平和;生活一丝不苟
废弃的村庄,一点儿生气也没有,
环境恶劣
身体更硬朗;不再放羊,改养蜜蜂;
一直在种树,沉默寡言
萌发生机,树木已然
成片,蔚然成林;
曾干旱无比的地方,
看到了溪水
87岁,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重建的乡间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生机勃勃,建起干净的农舍、幸福舒适;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自学检测二(4分钟)
2、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情节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记叙顺序:插叙;
作用:交代了牧羊人上山种树的原因,表现了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品质,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
常用的叙述顺序:(顺叙、插叙、倒叙)
插叙:在叙述某事的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件相关的事,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
点拨运用(2分钟)
插叙的作用:(答题模式:插叙的内容+插叙的作用)
1、使情节更完整得以发展,内容更充实。
2、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3、使主题更突出。
【笔记】
如:文章第11自然段写到“他先是失去了独子……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 (内容);表现了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品质,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 作用 )
课堂小结(1分钟)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 )的精神品质和( )的生活态度。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勤劳执着、积极乐观
插叙的作用:(答题模式:插叙的内容+插叙的作用)
1、使情节更完整得以发展,内容更充实。
2、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3、使主题更突出。
当堂训练(15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他kāng kǎi( )无私,不图回报。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 tā( )。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chóu láo( )。
他还是chén mò guǎ yán( )。
战争没有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xīn wú páng wù( )地种树。
酬劳
心无旁骛
沉默寡言
坍塌
慷慨
2、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⑴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________ 。
(比喻追究底细),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⑵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________。
(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就成了肥沃的良田。
⑶他是一个 _______ (充满正气,不吝啬)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帮助其他人。
⑷他依然 (不爱说话,不声不响)。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慷慨无私
沉默寡言
3、(选做题)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表层含义:
一个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
文中的牧羊人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作者对他饱含赞美之情。
深层含义:
板书设计
植树的
牧羊人
初遇牧羊人,被弃置的村庄
再见牧羊人,绵延的森林
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充满活力的农舍
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的作用:
1、使情节更完整,情节得以发展,内容更充实
2、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3、使主题更突出
不求回报
慷慨无私
重点字词:废墟 干涸 坍塌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戳
课前提问(2分钟)
常用的叙述顺序有几种?插叙的有什么作用?
作用:
1、使情节更完整得以发展,内容更充实。
2、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3、使主题更突出
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顺叙,倒叙,插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1、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重点)
2、体会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考点)
3、分析不同人称的作用 (考点)
1、结合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参照示例“他是一个 的人”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例: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从“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可看出。
2、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参考环境描写的作用的笔记)
自学指导一(1分钟)
自学检测一(4分钟)
1、结合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参照示例“他是一个 的人”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或 分析+特点)
例: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从“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可看出。
(1)他是一个耐心细致的人,从第七段反复挑选橡子的细节可看出;
(2)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没有私心的人,从“‘这个山坡是你的吗?不是’ 他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实都种了下去”看出;
(3)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和坚定信念的人;从
“战争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可以看出
2、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赏析:描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
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突出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力和慷慨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学指导二(1分钟)
1、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巨大变化,运用了哪种写法?有何作用?
2、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几人称,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自学检测二(4分钟)
1.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巨大变化,运用哪种写法,有何作用?
2.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几人称手法,有什么作用?
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
作用:“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由此,牧羊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靠,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运用了对比手法;
作用:将环境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牧羊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化了主题。
点拨运用(2分钟)
文章中三种不同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等):
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
第二人称(“你”、“你们”等):
便于对话,显得亲切感人;便于抒情,直抒胸臆。
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等):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笔记】
课堂小结(1分钟)
本文以 为顺序,以 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 ;用 人称叙事,“我”作为第一见证人,使故事情节显得 ,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时间
荒原到绿洲
第一
真实可信
前后照应
文章中三种不同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显得亲切感人;便于抒情,直抒胸臆。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当堂训练(15分钟)
1、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遍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来。
(这是什么描写?体现了牧羊人怎么样的形象?)
答:细节描写,从“挑出”“分开”“数”“拣”等动作细节,表象了牧羊人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态度;这是他日后成功植树造林,改造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下面句子中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突出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4、(选做题)本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写。
板书设计
1、对比手法答题格式: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 A 和 B 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写了……内容,突出了A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2、不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感人,直抒胸臆;
第三人称:灵活、客观。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等;有时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渲染……的气氛;
烘托人物……的心情;
衬托人物……的性格(或精神);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作铺垫;
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突出了……的主题;
象征了……(即具有某种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