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诗, 课文按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 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展等不同时间的景致。这首散文诗结构简单、语言简洁、诗意含蓄、娴静委婉,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值得品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面面,在 朗读中体会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情趣。
【学情分析】
这首散文诗结构单纯,语言简洁,诗意含蓄,娴静委婉。在这篇《四季的美》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清少纳言以及整个日本文化中那独特的审美趣味。这里展示的,并不是春天花团锦簇的娇艳,夏天惊雷暴雨的豪壮,秋天红叶金穗的斑斓和冬天冰雪世界的磅礴,而是在着力发掘一种清淡、朦胧、冷寂的美感。这是不同于传统的描写四季之景的文字,让学生用心领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并掌握“读、品、诵”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学习并掌握“读、品、诵”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季之美》,提起四季之美我们一般会想到什么呢?春花秋月,夏荷冬雪?本课的作者清少纳言视角独特,他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夏天最美的是夜晚,秋天最美的是黄昏,冬天最美的是早晨,作者选择了“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四个时间段描写四季之美,到底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春天最美。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一)引读第一自然段
1.指明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春天的美在哪里?你能想象到什么画面?
预设答案:春天的美美在天空颜色的变化。第1自然段描写了黎明时天空颜色的变化,我们仿佛看到大自然这个魔法师,先给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再给天空披上红紫红紫的彩云。
2.板书出示关键词:“鱼肚色的天空,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出示图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画面)
3.板书出示:“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并提问:看到这些词,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预设答案:我们仿佛看到大自然这个魔法师,先给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再给天空披上红紫红紫的彩云。
教师语:前面的内容叫做“静态描写”,后面的内容是“流动的,变化的”,这就叫做“动态描写”
4.教师语:既然画面这么美,那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
(3)齐读
5.教师点评指导。
朗读第1自然段时,总体节奏要舒缓,才能读出黎明时的安静。其中,“一点儿一点儿”要读得缓慢些,仿佛让人看到天空的颜色正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发生变化;“鱼肚色的天空”“微微的红晕”可以读得柔和些,“红紫红紫的”可适当重读,读出天空彩云的变化。
5.教师小结:
教师语:我们学习这个段落,分为三部分,一是要读文,了解美在哪里,二是品味动态、静态描写,三是感情朗读,自然成诵。
方法小结:
一“读”(读文,了解美在哪里)
二“品”(品味动态,静态描写)
三“诵”(感情朗读,自然成诵)
(二)自主学习二、三、四段
1.自主阅读(引导学生用“品、读、诵”的方法赏析学习)
2.交流汇报
【夏】
(1)个人感知
教师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喜欢夏天的同学举手说明你所喜欢的夏天美在哪里?
预设答案:美在夏天的萤火虫
(2)集体品味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思考:这个萤火虫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案预设:萤火虫是飞动的
教师点拨:作者最喜欢下雨时闪着朦胧微光飞行的、充满动感的萤火虫。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并且这些东西都是动态的,再一次体现了“动态美”
(3)齐读文段
本段要通过柔和的语气,营造出夏夜静谧的氛围;通过强调“固然”“也”“即使……也……”等词语,感受三种夏夜不同的景致。朗读“翩翩飞舞”和“闪着朦胧的微光”等词语时,要突出萤火虫的轻快灵动,语速可稍快一点,让人感受到惊喜。
【秋】
(1)个人感知
教师语:学完了美丽的夏天,还有美丽的秋天,同学们,你们谁更喜欢美丽的秋天呢?秋天的美美在哪里呢?
预设答案:美在夕阳西下,美在鸟儿归巢……
(2)集体感知
教师点拨:这些动态的景色,就叫做动态描写,这一段还有什么动态描写,同学们来补充一下。
预设答案:归鸦“急急匆匆”朝窠里飞去,大雁“比翼而飞”,小虫子在唱歌,沙沙响的风声。
追问:你觉得在这一段中,作者的描写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案预设:我觉得独特之处在于作者没有写秋天我们司空见惯的枫林、落叶,而是重点描写了归鸦和大雁,并赋予它们以情感,使画面有了动态感。
(2)指导朗读
朗读这一自然段时,既要关注归鸦“急急匆匆”朝窠里飞去和大雁“比翼而飞”等壮观场面,也要关注“风声、虫鸣”等细微的景物。前半部分要适当加快节奏,以便体现归鸦和大雁“急急匆匆”“比翼而飞”的动态画面;最后一句可以用舒缓的语气,让人感受到风声、虫鸣背后的安静以及秋天景致的辽阔高远。
【冬】
(1)个人感知
教师语:学完了春夏秋,我们迎来了美丽的冬天,那冬天美在哪里呢?
预设答案:美在冬天的雪花,美在冬天烤火喝茶的快乐
(2)集体品读
教师语:我们前面学习了春夏秋,有静有冬,那这一个段落的动态描写有哪些呢?
预设答案:飘动的雪花,燃烧的烈火……
教师语: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预设答案:闲适,愉悦
教师点拨:本段中从“铺满白霜”与“熊熊的炭火”可以看出有动静对比、色彩对比,同时从“熊熊的炭火”与“一堆白灰”可以看出有形状的对比,表现了冬天早晨的闲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冬天的早晨,自己坐在暖和的炭火边,手捧一杯热茶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冬天的早晨,有落雪,有白霜,画面是静美的;当生起熊熊炭火,画面就变得温暖而具有动感了。
(3)优秀范读
教师分析情感后请四位同学结合配乐进行全文范读
提示:怎样读出文中闲适的感觉?大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通过舒缓的语调,读的时候尽量读出寒冷的冬天手捧炭火盆穿过走廊时的闲情逸致。
板书总结:
三、拓展探究
清少纳言(约966-约1025),名不详,清是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平安时期的三大才女。出生于中层贵族,自幼熟读《汉书》《白氏文集》等汉文著作,后入宫做“少纳言”,侍奉皇后,完成部分《枕草子》,出宫再嫁,生有一女,继续写《枕草子》,出家为尼,完成《枕草子》。
她的随笔作品《枕草子》是她的代表作,《四季之美》选自其中,由卞立强先生翻译。
四、课堂小结
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李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选取了自己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对其颜色、动作、声音、形状的细微变化进行了描述,呈现出了景物的动态之美,表达了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更体现出了对大自然、对四季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作业布置
读《枕草子》
六、板书设计