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识记、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疏通文意。
3、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刻苦自学、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养成勤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对话形式。
(2)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国学经典古诗:《临江仙》(作者杨慎)。
2、播放视频:观看三国画面,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
3、引出吕蒙:说到《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在赤壁大破曹军,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吕蒙年青的时候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怎么后来会立下赫赫战功呢?其实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看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二、检查预习:学生预习交流与展示。
(一)预习展示一:作者简介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 )水乡,世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2、联系故事:司马光砸缸(二)预习展示二: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帮助。治,治理。通,贯通。鉴,借鉴。)
(三)预习展示三:积累文言词汇
1、通假字: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句末语气词。
2、一词多义:见:见往事耳:了解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3、古今异义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4、重点词语: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四)补充资料:人物背景。
1、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占据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2、吕蒙(178-219),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3、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三、精讲点拨:
学生先回顾阅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然后,指定一名学生爬黑板板书。
(一)多层次朗读指导:明确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第三步:读出语气,读出感情。)第一步:读准字音(齐读)
卿(qīnɡ ) 涉猎(shè liè ) 岂(qǐ ) 邪(yé )遂(suì ) 孰若(shú ) 更(ɡēnɡ )
第二步:读准节奏,先自由朗读,再齐读课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第三步: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感情。
具体指导:
1、读准人物的说话语气,例如: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探讨:文中三个人物,各采用怎样的语气对话?
3、以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人扮演孙权,一人扮演吕蒙,一人扮演鲁肃,一人扮演作者。
4、分角色朗读课文展示,其他同学作点评。
(二)翻译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法指导:复习文言文翻译“六法”。保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增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删减: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替换: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义词。调序: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变通: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灵活解释。
2、学生各自参照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3、指定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翻译成果。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怎么能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三)梳理情节:概括课文内容。
1、学生回答: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2、(教师适时板书)板书设计为一个字:学
3、师: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国家的子民,就应该爱好学习,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四)感悟主旨:
思考: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1、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2、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3、只要肯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收获;
4、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5、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好处的。
(五)合作探究:赏析人物形象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孙权劝学》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那么,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的?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现身说法,指出读书的益处。)
2、吕蒙就学:
(1)课文有没有具体写吕蒙怎样刻苦学习的?是略写还是详写?(略写)
(2)展开想象,吕蒙是怎样学习的?(提示:联系到古代刻苦勤学的例子。)
3、鲁肃:
(1)鲁肃是怎样赞叹吕蒙学习的效果的?找出鲁肃赞叹吕蒙学习的语句。
(2)文中哪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愿意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鲁肃折服于吕蒙的才华,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巨大长进。)
4、小结:这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勤奋好学。
吕蒙: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六)归纳写法:学习写作特色。
思考:
1.本文是通过什么写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对话描写)
2、课文除正面描写人物之外,还有哪一处是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详略得当。
四、拓展延伸:积累有关“学习”的名人名言。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列宁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五、系统总结:通过学习本文,你收获了什么?
(提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来总结。)
学生归纳,展示,相互补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感情。
2.反复朗读,尝试背诵课文。
3、搜集古代刻苦勤奋读书的故事,作归类阅读。
附:板书设计(绘成一个字)学
板书设计和寓意分析:
“学”字的上面三点,从左到右,依次代表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中间的“ㄇ”,按照书写笔顺,从左到右,依次代表故事情节劝学、就学、赞学;下面的“子”字,代表着每一个国家子民,都要学习。整体一个“学”字,揭示课文主旨,告诉我们,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国家的子民,就应该爱好学习,刻苦学习,终身学习,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教后反思
《孙权劝学》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于精读课文。文章简短,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对话描写非常精彩。在叙事方面,详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赞学”“结友”,略写了吕蒙“就学”,但文章却通过写鲁肃来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有着惊人的长进。执教《孙权劝学》,我感触很多,现总结一下:
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在欣赏视频中,激趣导入新课。《孙权劝学》是一个三国鼎立时期的吴国故事,发生在王侯将相之间,所以文章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人物形象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又由于《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让学生感受三国时期的波澜壮阔,快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心灵距离。
二、国学经典学习与课文学习巧妙衔接,教学思路严谨。学生课前齐背国学经典古诗词《临江仙》(杨慎),引出《三国演义》,然后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学习《孙权劝学》,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严谨。
三、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的基础上,我针对文言文朗读中划分语句停顿的问题,作重点指导,使教学有的放矢,而不是平均用力。引导学生能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培养他们的语感。
四、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整堂课,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次数很多,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创设了课堂教学的多个小高潮。特别是同桌互查文言文词语解释,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触类旁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如,归纳学习文言文的“六步骤”,文言词汇的归类,掌握文言文的翻译“六法”,拓展文言文类文阅读等,我都要科学引导他们,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触类旁通。
六、教学板书设计新颖,一字彰显课文主旨。根据全篇课文内容,我板书时巧妙绘出了一个字——“学”,就囊括了《孙权劝学》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课文主旨,出奇制胜,言简义丰,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正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千遍功”。我的课堂还有很多优点,比如,根据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课堂语言富有激情,能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等。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同理,课堂也是如此,也很少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反思才能打造出更好的课堂。比如,师生可以挖掘课文的活动课程资源,让学生当堂表演课本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45分钟的课堂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必须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