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秋之韵)

文档属性

名称 秋兴八首(秋之韵)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19 09: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秋之韵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讨论一、这两首诗各采取了什么意象来表现秋天?两种秋天有何不同?
二、杜诗的情感取向与王诗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三、前人评《秋兴》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四、古人写秋以什么情感取向为主?你能另外举出一些例子吗?意象杜诗: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气、波浪、风云、丛菊、孤舟、寒衣、白帝城王诗:空山、新雨、天气、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情感取向杜诗:身处动乱,居无定所,诗中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叹,感情沉郁厚重,悲凉沧桑。王诗:政治上受到排挤,对仕途丧失兴趣,向往田园生活,表现了田园的悠闲与恬适,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喜爱之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 情景交融 这种说法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正确的,但是说得过于简略。诗的前两联不能理解成仅仅是为了“托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还是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很好地把凄凉的秋景和自己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孤独之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混为一体。秋韵欣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 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宋·柳永《八声甘州》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宋·秦观《秋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